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多练,以读代讲

2021-12-17 22:09尹海燕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尹海燕

摘要: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要少讲精讲,多加练习,以读代讲,提升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精讲多读;以读代讲;小学语文;中高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338

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讀既是理解语文的必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只有熟读成诵,口诵心知,消化吸收,才能在运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口语,而对阅读的关注太少。老师在课堂上讲话,琐碎无意义的解释和分析占据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老师说得太多,学生都困了。”所谓的培训只是一种形式。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放手,放手,阅读前不要求,阅读中不指导,阅读后不评论。在这样的课堂上,阅读训练毫无效果,更不用说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语言水平了。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慎言少语,才能引导学生多读精读,以读代说,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我认为要提高读的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保读的时间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说,书读熟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了。有的老师认为,既然要多读,就可以不用老师讲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就可以了,这是训练读的误区之一。我们主张“以读为主,精讲为辅”。可见这一主张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而是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精讲”,要讲到重点处、关键处,在学生疑难之处讲,迷惑时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文字浅显、一读就懂的课文,就尽量少讲,多留时间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品析。如我教《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没有提一个有关内容的问题,而是充分的让学生去读,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领悟道理。课文读熟了,道理自然就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如果在学生未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就“以讲代读”,就只能读一句讲一句,“顺文而下”,这种串讲的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很难把这些句子讲的更有韵味。例如《鸟的天堂》中:“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又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等等,只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揣摩,才能深刻体会里面蕴含的丰富的感情。没有读的教学,称不上阅读的教学。因此,读的训练大致要经历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美读悟情等环节。例如老舍的《草原》一课文质优美,在指导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内容以后,就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其情其景,领悟文中传神的妙句,与作者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只有将读的训练贯穿始终,才能使学生反复读中受到训练,达到新课标对读的要求。

2.精选读的内容

这里的读是说“多读”。有的老师认为,既然要多读,就读一段讲一段,一段接一段地读读、讲讲、再读读,这是训练读的误区之二。任何一篇课文,讲也好,读也罢,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应该多读的内容,而不要盲目地舍主求次,浪费训练时间。对于那些无关紧要、一读就懂的内容,可在整体感知识处理过去;有些词句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或者内容稍生僻,可以读读、议议、说说,就放过去,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以下内容上:

2.1重点句段。这部分内容最能表现中心,要精讲多读,把对重点句段的理解和对作者思路的把握有机结合。特别是文中一些揭示中心、意味深长的句子要多加揣摩,反复朗读。如《挑山工》一文中挑山工富有哲理的话,要边读边思,领悟其深刻含义。《丰碑》一文第7自然段是课文重点,要通过多种读来体会情感。军需处长面对死亡,为什么那么镇定,为什么那么安详?因为为了革命,为了战友,他才视死如归;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让学生带着崇敬、抒情的语气吟咏这段文字,要比任何详细的讲解都有效果。

2.2难以理解却又能帮助理解中心的地方。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精彩之处看似普遍,实乃作者匠心所在。此类内容,学生往往不大在意,一闪而过,即使注意了,也不一定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点拨,予以强化,通过读者来体会其巧妙之处。如《翠鸟》中间部分写了翠鸟捕鱼过程,显示了其动作之敏捷,而这部分最后一句“只有桅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含义学生难以领会,只有联系上下文,反复体会,才能从桅杆摇晃,水波荡漾中,知道翠鸟刚飞走,但已飞远了,这就进一步写出了翠鸟动作之敏捷。

2.3文质优美的语句。如在学习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即可让学生放声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所创造的意境美,如《桂林山水》中写山水的两组排比句,一定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充分展开想象,体味文笔精彩所在,积累好词佳句。再如,在学习诗歌时,即可让学生闭上眼睛诵读,让学生慢慢咀嚼回味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在头脑中反复感知、再现、体味,最后达到顿悟,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自然就体会到了。

3.确定读的方式

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多读,就一味地让学生朗读或一味地指名读,这是训练读的误区之三。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要依据文体特点、学生水平、实际需要来确定、选择。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金色的鱼钩》这样的课文感情强烈、悲伤、凄凉,仅让学生读,往往难以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教师由于体验比学生深刻得多,对人物内心的把握相对准确,只要教师十分投入地运用吞气、颤音、变音调、节奏等技巧去范读课文,会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如果再配上悲伤的音乐,效果更好。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在情境中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的颜色,春雨的形象,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春雨的轻柔、细小、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低年级学生由于视觉范围小,往往唱读严重,教师可适当领读,尽快帮助学生学会停顿,培养语感;指名读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语病,可根据需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读;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短句或课文简短的结尾可用齐读,来增强气势,但这种方式,中、高年级不宜多用;对话较多的课文要分角色读,这种方式学生喜闻乐见,例如:《白杨》一文中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就适宜这样做,通过有声语言的形象传递,给人以真切的感受;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更是经常用到,此法便于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默读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另外还有自由朗读、轻声读等,要根据需要选择。

4.提高读的效益

我们强调“精讲多读,以读代讲”,就要切实在阅读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读的氛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而不要走形式,也不要搞得花里胡哨,在哪里读,怎样读,让哪类学生读,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古人语:“读书需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读中疑、读中思: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这样写好么?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防止学生雾里看花的随意性。让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体会情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读中积累语言,从而提高读的效益。

总之,教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是学生置身于一种规范而丰富的语言情境中。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感知各种语言的现象,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受,提高感悟的能力。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积累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读的能力。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用新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切实把阅读当做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183-183.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