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天月
日前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就《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回答議員質詢,對議員問及本澳內港擋潮閘的推進時間表及初步預算回應時稱,低窪地區水患問題是本澳社會各界都關注的熱點問題,今年曾出現颱風和暴雨,證明內港現有的泵房起到一定排澇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因此會立即建造司打口泵站。他希望短期內先做好泵站,解決部分問題。而擋潮閘經過仿真測試,完成建設後,若遇到“天鴿”級別的潮水,知道有哪些地方仍會水浸,且當遇到颱風時擋潮閘在水底上不到來怎麼辦,現時擋潮閘僅設計費已達幾億元,相信擋潮閘的費用及每年保養亦將是“好高昂、好高昂的費用”,形容日後是“大白象工程”,完成擋潮閘後都要準備面對。他補充說,擋潮閘肯定對紓解水患有幫助,也將會按現時報告進行前期準備工作,但水利工程仍要待中央批示。
對於行政長官賀一誠提出短期先做好泵站解決部分問題,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街坊總會理事長陳家良對此表示認同,指出泵站既能改善暴雨問題,又能紓緩颱風帶來的水患,是現階段興建速度較快,性價比較高,具明顯優勢的選擇。
提及擋潮閘,陳家良指出,擋潮閘只能擋下外來湧入的海潮及雨水,無法根治直接降在澳門陸地和海域雨水所帶來的問題,對比需要花大量金錢、時間和行政程序才能夠興建的擋潮閘,雨水泵站箱涵渠將更有效,靈活地改善和解決問題,認為不論是實用性,還是性價比均顯著較高,對於短期內透建好泵站解決部分問題表示支持。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明確落實各雨水泵站的興建時間表。同時他認為即使興建泵站及涵箱,若果區內渠網未能將水排進去,將會因渠網超負荷導致區內水浸,政府須同步持續優化各區的渠網,加大排水量配合泵房硬件解決問題,讓澳門能夠短期內有一個紓緩水患的完整規劃。
的確,本澳半島及路環、氹仔島海域環繞,水患一直是困擾本澳多年的“老大難”問題,特別是內港及路環西側等沿岸低窪地區,區內商戶和居民長期飽受水患之苦,尤其是遇到極端天氣疊加天文大潮時,常常造成的嚴重水浸,破壞力極大,給轄區居民及商戶身心和經濟均蒙受極大的威脅和損失。特別是近兩年疫情影響下,連續多次的水浸讓本澳轄區居民和商戶遭受更大困擾。
特區政府多年來為解決城市水浸問題做了不少嘗試,也付出了一定人、財、物力。多年前為解決水浸問題,更提出了花費巨資建造檔潮閘的建議並開啟前期設計、研究、論證。相信提出此建議的專家也好、同意組織論證的政府等機構也好,想解決治理本澳的水浸街的願望和初衷是好的,但對這種以硬檔方案阻止海潮侵襲的方式是否最優選擇,其實施的難度、投資的成本、發揮的作用、維護的成本及使用的壽命等關鍵性問題是否研究的透徹?其投入後實際所發揮的社會效益是否理想,也必需是要慎重考量的問題。
正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所擔心的,工程前期的仿真測試就已發現有不可預知的問題會出現,而工程還未進入開建階段,前期的設計費用就已投入數億元,估算工程投入巨大且後期維護費用也將會是持續的大筆投入,故憂慮其可能成為個“大白象工程”並非空穴來風。
由此讓我們聯想到了澳門的城軌項目,耗時七年時間花費一百多億建設出來的不到10公里的輕軌氹仔線,從開通運營的第一天開始就問題不斷,而免費試乘後的乘客數量少的可憐,由於空駛率高,被人戲稱為“幽靈列車”。而期間委託運營管理的港鐵公司完全靠本澳政府前期允諾的月高額補貼支撐了一年多,今年10月20日更以更換電纜的理由被迫宣佈停運180天。這種從一開始規劃就遠離人口集中區,脫離城市實際,設計又不僅合理,且存在著盲目尋找項目合作商的工程,不成為“大白象工程”都很難!
近有氹仔輕軌線,不遠處則有鄰居珠海的梅華路軌道電車線路,都應該算是我們眼前活生生的“大白象工程”、燙手的山芋!這種從一開始就脫離實際、缺乏嚴謹社會調研、當權者拍腦袋的大型工程投資項目,往往糟蹋的是國家的稅收、政府的公帑,傷的則是市民百姓的心。人們會問,這些錢用在什麼地方不好,非要去打水漂,丟進沒有光亮的無底洞,真是嗚乎哀哉!
為了防止濫用公帑,人為制造出“大白象工程”,建議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各級官員一定要牢固地樹立起高度地為民負責精神,上項目、開工程一定要緊密結合自身環境實際,找切實熟悉情況、接地氣、水準高的專家團隊做顧問、當參謀,要從工程技術、項目效果、投資成本、後期維護等綜合全面的投入產出比,來科學、準確地研究決策項目的可行性,努力將未知數、不確定性因素和問題降低到最小程度,讓政府公帑發揮應有效能,真正用在刀刃上,實現造福一方百姓,穩定一方平安的壓倉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