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2021-12-17 11:10李盟崔哲商贺清吴磊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介入治疗科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22期
关键词:支架常规动脉

李盟 崔哲 商贺清 吴磊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介入治疗科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分组;血管内支架组(31例);采用血管内支架完成疾病治疗;常规药物组(31例):采用常规药物完成疾病治疗;对组间MMSE评分、MoCA评分以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治疗后,血管内支架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28.92±2.07)分以及MoCA评分(20.39±2.11)分均高于常规药物组MMSE评分(26.63±1.95)分以及MoCA评分(18.85±2.06)分(P<0.05);血管内支架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9.68%)同常规药物组(12.90%)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方法有效运用,可使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获得明显改善,最终实现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效预后。

颈内动脉狭窄作为一种缺血性卒中病因,其会使患者呈现出血管血流速度减慢现象,对应表现出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使脑组织以及脑神经等呈现出代谢异常现象。如病变位置呈现出血栓现象,则会使患者患有脑梗死疾病,针对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对此确定有效方法针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展开对应治疗,意义显著[1,2]。本次研究将2017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分组;分别探析采用血管内支架以及采用常规药物完成疾病治疗的可行性,以实现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效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7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分组;血管内支架组(31例);女15例,男16例;年龄45~79岁,平均(62.29±2.53)岁;常规药物组(31例);女14例,男17例;年龄46~80岁,平均(62.35±2.55)岁。纳入标准:①颈内动脉狭窄通过MRI检查、脑部CT检查以及血管造影检查获得有效证实;②患者表现出脑缺血症状。排除标准:①对于简单沟通无法进行;②伴有动静脉畸形或者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对两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常规药物组:采用常规药物完成疾病治疗,通过对患者病情状态进行了解,合理选择阿司匹林(100mg)对患者展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频率为1次/d,用药方式为口服;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对患者展开降血脂治疗;血管内支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完成疾病治疗,在准备对患者实施手术前,就患者血管狭窄以及颅内结构等进行认真了解以及评估,实施介入治疗期间合理展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操作,在患者颈内动脉远端将保护伞安置,伴随常规微导丝确保微导管于患者病变血管远端有效到达,并且于狭窄血管位置将球囊有效送入,合理完成扩张操作。准备微导管植入,合理准备支架放置。完成支架放置后,通过血管造影对效果实施评估,手术后如表现出发热等现象,合理展开对症处理,对患者多饮水给予嘱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评分以及总不良事件(再发脑梗死、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两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处理,计数资料(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行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不同时间段认知域评分情况、MMSE评分、MoCA评分)行t检验,以±s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时间段MMSE评分、MoCA评分对比

治疗前,血管内支架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以及MoCA评分同常规药物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血管内支架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以及MoCA评分均高于常规药物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不同时间段MMSE评分、MoCA评分临床对比(±s,分)

表1. 两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不同时间段MMSE评分、MoCA评分临床对比(±s,分)

MoC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血管内支架组(n=31) 26.05±1.85 28.92±2.07 18.31±3.25 20.39±2.11常规药物组(n=31) 25.46±1.89 26.63±1.95 18.62±2.15 18.85±2.06 t 1.2420 4.4834 0.4429 2.9076 P 0.2190 0.0000 0.6594 0.0051组别 MMSE评分

2.2 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血管内支架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同常规药物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对比[n(%)]

3.讨论

近年来,颈内动脉狭窄呈现出较高发病率,其致病诱因主要体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如患者脑部动脉表现出狭窄现象,在患者狭窄部位斑块会表现出破裂现象,从而呈现出斑块内出血症状,针对血栓形成表现出促进作用,会使患者呈现出偏瘫、失语以及头晕头痛等系列症状。更为严重会使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使其生命安全受到危及[3,4]。

治疗期间保守药物获得广泛运用,例如血脂控制、血压控制、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斑块稳定等方面,以通过将狭窄处斑块脱落发生率降低,而将血栓出现概率有效降低。在治疗技术不断更新情形下,针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管内介入技术获得广泛运用,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有效运用,能够对患者病变血管进行有效治疗,从而将血流供应显著改善,获得确切颈内动脉狭窄治疗效果[5,6]。

本次研究发现,血管内支架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以及MoCA评分均高于常规药物组明显,充分证明血管内支架方法运用于颈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可行性。

综上所述,血管内支架方法有效运用,可使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获得明显改善,最终实现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效预后。

猜你喜欢
支架常规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常规之外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别受限于常规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