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尤其是2021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气候问题迅速上升为全球性热议话题。无论是渐进性的气候变化,还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都对经济增长、金融稳定造成严重损害,部分央行率先采取措施,将气候因素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积极应对影响日益广泛的气候风险。
气候变化风险对经济金融影响不容忽视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同时,作为一种负外部性因素,气候变化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渠道影响经济和金融体系,并且极易为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结构性问题。
气候变化引发实体经济损失,影响经济增长目标
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直接给实体经济带来重大损失,造成企业经营成本骤然上升,甚至使其面临破产压力。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在过去五十年中,全球发生超过1.1万起气候相关自然灾害,致使200万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虽然记录表明,灾难造成的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经济损失却逐年上升。例如,2021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寒潮致使德州最大的电力公司布拉索斯电力合作公司破产,经济损失高达1950亿美元。气候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引发资产负债表恶化,影响金融稳定
2021年上半年,极端天气让全球保险公司损失400亿美元,是2011年上半年(发生了日本和新西兰地震)以来最严重的同期保险损失,也是有记录以来的同期第二大损失。未来20年,保险业虽有能力支撑自然灾害成本的上升,但是随着损失的增大,可能导致保费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不仅使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大大增加,还会导致保险产品越来越难以定价,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增大。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受灾地区抵押物受损或贬值,如被洪水淹没社区房价大幅下降,部分资产折旧加速;相关企业经营中断,将造成银行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上升。国际清算银行在2021年指出,资产负债表受到冲击的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流动性紧缺,难以在短期内再融资的困境。此外,气候风险使部分国家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对于受到疫情影响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气候危机将带来更多压力。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在发展中国家,年度适应成本到2030年将高达3000亿美元,到2050年将上升到5000亿美元。
低碳转型引发高碳行业承压,市场波动不容忽视
碳密集型企业利润下降,偿债能力下降。对化石能源的限制导致相关碳密集型企业价值下降、经营困难,信用风险增加。更高的碳排放标准和环保要求还会增加相关企业经营成本,如更换设备、改用清洁能源、对碳排放征税等,这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偿债能力下降、违约风险增加。
引导市场预期,相关资产重新定价。高碳行业发展受到冲击带来市场风险增加,转型压力不仅影响企业经营,还会影响市场预期,可能引发市场对资产重新定价。消费者和投资者转向低碳产品和投资,同时伴随碳密集型资产抛售,股票价格将进一步波动,高碳行业投资者可能蒙受损失。
气候变化影响宏观经济变量。气候变化造成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影响宏观经济变量。需求方面影响消费、投资、对外贸易,如改变消费模式、增加融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等;供给方面影响劳动力、技术和产出。例如,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会引起生产力降低。宏观经济变量是央行出台政策、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气候对这些重要变量的影响给央行进行宏观调控带来新挑战。
气候变化增大货币政策决策难度。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会使货币政策决策更加困难。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风险及次生灾害的持续时间、规模和对通胀预期等方面的影响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预判失误会极大限制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气候变化阻碍货币政策目标实现。首先,气候变化和政策轉型可能会造成通胀和产出的短期波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造成通货膨胀率与核心通胀率之间出现持久差异,影响通胀预期,央行将长期面临产出下降而通胀上升的“滞胀”困境。其次,气候变化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储蓄行为增加、产出降低等影响,导致市场利率下行,当央行想要通过调节政策利率刺激经济时,较低的市场利率水平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工具难以发挥预期的引导作用。再者,气候风险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提取超额准备金,这弱化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效力,干扰货币政策传导。
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具体实践
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积极探索,针对气候风险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帮助金融体系抵御风险,并向可持续经济转型做好准备。
欧洲央行
一直以来,欧洲央行走在全球前列,以积极态度、务实举措应对气候风险。
一是将绿色资产纳入量化宽松购买标的。欧央行通过将绿色资产纳入量化宽松购买标的,支持绿色企业债券发行,增加支持低碳转型资金投入。主要行动包括减持含碳资产,增持绿色债券,购买绿色资产,将绿色资产纳入量化宽松政策购买标的,在公共部门债券购买计划和企业债券购买计划中购买绿色债券,支持可持续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发展。2021年初,欧央行将与可持续性业绩目标相挂钩的债券作为欧元体系信贷合格抵押品,纳入货币政策直接购买的合格标的。在2021年布鲁塞尔经济论坛上,欧央行指出,将目标设定为到2030年每年投入约3300亿欧元,用于实现欧洲气候和能源目标。
二是采取措施评估气候风险。欧央行通过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检测气候变化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并建议监管机构当局在压力测试模型中加入气候变化因素。欧元区金融系统气候风险暴露分析结果显示,欧元区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电力供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而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对这些行业的风险敞口较大。2021年3月,欧央行对400万家企业和欧元区的银行机构进行气候压力测试,评估气候变化对这些企业和银行在长达30年内的影响,旨在帮助相关机构和监管机构认知气候的量化风险,尽早采取措施应对。
三是欧央行将气候变化纳入监管框架。2020年末,欧央行联合欧盟成员国相关部门起草《气候环境风险指南》,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全球金融体系应对气候环境风险的首个重要正式文件。该指南明确将欧央行直接监管的重要银行纳入强制实施范围,为银行机构提供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方法管理,应对气候相关风险。指南主要对金融机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和披露提出一系列监管期望,要求商业银行审慎管理并披露气候相关风险。
四是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2020年1月,欧央行宣布启动货币政策战略评估,主张将环保问题纳入欧央行职责范围,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战略评估的核心问题,引发广泛关注。2021年7月,欧央行表示将在满足价格稳定目标和考虑气候变化对资源有效配置影响的基础上,提升其在现有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建模、统计和货币政策方面的能力,同时在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抵押品框架与资产购买等领域,按照气候因素予以区别对待。
