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如何釐清各間醫院的角色,分配好澳門醫療市場資源,促進澳門的公私營機構之間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澳門的醫療服務水準?
澳門立法會黃潔貞議員:醫療綜合體的營運模式初步公佈後,標誌著綜合體建設進入另一階段。作為與過去有別的公私及非牟利醫療合作支撐的醫療體系,醫療界需要適應期及調整期;社會關注現時由公、私與非牟利三方合力鞏固的醫療體系亦將如何錯位配合發展,讓本澳門醫療領域可以全方位提升。還有如何監督這機構營運、合作的年期、涉及多少公共醫療開支預算等都是社會關注重點。距離離島醫療綜合體當初預計後年分階段投入使用,只有約兩年時間,期望政府成立專責小組,推進離島醫療綜合體營運的前期籌備工作;加緊與合作方對接和跟進大型設施、儀器設備和場地配置等;做好《離島醫療綜合體管理制度》立法、調整架構、招聘人員及研究設立專責部門監管第三方機構,配合綜合體的落成時間,如期為居民提供服務,共建澳門健康榮繁家園。
澳門研究中心林玉鳳主任:建議澳門設立一個統一的醫院管理機構,使用同一套標準。公私營醫療機構之間應保持良好的分工合作,達至資源的最大效益及合理運用。澳門目前的醫院主要是山頂醫院和鏡湖醫院、科大醫院等,山頂醫院(公立醫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長期病患者、老人和兒童、低收入階層等,而私立醫院則主要是其他人群了。可以説目前政府的公立醫院主要負擔了澳門弱勢社群的醫療,日後離島醫療綜合體落成啓用後,如果因爲病人過多負荷不到的時候,還是建議向澳門的私立醫院“買位”,分流病人,使病人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
此外還需要再做一個分工,公立醫院需要承擔起培訓醫生的責任,不應要求私立醫院進行培訓,除非自己有醫學院、醫院,具備條件培訓,但可能效果也不理想。培訓醫生應是公立醫院的責任。建議將來公立醫院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弱勢社群、住院病人、醫生培訓等,體檢等項目可分流至私立醫院;專科醫療建議用“買位”或保險的方式,分流部分病人,如公務員的醫療保險,可以去山頂醫院,也可以擴展至其他的私人醫療機構。我認爲分配好澳門醫療市場資源,進一步提升澳門的醫療服務水平,關鍵在於公立醫院的定位和責任要清晰明確,照顧澳門社會弱勢社群、培訓醫生應以公立醫院爲主,此外發生疫情時,還需要對澳門各間醫院合理統籌安排。
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黃駿傑副會長:公私營機構之間如何協同發展去取得平衡,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社會及業界關注的話題。普遍私營業界對離島醫院建設是感到既喜且憂的,喜的是澳門市民健康福祉得到更大程度保障,亦有更多的醫學專家能夠到澳門為業界提供培訓;但憂的是因為政府的醫療項目可能會增加,必定會讓已經因疫情而淡薄的業務收入雪上加霜,所以希望政府在推動本地醫療專業及服務水平的同時,亦能夠兼顧業界實際困境,考慮將某些社區醫療項目能夠更多拓展到私營業界,從而協助分擔公營醫療系統前線人員的壓力。
澳門中醫生公會郭慶華副理事長:有意見認為政府的社區醫療做得越好,吸引更多市民到公立醫療機構看病,私營醫療的機構經營壓力就更大,我同意現有的公私營機構存在一定的矛盾關係。現時澳門的醫療奉行公營、私營及非牟利醫療的三軌並存發展,特區政府通過資助公營醫療及非牟利機構,成為醫療服務的主要資助者及提供者,為廣大的市民提供全面的終身醫療服務,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而且很大部份是免費的。由於市民享有政府高度資助的公營醫護服務,以致收費遠低於成本價或免費;加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量有增無減、醫療服務要求提高等原因,財政投入日益增加,為澳門公營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
此外,公營醫院醫療服務供不應求,患者輪候時間長,對服務質素帶來影響。此現像表面上是人手不足問題,可是每年幾百名醫療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卻找不到工作,確實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公私營機構間的協同發展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增大財政投入和加強培訓可以解決的問題。我認為需要整合所有的公私營醫療資源,釐清各持份者的角色和分工,避免互相競爭有限的資源,達到錯位發展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彌補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
醫療需求是無限量大,不存在封頂,我認為不同層次醫療人員合理地分配到不同性質的醫療機構,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體現醫療人員的價值,同時可以產出更多的醫療服務。假如,當離島醫院對提升公私營醫療人員的專科水準達到預期效果,讓患者在政府資助下,使用一些符合高標準的私營醫療服務,例如常見的專科疾病、一些非高危手術及慢性病跟進等,相關服務需要患者一定比例地付費,而提供者將持續受到政府的監管和審核,確保資源沒有被濫用。此舉不僅直接減輕公營機構的就診壓力,還可以改善市民高度依賴公營醫療服務的習慣,更可以促進私營醫療人員持續進修,遵紀守法地向著正確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