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探讨

2021-12-17 19:50马龙武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全程机械化收获播种

摘要:辽宁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针对存在的栽培方式低产低效、田间管理简单粗放、农机农艺融合差等技术问题,以播种、收获两大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农机农艺互补融合为切入点,介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为马铃薯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播种;收获;全程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3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6-0073-03

辽宁省地处马铃薯种植北方二季作区,年种植面积7万hm2左右,年均总产近50万t,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上占有重要比重。近年来,全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虽然得到一定提升,但机播率、机收率仅为58.2%和55%。一些地区在马铃薯播种、除草、打药等环节依旧雇用人工作业,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作业效率低。在用工成本增加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这种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在辽宁马铃薯各大主产区,全程机械化发展潜力巨大但任务艰巨。以播种、收获环节为主要突破口,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推进农机农艺互补融合,是马铃薯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1 马铃薯栽培技术及装备存在的问题

1.1 栽培方式低产低效

栽培方式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辽宁马铃薯传统种植方式没有突破,采用55~60 cm等行距裸地栽培占比大,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发挥出土地的最大效益。垄距不规范,一些地区为增加产量而缩小垄距至45~50 cm,这种栽培方式虽然产量有所提升,但商品薯率降低且品质变差,尤其是与小四轮拖拉机1.1~1.2 m轮距不匹配。为此,不得不采用人力或畜力作业,大大增加劳动强度,降低栽培效率,提高作业成本,导致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1.2 田间管理简单粗放

传统耕作方式普遍存在大水漫灌、过量施肥、盲目施药等现象,不仅水肥药浪费严重,而且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加重,作业环节和成本增加,投入产出比高。此外,粗放管理带来的污染还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制约种植户增产增收。

1.3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从农艺要求看,马铃薯大垄双行栽培方式虽已验证具有技术优势,但缺乏相应的机具作为支撑,作业效率低,制约着农艺制度的推广应用。从作业方式看,到2020年底,辽宁省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9%,低于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8%。其中,机播率58.2%,机收率55%,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

2 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以播种、收获两大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可以有效推进农机农艺互补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

2.1 机械化播种技术

机械化播种是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关键环节,可根据需要选择覆膜种植或露地种植。目前,马铃薯种植机主推机型是与拖拉机配套的单行或双行播种机,可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膜、镇压等作业工序,作业质量可以满足当地农艺技术要求。主要机具包括2CMF-2型、2CM-1/2型、2BFM-2型、1220A型、1220型等马铃薯种植机。

2.1.1 播种要求 一是适时播种。10 cm土层温度稳定在7~8 ℃时即可播种,正常播种时间在4月中下旬;二是播量符合农艺要求,合理密植。三是下種均匀,不损伤种薯。四是深浅一致,覆盖均匀,播深20 cm。五是垄高、垄宽、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2.1.2 试播要求 在正式播种前应进行试播,以检查机具作业状态。一是播种量。在播行内测出种薯数量及薯间行距(株距),同时检查漏播、重播情况。二是播种深度。机组以正常速度行进一定距离,在播行内测量种薯的播种深度,检查其结果是否符合农艺要求。三是排肥量。通过改变排肥轮有效工作长度、排肥口大小和传动比,调整至符合农艺种植要求。

2.1.3 作业要求 根据地形、地势和机组状况选择合理作业方式,一般采用梭型播法。作业前画出地边线,保证第一趟走直,确保中耕作业时不铲垄、不伤苗;地头宽度一般为作业机组长度的2~3倍;为便于中耕、喷洒农药等田间管理工作,地头应留出机组作业调头的行车道。

2.1.4 质量标准 播种量误差≤2%;播种深度误差≤1  cm,邻接行距合格率≥90%;起垄高度、宽度误差为2~3 cm,合格率≥80%;邻接行距误差≤5%;种薯破损率≤2%,空穴率≤3%,施肥断条率≤3%,种肥间距≥3 cm;田间出苗率≥95%;播行要直,播幅内50 m直线度误差≤5 cm。

2 机械化中耕培土施肥除草技术

马铃薯是根茎类作物,为根茎形成膨大创造条件是其增产关键,而中耕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环节。

2.1 主要作用

一是使土壤形成疏松的团粒结构层,增强通气性,提高表层地温;二是调节土壤水分,切断土壤中毛细管作用,减少土壤下层水分蒸发,起到保墒抗旱作用;三是土壤湿度过大时,可加速表层水分的蒸发,达到调墒的目的;四是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微生物活性,加速土壤营养物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五是消灭杂草。

2.2 作业时机

利用与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中耕施肥机,可一次完成行间松土、除草、追肥、培土等作业。 幼苗高7~10 cm时应及时中耕,苗高13~17 cm时进行第2次中耕,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

