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舜,冯思妍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武术师资匮乏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是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1].作为师资重要来源的体育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武术的师资水平.创编适宜的武术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养,已成为武术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徐伟军[2]指出高等体育院校可以探索按拳种招生,按拳种培养武术教育模式.杨建营等[3]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引入专业教育,在高等专业院校真正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的完整体系”.武术拳种蕴含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完备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缓解学校武术发展的矛盾,已经为学界所共识[4-7].但是,以拳种模式改革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相关研究却鲜有发现.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拳种视角探讨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实践教学对效果进行验证,以期为提升武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以拳种模式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与拳种主题相关的拳谱、文章、书籍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访谈法
访谈武术教学和课程论领域的相关专家为课题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1.2.3 问卷调查法
使用课题组编制的《拳种模式改革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向实验组发放学生问卷44份,回收44份,有效份数44份,有效率为100%;向对照组学生发放问卷43份,回收43份,有效份数43份,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 23.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重测法测量信度,两次的相关系数r=0.816,数据可信.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3.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拳种模式即“以拳种方式传习”的方式,是指学生在获得武术技能过程中要经过传统武术习练的流程和标准,即必须通过功法、拳势、拳架、喂手、散手和散兵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程式化的习练.学习的过程遵循“功—套—用”的顺序,首先学习基本的腿法、步法、拳法和腰法等基本功练习,接着学习基本拳势和拳架等动作进行传统拳种所要求的“盘架子”练习,待架子盘熟练后再进行一些基本的“拳路”练习,然后通过拆招、递手和喂手等环节的条件实战,最后逐渐进行推手、散手和散兵等实战应用训练,不断完善个体的技击能力和人格品质.该过程不仅包含拳种“功—套—用”系统和规范的技能学习,更蕴含着武德和武礼等传统文化的价值渗透.
拳种模式下武术课程内容改革应该坚持遵循“突出拳种、强调应用、优化拳架、弘扬文化”的原则[9].突出拳种是因为拳种是武术的实体表现形态,其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内在含义是技术和理论体系完备,有据可查的129种拳种的不同形态见证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强调运用是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性的回归,是解决当前学校武术的“长期以来中国武术的技击攻防性长期被视而不见[9]”的有效途径.优化拳架是指摒弃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满片花草的花架子,科学提取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模件,整合优秀拳种的“拳势”“拳路”.弘扬文化是强调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和兵法等文化元素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突出教学过程爱国元素的思政融入.
基于“突出拳种,强调运用,优化拳架,弘扬文化”教学改革原则,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体系包含武术文化基础理论、基础训练方法、基本动作技术和技击攻防技术,涵盖拳种的拳势、拳法和拳理.在课程的种类上针对性设计一般必修、主项提高、副项提高及任选课的系列课程目标(见表1).在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各层次内容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目标系统,各层次目标既注重连续和递阶又注重相对独立和完整,目标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亦有横向联系.
表1 拳种模式下武术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抓手,是实现武术体系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拳种模式课程改革的难点亦在于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科学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依据“突出拳种、强调应用、优化拳架、弘扬文化”的原则创编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内容体系.
必修课程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通才培养的要求,内容首先注重拳种的选择,长拳类拳术作为一个武术基本功练习的手段,一直就是武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长拳基本功练习,创编注重“理、法、用”并重的长拳套路,套路中包含多个实用技击意义的单势动作,稍作改变就成为一套包含攻防演练的对练套路.太极拳作为一个传播广泛,开发相对较为成熟的拳种,在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选取基本桩功,8式和16式太极拳拳架学习,推手实战练习3个部分,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学自练24式太极拳.其次内容注重武德、武礼的教育和当前中小学新知识的引入,将抱拳礼和鞠躬礼贯穿课堂始终,将中小学广泛推广的武术操融入课堂教学,以有利于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
主、副项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发展与延伸,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专项技能、理论培养的重点内容,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较多,它不仅内容丰富,且更注重学生武术专项理论和技术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成为学有所长的“专才”.鉴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特点,多是“半路出家”,即进入大学或者高中才开始练习武术,错过武术套路竞技中高难度动作的身体素质发育的敏感期,因此像旋转类、跳跃类和一些连接高难动作基本上很难完成,但是该学段的学生知识丰富,认知水平较高,思辨能力也比较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各拳种对身体各部位强调的不同,进行课程的内容选择.传统武术拳种技术体系各有所长,如大家所熟知的唐顺之《武编》中所记载的“赵太祖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又如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与巴子拳”.“兼而习之”是理想状态,汲取各拳种之优点,根据课程的内在逻辑结构,运用各拳种模件对于身体运动能力促进的不同,构建拳种模式下武术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组根据北京体育大学武冬教授的研究成果,梳理“功架——长击——短打——象形——圆柔”的体育教育专业拳种模式教学内容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见表2).学生可以在系统学习某一或某几个拳种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某一个拳种作为专长技术,进一步进行“法、势、理”的研习,再加之一些拳械学习之后,形成“功、套、用”一体化的完备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表2 武术拳种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
选修课除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通识教育作用之外,还对必修类课程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因此,在该类课程的内容选择时,不仅关注一般大学生知识的了解和扩充,同时还关注学有余力学生对于必修课学习中重点知识内容的回顾与提升.选修课的理论知识内容选择中国武术史,导引养生概论、中国冷兵器等,技术内容则为太极扇、太极柔力球、木兰拳、健身气功、散打,跆拳道和空手道等.
