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研究

2021-12-17 23:20赵茜何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评价体系

赵茜 何进

摘要: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中“二十四种优秀品质”的核心含义,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问卷修订及教育实验等研究方法,搭建小学低中高段学生 “千人千事学生成长地图” 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指标。对学校761名学生采取前后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 24个子维度上的后测均分在3.40~4.20之间,高于测试前;对于开展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体系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行班级,24个子维度得分均高于未开展评价体系的班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生成长地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5-0071-04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从诞生至今已历经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核心在于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挖掘人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教育主流,而心理素质又是个人素质的核心成分。小学低年级是个体一生成长的重要奠定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优良品质如自信、乐观、执着、宽容等将为学生一生的成功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与塑造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办学特色。过去几年中,我们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教育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评价”已成为制约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和突破的瓶颈与短板。

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式较为多元,但采用的多为现象描述性质的非心理学问卷,不能科学测评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水平。如果能够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六大美德二十四种优秀品质”进行概念分解,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据此设计出具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教育方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有教育应用实践中评价环节的不足。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搭建積极心理品质行为指标体系

根据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二十四种优秀品质”的核心含义,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确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指标,并不断匹配与完善相应的行为考核点“千人千事学生成长地图”,逐步完成积极心理品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确定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点

开展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排序获得学校积极心理品质前三名(top3)、班级积极心理品质前三名(top3)、个人积极心理品质前三名(top3)。将三组top3结合,得出每个学生的九大品质发展点,作为每个学生六年中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然后每学年再增加1个自选品质,即每年“9+1”(指定加自选)形成“十项积极心理品质”。成立校级“积极心理品质学院”,引导和培养学生修习“积极小公民证书”。

(三)建设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体系

采取多级评分制,开展师评、生评、自评、家长评,对学生的十项品质进行过程性评价,累计积分,每个学期向学生颁发学段完成证书,毕业时颁发“积极小公民证书”。

三、研究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所谓积极品质和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幸福的理论,因此,积极品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积极人格可以通过增强积极体验来习得。因此,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品质的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

综上,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及积极人格形成的轨迹应该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行为→特有的性格特征→积极心理品质→积极人格形成。增加积极体验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人格,而积极人格的形成促进获得更多积极体验。这一过程中,外在环境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积极系统的构建是支持积极情绪体验获得的保障。见图1。

情绪发生的模式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时,我们便对其与自己的需要、预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评价,这种评价受到知识经验、思想方法、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影响,以及外部诱导、劝说的影响。认知评价的结果决定了情绪的强度、种类、性质、水平,以及是消极还是积极。见图2。

积极情绪体验和提升认知水平密不可分,而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外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个体产生积极体验,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品质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构

1.指标体系的内涵

评价,是为主体的决策提供的一种依据。而指标体系,则指的是在评价过程中,使用多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的工具和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较长的研究过程,包括文献综合分析、指标体系设计、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认证、指标体系的维度(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等权重系数的确立、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测等五大研究步骤。

2.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通常评价都离不开评价的目标。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把目标分解为一些可测量或可观察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

3.指标的权重设置方法

本研究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已经确定,需要对二级指标行为的表现进行分析。本文在建立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采用加权平均法对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4.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1)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确立

本研究按照Peterson等提出的积极行为分类评价系统,将人类的长处和美德分别以“智慧、勇气、仁慈、公正、节制、超越”六项美德及其二十四个子维度进行表述和解读。

一级指标为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公正、克制、超越六大维度;二级指标有二十四个子维度。见表1。

(2) 三级指标的确立

本研究对积极心理品质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合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我国小学生的现实状况和指标体系的使用场合,以及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易读性,得出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后的二级指标是概括性的,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还需要结合远程网络教学的实际要求,将各二级指标进行更为具体的划分,形成三级指标。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师生访谈:整个问卷共包含31个题项。问卷调查开始前,我们先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从学校各个年级分别抽取5名学生,共30名,以及10位教师,了解他们心中最能代表二十四项心理品质的具体行为表现。