2.3 作业要求

一是垄沟内松土深度为5~10 cm,深度一致,垄上培土均匀,垄高14~30 cm,行间及两侧杂草应清除干净;二是土壤疏松、土块细碎,符合农艺要求;三是行距一致,不伤苗、不铲苗、不伤垄、不错行、不漏耕。

2.4 质量标准

不得有大土块,沟垄整齐,垄形饱满;行间杂草应除净,草根需切断;行间伤苗率0.5%左右,地头伤苗率3%以下;深浅一致,偏差≤1 cm,地表起伏≤4 cm;中耕培土后垄高10~25 cm,使垄帮、垄沟、垄顶有一定厚度的松土层;封垄前起垄30 cm;不得损伤作物主根,翻起的土不得埋压作物。

3 机械化植保技术

根据当地马铃薯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按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作业。

3.1 作业时机

一是杂草防除。对于苗前除草,应在土壤湿度较大时均匀喷施除草剂,使其在地表形成一层药膜。马铃薯3~5叶期喷施除草剂。

二是病虫害防治。发现后3~5 d打第一次药,并及时拔除中心病株,以后每隔7~10 d打1次。现蕾期即块茎形成期时,对茎叶生长过旺有徒长趋势的田块,可用15%的多效唑600~750 g/hm2兑水600 kg,均匀喷于茎叶。防治马铃薯生育中后期病虫害时,应采用高地隙喷药机械或植保无人机喷施作业,提高喷施药剂的对靶性和利用率。

3.2 作业要求

一是尽量选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合理规范使用农药;二是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时适量喷洒农药;三是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选用农药,控制喷药次数及安全间隔期;四是药液浓度配比科学,喷洒均匀,雾化良好;五是喷头与植株间保持40~50 cm距离,不漏喷、不重喷;六是作业速度以3~4 km/h为宜。

3.3 质量标准

杀虫率100%;各喷头喷量一致,兑水后药液含量偏差≤5%;药液雾滴有效覆盖密度≥20个/cm2;植株药液覆盖率100%。

4 机械化杀秧技术

传统马铃薯收获方式是人工收割薯秧并运走,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影响作业速度。利用杀秧机先将薯秧打碎还田,可以为后续的机械化收获作业带来诸多便利。常用杀秧机为青岛洪珠农业机械公司生产的1JH-100型马铃薯杀秧机。该机能一次完成秧苗清理工作,并用特殊刀片高速运转产生的负压将垄底秧苗吸起粉碎。杀秧机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具有结构紧凑、机动性好、布局合理、工作平稳、适用性强、维修简单等特点,生产效率为0.27~0.33 hm2/h。

杀秧机的作业要求:一是当80%茎叶枯黄蔫时割去地上部分,防止茎叶病虫害传到薯块。二是使锤爪离地20~25 cm,动力输出轴运转1~2 min,再进行挂挡作业。三是避免锤爪打土伤薯。

5 机械化收获技术

利用与拖拉机配套的单行或双行马铃薯收获机,一次作业可完成挖掘、振动、分离、铺放等作业工序,

作業效率高,收获损失小。

5.1 作业时机

杀秧6~10 d后收获,晾晒1 d后及时入库,以免薯皮变绿。

5.2 作业要求

及时收获减损;作业速度3~4 km/h;挖掘深度以不伤马铃薯为宜;薯块与土壤分离良好,损伤率要低;薯块铺放集中成条,便于捡拾装袋;块茎挖掘到地面上后及时捡拾装袋。

5.3 质量标准

挖净率≥98%,明薯率≥97%;严重损伤率<1.5%,轻度损伤率<3%,含杂率<6%。

6 结语

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在丹东地区应用以来,取得明显效果。采用马铃薯机械化栽培作业,可使垄距、株距、播深一致,实现规范化种植;通风透光好,抗旱保墒,增产幅度达20%;较人畜作业提高效率20倍以上,节本增效1 500元/hm2以上。

参考文献

[1] 方玉川.榆林北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93-194.

[2] 李慎宏.葫芦岛地区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19(3):88-89.

[3] 李紫辉,温信宇,吕金庆,等.马铃薯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分析与展望[J].农业机械学报,2019(3):1-16.

Discussion on Mechanizati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Potato

MA Longwu

(Zhen'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 Dandong Liaoning 118000, China)

Abstract: Liaoning is one of the main potato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technical problems such as low production and low efficiency of cultivation methods, simple and extensive field manage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icultural agronomy, taking the two weak links of planting and harves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he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whole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from planting to harvest,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otatoes.

Key words: potato; cultivation; sow; harvest;Whole process mechanization

收稿日期:2021-07-28

作者简介:马龙武(1971—),男,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农机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全程机械化收获播种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
浅析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舒玛栎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初探
栾树种子育苗技术探析
塑料大棚番茄早熟栽培技术
小麦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咸宁市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岐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收获》推出“行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