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影响

2021-12-18 05:49贾春虹程莹杨文勇刘国艳
系统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贾春虹,程莹,杨文勇,刘国艳

吉林市化工医院急诊科,吉林吉林 132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该院急诊科接诊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并且预后较差,对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较大影响[1]。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案为血管再通方案,其中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是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治疗手段,其能够促使血栓溶解,将鼻塞的血管进行再通,达到缩小缺血性脑卒中体积的目的,偱证医学已经证实了其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治疗时间窗上一直存在争议[2-3]。治疗时间窗是指患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其是治疗的关键因素,一旦超过一定的时间界限,则缺血损伤可能变为不可逆,并且使用任何手段都不再有效[4]。目前临床讨论治疗时间窗均以6 h为界限,笔者也根据院内实际情况将时间窗选择4.5 h及4.5~12 h以内进行研究,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该院急诊科接诊的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的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可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急诊科接诊的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溶栓治疗,按照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5 h以内)和对照组(4.5~12 h),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31例;年龄45~71岁,平均(58.3±3.6)岁;合并症情况:高血压22例,糖尿病32例,左侧脑梗死30例,右侧24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29例;年龄45~70岁,平均(58.1±3.1)岁;合并症情况:高血压23例,糖尿病31例,左侧脑梗死28例,右侧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前患者对于该次研究内容和方法均知晓明确,且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18~80岁之间;入院后均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功能损伤体征,持续时间在1 h以上;神经功能评分为4~24分范围内。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既往出血史;合并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急诊治疗,并在第一时间进行磁共振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方案如下:静脉内推注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国药准字S20150001),给药剂量为0.9 mg/kg,在60 s内推注10%,剩余药物经静脉滴注给药,滴注时间控制在1 h以内。研究组将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 h内,对照组则将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12 h内。经溶栓治疗24 h后观察患者情况,如果未出现治疗禁忌证则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在治疗后的1 d、1周及3个月后进行MRI复查。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评价[5]:采用神经缺损功能(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其分值越低代表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价[6]:参考改良Rankin评分表进行评价,其分值越低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反之则越低。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出现了降低,且以研究组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7 d后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n=54)对照组(n=54)t值P值10.11±1.61 10.32±2.05 0.592 0.555 6.62±1.02 8.22±2.03 5.175<0.001 3.25±1.14 6.32±1.25 13.335<0.001

2.2 两组患者Rankin评分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Rankin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ankin评分均出现了降低,且以研究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Rankin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Rankin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4)对照组(n=54)t值P值4.21±0.24 4.26±0.41 0.773 0.441 1.23±0.11 3.02±0.13 77.242<0.001

3 讨论

治疗时间窗概念最先是由国外学者提出,Astrup在1981年首次提出关于局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周围存在可逆性缺血性半暗带的理论[7-8]。根据理论内容来看,闭塞动脉缺血核心区域周围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即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的梗死的发展过程,并非立即死亡[9-10]。对于溶栓治疗来讲,治疗时机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并且是治疗的关键性因素,在时间界限内,如果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则可挽救部分缺血组织,减少梗死范围,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多数研究认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在发病的6 h以内,同时在此时间窗内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0-11]。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提出了新的治疗概念,即超早期干预概念,即在发病的4.5 h以内进行干预,临床相关研究显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4.5 h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效果优于6 h以外的时间窗治疗,治疗意义比较明显,为此临床也针对4.5 h时间窗和6 h时间窗进行了多项研究。考察溶栓时间窗时间的临床效果主要以血管再通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主。

在该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治疗7 d、3个月后NIHSS评分分别为(6.62±1.02)分、(3.25±1.14)分,低于对照组的(8.22±2.03)分、(6.32±1.25)分(P<0.05);研究组治疗后Rankin评分为(1.23±0.11)分低于对照组的(3.02±0.13)分(P<0.0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在4.5 h以内的时间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之所以4.5 h时间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与以下原因有一定的关系: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6 h内主要以细胞毒性水肿为主,6~24 h则开始出现血脑屏障的损坏,相继出现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细胞外水肿,但是在梗死灶中央与外周尚存在缺血半暗区,因此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尚未坏死的脑细胞的功能可最大程度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在韦仕荣等[12]的研究中也显示,A组治疗1周、3个月后NIHSS评分分别为(6.83±4.82)分、(3.21±2.32)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1.23±0.12)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的治疗,将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 h以内,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