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禅诗 安放心灵

2021-12-17 16:41程碧霞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意境

程碧霞

摘  要:本文主要以王维、苏轼的诗词为例,谈论品读禅诗对高中生的意义,即可让学生专注学习和正确看待人生境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品读禅诗;意境;禅理;安放心灵

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们今天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其中佛家文化虽不比儒、道正统,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儒、道;它虽有消极成分,却也不乏积极因素,亦含有许多正能量。许多文人墨士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常常以禅入诗。这些诗词,富含禅理意趣,故称禅诗。如王维、张说、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有很多这样的作品。高中生如果品读一些禅诗,可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故高中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宕开一笔,引导学生品读一些禅诗,尤其是王维和苏轼的禅诗。

一、语文教材对禅诗是认同的

在高中各版本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富含禅理意趣的古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辛夷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惠能的《菩提偈》;而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也有这类诗词,如王维的《鹿柴》《鸟鸣涧》,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禅诗的原因

之所以明确指出是在高中引导学生品读禅诗,原因有二:其一是高中学生心理相对成熟一些,他们多少听闻过有关禅理意趣的语句、诗词、故事等,这样易于接受和理解。其二是高中学生遭遇的问题比较多而又比较复杂,更需要禅诗给予他们心灵的引领。

三、在高中语文教學中引导学生品读禅诗的意义

(一)禅诗往往创设出纯净空灵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消减浮躁之情绪,使之能心无旁骛,专注学习

王维就有许多富含禅意的诗句,这些诗句创设出纯净空灵的意境,读之令人宁静安定。《山居秋暝》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鸣涧》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画》言“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终南别业》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诗以“空”“无”等入诗,创设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空灵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安谧的世外桃源,使人心静又心净;在这样纯净空灵的意境中,安放众生心灵;引导高中生品读这样的禅诗,可使学生静心;学生心静而能心无杂念,以至专注学习。

(二)禅诗蕴含深刻而又令人警醒的禅理,这些禅理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各种境遇

苏轼有许多富含禅理的诗词,品读这些诗词,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处作深入思考,见微知著。《题西林壁》,近代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说“此诗有新思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哲理。《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表达出较为深刻的辩证思考,形象地揭示出一个哲理:诗人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任何事情“有声有色”的成功,都是主观努力作用于适当的客观条件的结果。

苏轼的文学作品中,虽有很多感慨惆怅、愤懑自伤之作,但因为他长期受佛学熏染,参禅悟理,故其作品始终贯穿着任运随缘、洒脱安然、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把老大无为、功业未就、被贬被谤的感伤哀痛凝聚于一樽之中,将这些伤痛全都洒向江月,任其随水流去,即是把伤痛放下、抛开了。能把人生伤痛坦然放下,这是大洒脱。《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人生际遇的风雨飘摇而能处之泰然,始终保持内心的淡定、情绪的平稳,真正做到宠辱不惊。《自题金山画像》:“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诗人说“心”已经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身”则可随遇而安,这是多么淡定的自在状态。

《谈东坡与僧道交游的唱和诗》一文中说苏轼的禅诗是“参禅论道,谈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缘事而发,把禅理融入人生哲理之中。”①苏轼的参禅令他“不再对浮名虚利耿耿于怀,从而把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上升到更高的意义层面加以体验和把握。”②像苏轼这些充满禅理的诗词,读之令人醍醐灌顶,能够让高中生获得许多人生的启迪,从而淡定地看待成绩的波动、境遇的起伏、生活的顺逆。品读这些禅诗,安放每个人的心灵。

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品读禅诗的具体做法

(一) 以教材为基础作适当拓展

在高中各版本语文教材中,大都收有王维的《山居秋暝》《辛夷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诗词,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作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品读王维、苏轼等人的禅诗。

(二)借助习题进行合理延伸

遇到禅诗习题的时候,可以在评讲时作合理延伸,给学生品读几首禅诗。如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的古诗词鉴赏就考了一首禅诗,是唐代无尽藏的《嗅梅》:“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小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它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哲理类似而又更深邃,只有经历了“尽日寻春不见春”的追寻,才能懂得“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珍惜。

禅诗富含禅理意趣,读之使人静心,使人获得启迪,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品读禅诗,安放心灵。

参考文献:

[1]《苏东坡寓意探幽》 王启鹏 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年4月

[2]《苏轼文艺美学思想》 汤岳辉 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年9月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意境
春色满园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