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艳梅,孙道胜,李萍
(安徽建筑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自2006年,我国全面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到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逐渐成为我国保障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2].成果导向教育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注重产出的同时,教学须遵照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负责学习管理[3-4].生产实习作为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工程伦理和绿色工程理念的重要途径[5-6].本研究在生产实习课程尚未开始之前,就学生对生产实习课程的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学生对生产实习的期待、对课程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要求的了解程度、对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与实习方式的需求等,为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和改进课程全过程管理提供依据.
以安徽建筑大学2018级材料类专业学生为对象.该部分学生已完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经历过专业认识实践.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6学期5月份该部分学生将开展生产实习课程的学习,为后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材料工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课和毕业环节奠定基础.
1.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通过线上文档发布调查问卷内容.围绕学生对生产实习的期待,课程教学目标与知识、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了解程度,获取生产实习课程信息的渠道,对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与实习方式的需求等内容,设计出《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调查问卷表》.发出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数据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学生对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期待与信息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对专业生产实习非常期待与一般期待的学生比例为96.8%,学生对课程的期待程度较高;但对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知识、能力培养要求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学生比例仅有55.4%,对课程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学生仅占26.9%.对课程信息的不了解会导致学生实习准备、实习中、实习总结和答辩的盲目性,进而影响实习效果.可见,学生对专业生产实习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对课程信息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
表1 学生对生产实习课程的期待与信息了解程度
将学生的课程期待情况与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知识、能力培养要求了解程度进行关联时发现,对专业生产实习非常期待、一般期待和不期待的学生中对课程教学目标与知识、能力培养要求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3.5%,46.0%和40.0%,详见表2.可见,对生产实习课程非常期待的这部分学生对课程信息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一般期待和不期待的学生,课程信息了解程度增加对提高课程期待程度有利.
表2 课程期待情况与课程信息了解情况的关联结果
表3是学生获取生产实习课程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由表3可以看出,学生获取生产实习课程信息的渠道较分散,有61.3%的同学通过同学间交流了解课程信息,有54.3%的同学通过教师讲授、网络宣传获取生产实习课程信息,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主观感悟也是部分同学获取课程信息的渠道.信息获取碎片化对全面、准确和系统的获取课程信息不利.
表3 学生获取生产实习课程信息的主要渠道
表4是学生对专业生产实习基地、课程时间和实习方式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安徽建筑大学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周期为2周,54.3%的学生认为该时间可以满足实习要求,45.7%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应在该基础上适当延长.从“您认为贵专业生产实习基地是否属于优质实习基地”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本专业目前实习基地条件持“不了解”和“不满意”态度的占50.0%.对于目前参观实习依然作为工科材料类专业最常见的生产实习方式[7-8],70.4%的学生对该实习方式持不满意态度.
表4 学生对生产实习基地、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的满意度
在实习基地应具特征方面,排在首位的是技术先进,其次是企业精神先进、开放程度高和产品多样.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素质需求,排在首位的是尊重学生,其次为实践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在生产实习教师队伍职称构成方面,65.0%的学生选择以高级职称为主或高级和中级职称组合的实习教师队伍.在实习方式方面,66.1%的学生倾向于“跟岗实习”方式(见表5).
表5 学生对生产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方式的需求
(1)材料类专业学生对生产实习课程的期待程度较高、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但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知识、能力培养要求、课程考核指标和内容等相关课程信息了解程度较低;
(2)学生获取生产实习课程信息的渠道分散,且主观性较强;
(3)学生对目前生产实习的具体组织满意度不高.
(1)强化课前准备.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学生对生产实习课程信息不甚了解,学习目的不明确,说明课前设计不合理,课前准备不到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可能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9].可在生产实习先修课程,如《材料工程基础》等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实习课程信息融入讲授,讲述生产实习课程教学目标与知识、能力培养要求,与先修及后续课程关系等;建立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虚拟仿真实验室.提前一学期组织学习,让学生了解具体实习工厂主要工艺过程、设备及参数;开展与实习相关的系列讲座,组织系统的实习动员,端正学生对待生产实习的态度,讲述实习考核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等.
学生是生产实习的主体,课程要素设计和安排应基于学生需求[10-11].在生产实习基地选择方面,应将企业技术先进与否放在考量首位,其次再依据企业精神、开放程度和产品多样性情况依次考量.实习指导教师作为实习教学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对保障实习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有合理的结构.目前生产实习教师队伍遴选,多关注教师的生产实践知识和经验丰富与否[12-13].而调查结果显示,除实践经验外,还应注重指导教师尊重学生和沟通能力,保障教师在指导实习过程中能与学生交流互动.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实习的趣味性,实习前可组织开展生产实习专业基础与安全等应知应会知识竞赛,按实习分组参赛,小组成绩计入实习成绩.
(2)优化课中组织.从调查结果看,材料类各专业实习周期可考虑延长至3~4周,采用现场参观、跟岗实习和仿真软件系统模拟相结合的实习方式.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和工艺控制特点,决定学生难以顶岗实操.通过现场参观宏观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装备、技术以及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文化等;通过跟岗实习更深入了解企业主要原料、燃料、成品的质量指标与生产控制技术、主要生产设备技术性能和操作要求等;通过仿真软件系统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模拟产品生产流程、制备原理以及进行主要设备工艺参数调控.
实习过程的具体组织,学生以实习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进入企业,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轮班管理,生活起居、劳动纪律、劳动安全、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利用超星学习通APP,要求学生将每天实习所见、所学、所想、所感总结上传至线上平台.一方面,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中心,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14];另一方面,带队教师通过查阅线上平台,可快速获取学生的实习状况、需求和心理状态,并根据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实习期间,根据当天实习情况,每晚分组召开实习讨论会,交流实习心得,探讨解决一些困惑的问题并撰写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前,邀请企业高管就企业未来技术、管理等发展方向提出几个拓展性问题,促进同学进行深层次思考,于小组汇报答辩时展示.
(3)量化课后考核.生产实习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是学生实习过程中捕获知识、撰写实习总结、进行实习答辩的主要依据,也是指导教师进行实习评价的重要凭据.合理量化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是保障实习效果和实习考核科学性、公正性的关键[15].
实习考核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实习小组进行PPT汇报答辩.学生生产实习成绩由2部分构成,包括个人实习考核成绩与团队实习考核成绩,分别占个人实习总成绩权重的70%和30%.
根据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目标与知识、能力培养要求,制定生产实习评分细则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团队考核评分细则
表7 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个人考核评分细则
生产实习是材料类专业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材料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应秉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需求,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研究、改进生产实习课程教学设计,创新生产实习教学方式方法.本文在对安徽建筑大学材料类专业学生对生产实习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基础上,从课前准备、课中组织和课后考核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