教师问卷:问卷共发放91份,回收91份,回收率100%。筛选出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87.9%。将在线平台获得的数据导出,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对上述指标的细分,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的形式,形成指标体系。以创造力品质指标为例,如表2所示。

(三)指标体系的使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设置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三种方式。

我們通过概念分解及调查研究的方式构建“积极心理品质行为指标”,通过学校top3+育人目标top3+班级调查+学生个体top1的形式组成“学生个性化品质培育地图”,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即自评、同学评、家长评、师评等完成评价体系考核。例如,在“坚持”这个积极品质下,有一个行为指标是“注意力集中,有恒心,能完成作业或交代的工作”,评价方式则由教师、小组长、家长共同完成考核。先由教师或家长在任务完成的同学作业本封面画上☆,如果集满相应的个数,则到小组长(学生)处获得相应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等印章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最后引导和培养学生修习“千人千事学生成长地图”上其他项目,修得相应学分。最后获得“积极小公民证书”,才能从“品质学院”毕业。

四、课题研究成效

(一)学生成长

1.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761名学生填写问卷,将作答时间不足10分钟的样本设为“没有认真作答”并删除,对剩余的750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看出,参测学生的总均分为3.88,在六大维度上的均分在3.72~3.99之间,说明参测学生认为问卷描述的内容总体上与自身“比较像”,参测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

前测中,学生在二十四个子维度上的均分在3.36~4.17之间,说明学生认为各个子维度描述的内容与自身状况的符合程度介于“有些像我”和“比较像我”之间。

后测中,学生在二十四个子维度上的均分在3.40~4.20之间,说明学生认为各个子维度描述的内容与自身状况的符合程度介于“有些像我”和“比较像我”之间,且高于测试前。开展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行为评价体系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行班级二十四个子维度得分均高于未开展评价体系的班级。

2.学生发展样态

在学校搭建的多种展示平台上,例如在班级活动、集体朝会、锦馨达人秀、毕业季、心理剧等活动现场,学生能大胆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以更自信、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健康发展。学生逐渐呈现出阳光自信的学习、生活样态,更加愿意参与,乐于展示。

(二)教师变化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班主任了解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善于运用积极心理的理念和评价方法开展班级活动。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教师成为心育者,成为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并且能激发积极的心理潜能,提升自我成长能力。

(三)学校变化

学校在前期心育积淀之下,通过课题的开展和积极心育的实践,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四川省首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并积极承办成都市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交流展示活动,多次接待省内外如简阳、乐山等地区老师来访交流学习。

通过课题的深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逐步清晰,我们称之为“构建绿色生态支持系统 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育特色项目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将心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逐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心”的格局。让心育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我们的校园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快乐的;我们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关注积极生活的,触及师生心灵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互相尊重的;我们的干群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互相理解的;我们的家校沟通应该是饱含同理心,互相支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朵花儿都能顺其自然地绽放出自己的色彩,每一个孩子都能因良好品行改进自我生活状态,进而影响他人”。

参考文献

[1]Seligman, Csikszentmihalyi.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官群,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4):71-77.

[3]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71-77.

[4]张冲,孟万金.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2):58-63.

[5]吴九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693-1695.

[6]高永金,张瑜,傅纳.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标志[J],心理学探新,2015,35(4):360-366.

[7]张倩.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92-694.

[8]段文杰,李婷婷,张永红. 优势价值行动问卷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32(2):205-208.

[9]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10]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3):1-6.

[11]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354.

[12]温娟娟,郑雪,张灵.国外乐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29-133.

[13]赵山,王瑞,何思彤,等.教学改革试验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2):49-51.

[14]余晓玲,孙燕,王新波.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71-77.

[15]马晓亮.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涵与途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2):28-32.

[16]单志艳.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20-23.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评价体系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