在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的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强调武礼规范,将武德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其次,根据武术拳种“功、套、用”一体化传承的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再局限于讲解示范,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式教学、搭手喂手的实战运用教学、以及两两试对的配合练习,同时注意多媒体情景再现、慕课、网络APP课程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上鼓励学生应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变过去被动式的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意愿.
课程考评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拳种模式改革的武术课程考评环节主要包含理论、技术、能力3个部分.针对不同的课程种类采取不同的评价尺度,必修、主副项选修和任意选修的考评方式各有侧重.理论考核采用笔试、口试和作业等多种形式;技术考核注意平时的诊断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同时注意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期末考评运用技评和达标2种考核方式,技评强调动作的规格和方法,达标强调对动作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的能力考核,课题组也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通过观看优秀武术视频考核学生解析技术的能力,通过课堂小实习教学考察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知识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布置学生创编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对拳种模式改革的武术教学内容和传统套路教学的难易程度和满意度的调查(见表3),实验组有11.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难,而对照组则有32.1%的学生选择“难”选项,源于实验组使用重新创编的短小精悍而又注重实用对练的套路教学,动作无论是数量还是难度均弱于对照组的教学内容,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差异显著.从满意度的情况来看实验组88.6%的学生选择满意,对照组65.8%的学生选择满意,P<0.01,表明实验组对于拳种模式下武术教学内容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套路教学组的武术教学内容.
表3 学生对教学内容认可度的评价
从表4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来看,“功、套、用”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选择“好”的比例占65.4%,相较而言,传统套路教学模式57.7%的学生选择“一般”选项,调查表明,学生喜欢武术较多关注于“打”的功效,对于“演”的技巧则相对较弱,拳种模式武术课程的改革在强调演练的同时灌输“打”的实用技巧,学生在熟悉所学的动作后,便可以小试牛刀,满足学生的“打”的需求,而传统套路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套路的演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整体的评价,调查表明(见表4)实验组学生对拳种模式的考核方式非常满意,满意度高达78.6%,而对照组考核方式满意度则仅为45.8%,概因实验组的考核方式更为全面和具体,即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对照组仅仅注重终结性评价.
表4 学生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评价
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形式,实验组学生的技术考核成绩A和B等级比例高于对照组(见表5),实验组多数学生成绩处在A、B区间,而对照组成绩主要集中在B和C等级.另外,通过对学生自评掌握情况的调查(见表6),实验组高达36.4%的人能熟练完成技术动作,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仅有16.3%能熟练完成技术动作,对照组甚至有27.9%的同学考完便遗忘套路,拳种模式改革下的教学组在完整套路考试和掌握情况好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业成绩对比
表6 学生对拳种内容掌握情况自我认定
武术的教学过程既是技能习得的过程,也是文脉传承、武德塑造的重要过程.由表7可知,实验组的学生认为通过拳种模式武术课程的教学所受到的武德塑造和文脉传承影响大,高达68.2%,而对照组的比例相对较少,拳种模式改革的教学模式由于承继和融入更多的武德和传统文化的内容,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起到传统文化之花在课堂绽放的课程思政成效.
表7 对学生武德塑造和文脉传承的影响调查
武术拳种作为中华武术的母体,自身蕴含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的完备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要的资源和载体,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广大武术工作者应遵照现代教育科学知识,将传统的技艺和文化与现代教育体系有机融合,进一步展现武术教育的独特魅力,在广阔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平台上推动武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挖掘整理优秀拳种的技术和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武术学科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抓住学校传承主阵地,讲好中国武术故事,传承好中国武术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扬武术所蕴含的精神教育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贡献力量,不断促进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