美联储
美国是碳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3.8%。美联储已经关注气候变化因素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步重视气候相关风险,并在2021年初统一为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
一是尝试成立气候监管委员会。2020年末,美联储在监管报告中讨论了气候相关风险如何产生微观审慎风险,提出监管者应当更好地理解、衡量和减轻这类风险。2021年初,美联储成立气候监管委员会(Supervision Climate Committee, 简称SCC),以更好地了解气候相关风险,增强识别和评估气候变化带来金融风险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将气候风险纳入监管框架,及时制订适当的应对计划。目前,SCC正在与不同的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进行接触,以了解不同类型公司和地区的风险差异,不同规模银行的运作方式,以及其为低碳经济转型所做的准备,这些微观审慎工作确保了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未来,SCC将与负责金融稳定、社区发展、国际协调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关工作人员合作,探索美联储的相关职责及与防范气候相关风险的协调关系。
二是筹備建立金融稳定气候委员会。2020年11月,美联储在《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纳入关于气候变化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风险的分析。美联储正在筹备建立金融稳定气候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Climate Committee, 简称FSCC),以解决气候变化引起的宏观金融风险。FSCC将气候变化纳入常规金融稳定框架,从宏观审慎角度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复杂变化,以提高金融体系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通过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管理,不仅有助于单个金融机构衡量和管理其面临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也可以帮助市场识别并对风险合理定价,从而在更大范围内维持金融稳定。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组织、监管机构、主要央行、市场主体等逐渐意识到应对气候风险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但相关对策仍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面临诸多障碍。
气候风险评估准确性有待检验
一方面,虽然很多国家在探索建立有效的气候风险评估模型,但由于未来气候风险难以预知,气候风险敞口是否能被正确评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影响本身就难以定量测算,还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监测数据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分析,以提高气候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仍有待深化
气候变化将对一国经济、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是目前相关政策尚处于对气候风险的数据收集和评估阶段。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气候风险应对和低碳转型非常必要。如法国央行在2021年指出,被要求强制披露气候报告的金融机构减少了40%对化石燃料的投资。目前,气候风险信息相关披露尚不完全,相应的应对措施仍不完善,由于相关要求多为政策建议,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效果有限。
是否应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仍存争议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涉及长期以来的政治和生态问题,一国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反应,如何实施低碳转型,采取哪些奖惩措施等,都是应当深入考量的话题。如果将气候相关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无疑将增加央行负担,容易影响央行独立性。而且,全球气候变暖等部分气候风险将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影响经济金融发展与稳定,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时间范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应对气候风险问题上央行需要积极应对的同时,应与其他部门和相关政策协同推进,考虑是否纳入、何时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国际间协调合作困难
应对气候变化不是某个国家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球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共同应对。虽然,目前已有部分国家的央行意识到并积极采取行动,予以应对。但是目前,已经采取行动央行的应对路径、推进进程、采取举措、技术标准、风险评估方式等各不相同。缺乏统一框架和技术标准,将为未来不同国家和地区央行携手应对气候风险埋下隐患。
展望与启示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不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央行需要通力合作,积极应对。
探索适合国情的气候风险应对政策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加入《巴黎协定》,但是不同国家低碳转型政策力度、所处阶段不尽一致。如一些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而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增长阶段,想要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需要克服的阻力也存在较大差别。一国央行需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气候风险应对政策,而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国家模式。未来随着碳中和措施的不断深入与落实,与之相协调的央行相关政策也应及时做出调整与完善。
推进市场的气候风险应对能力建设
金融市场相关参与主体应积极响应,金融机构应提高对气候相关实体风险与转型风险的认知,充分了解气候风险可能对市场稳定及运营造成的影响。在实际业务中增强气候风险意识,落实所在国家和地区央行关于信息披露、风险防控的相关政策建议,提高自身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如有必要可以成立相关的气候风险应对部门。此外,在实体经济领域,逐步从企业层面到产业层面推进,注重相关风险因素,强化市场主体的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
增强气候风险评估体系的普适性
一方面,部分央行已在探索气候风险评估方法方面积累了先行、先试的经验,也在尝试建立有效的气候风险评估体系,但当前多数研究与方法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而且,各国建立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假设条件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对于气候相关风险的信息披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标准,甚至绿色金融边界也没有统一确定,造成披露的信息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未来主要央行应携手推进,逐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明确体系内容、相关规则,以增强气候风险评估体系的适用范围。
加强应对气候风险的国际合作力度
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至关重要。目前,已成立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等组织,致力于尝试搭建相关国际秩序。未来还应当继续加强国际间合作,实现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对受气候相关风险影响较大的产业和地区给予更多关注与援助。在推进相关措施时,还应注重并建立财政、监管、宏观调控、预警等多维度的协同与支持。
(边卫红为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昕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编辑/王柏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