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入境”与“出境”

2021-12-16 04:56李海芸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入境教学研究高中语文

【摘要】高中语文文章体裁众多,内容情感饱满,基于高中生生活经验浅、阅读能力薄弱的现状,难以真正地走进作品,难以全面地把握文章内涵。只有抓住文眼,把握住作者构建的情境,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表达。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述了“入境”和“出境”,分析了“入境”和“出境”在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希望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采取,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为他们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入境与出境;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017-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海芸.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入境”与“出境”[J].课外语文,2021,20(31):17-19.

听、说、读、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四大板块,同样是学生必备的四项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名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基于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等方式做好总结和应用,以通过这一过程的开展强化学生阅读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必须解决学生语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强等实际问题。基于此,文章立足高中名篇名著阅读,从“入境”和“出境”视角出发,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一、“入境”和“出境”的基本概述

何谓“入境”?即学生思维随着作者描绘进入文章表达情境的思路,领略文章构建的意境和情感。在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入得其境,才能抓住要素,才能一针见血地揭示文章的情感表达。那如何才能入境呢?第一,认真阅读文本。阅读文本,体会作者如何透过景抒发自己的情,如何实现情与景的交融。学生只有真正地把握了这些,才能理清文章情感脉络。第二,寓情于景。将自身情感和作者情感融合起來,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地进入到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如若脱离情感阅读文本,文章就是文字的堆砌,没有任何的意义。然而名篇名著阅读中的景并非景色自身,而是通过作者情感渗透拟人化了的客观事物。景是情的载体,同样的景通过不同人的反应,其展现的情感完全不同。所以只有入境,才能真正地了解景中蕴含的情感。第三,想象和联想的运用。入境也必须借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名篇名著构建的景物是学生自我的感知,是艺术化处理的结果。作品描绘和学生脑海的加工结合起来,借助想象与联想,可以生成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从中汲取新的知识。

单纯入境还不够,还要从文中跳出来,即“出境”。只有入得其所,出得在理,才能内化于读者的心中,才能提升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出境”要探寻作者如此描绘的目的,这样写要阐述的道理。学生只有了解这些,才能融合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一般来讲,名篇名著表达的情感都是真挚的,能够触动人的心弦,能够引发人的共鸣。但真挚的情感却并非都具有教育意义。开展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仅仅是一个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赏析、评价提升高中生自身的审美和写作能力。“入境”和“出境”是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板块,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入得合理、巧妙,才能出得在理、高明。

二、“入境”和“出境”在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大力改革的背景下,涌现出了大量的阅读教学方法,比如“点拨法”“六步教学法”“三主、四式”导读法。虽然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其具体应用效果分析,都体现着“境”“场”的思想共性。引入情境是开展名篇名著教学的最佳选择,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实际要求,教师不单要注重阅读技巧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如何指导学生“出境”,如此才能形成全局的逻辑思维。

三、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入境”策略

学生只有进入名篇名著的“境”,才能拉近和文本、作者的距离,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进而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关于如何“入境”,文章提出了如下三点方法:

(一)坚持“知行合一”理念,区分文本类型,因“体”选视角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个教学理念。高中语文名篇名著教学必须立足“知行合一”理念,分析阅读中的“知”与“行”两个方面。“知”即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开展名篇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以及阅读思路。“行”即从行为视角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并区分文本类型,因“体”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师在设计阅读情境的过程中,必须以文体为特征,以便于学生抓住重难点,以迅速地“入境”。以文章《劝学》为例。阅读情境设计必须以文言文特征为基础。教师在设计文本情境的过程中要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特点、内容描绘特征。在构建好教学情境后,还要考虑选择哪一方法引导学生“入境”。

要想让学生迅速地“入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注解、翻译文言文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多次朗读,把握句子停顿、语调以及情感表达,这对学生透过文字探寻作者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喜欢用辩论或课本剧的形式引导学生“入境”。实际上,要想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文本情境中,还必须落实到文言文探讨的关键事物上。比如:《劝学》中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背景是什么?

(二)提取“入境”导入点,基于学生兴趣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智力

名篇名著是高中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之前,要分析、研究阅读内容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以及题材。比如部分名著诸如《红楼梦》《水浒传》《雷雨》等内容十分广泛,上到国家政治下到儿女情长;小到家庭琐事,大到社会背景。真可谓一景一物,一人一情,都渗透其中。但名著作者并非“写无定法”,而是从细节入手阐明道理。所以,除了学生以往经验、自身体会外,教师还可以从文本传递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视角出发,作为“入境”导入点。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引出了作者对秋的眷恋,表达了作者的落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对一个事物、一个人产生眷恋呢?大家思念某个事物或人的时候是否也喜欢基于眼前的景物有感而发呢?大多数情况下的“入境”是从学生自身生活与作者相似情感表达为基础的。正所谓设身处地地想便是这个道理。当然了,文眼也是“入境”的导入点之一。比如鲁迅的《秋夜》开头第一句便是文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细细品味。学生要想“入境”就必须有所感悟,必须仔细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抓住文本特征和内涵。

在确定好“入境”导入点之后,教师要从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出发,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思考,以唤醒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必须以学生思维特点为前提,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清”、是“静”、是“悲凉”的,但作者如何体现出来呢?以意象为“入境”的导入点,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中的经典意象,比如“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的“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色的“牵牛花”等。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1)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意象的?(2)结合意象,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3)说一说作者心中“北国之秋”的形象。(4)作者在描绘北国之秋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5)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5)你有过这样的感慨吗?请描绘你当时的心境。

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和盘托出地告知学生答案,而是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质疑,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不能局限于权威答案。

(三)丰富“入境”导入方式,整合有关资源

引导学生“入境”的方式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比如设置问题,再如以音乐烘托氛围、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等。以巧借学生生活经验为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贯彻和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理论知识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在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身边是否有“拜金主义”的人,你如何看待“金钱”。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以情感诱发为基础。所以,在培养高中生“入境”思维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为依托。

四、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出境”教学策略

在“入境”之后,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当下语境,生成新的语境,以在这种带有熟悉感的语境的引导下,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给学生一个奇思妙想的出口,即“出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并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并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如下两大方面讨论了“出境”的策略:

(一)激趣导学,通过层次问题设置“出境”

音乐、图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入境”,同样在引导学生“出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红楼梦》的阅读欣赏为研究对象。教师需要在整合文本内容、调控教学节奏的基础上变换情境,以让学生基于教学需要随时地切换“入境”和“出境”。教师开展这一教学的前提在于保持学生的良好阅读心态,促使学生能够聚焦文本主题。比如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林黛玉进贾府”的影视作品、戏剧、电影,并引导学生一同分析:(1)不同版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有不同的诠释方式?(2)不同版本的异同点有哪些?它们在哪方面的表现是趋同的?(3)不同版本的差异表现有哪些?(4)你第一眼的“林黛玉”是怎样的形象?有何依据?(5)初见黛玉,众人的表现是什么?

基于教师设定的问题,可以推动学生的有效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跳脱文本的限制,依据自己的思维模式解读文本的内容和含义,进而全面认识“林黛玉”这一人物。采取这一方式开展教学,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而且教师还有效把控了课堂,避免学生过渡沉溺情境,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

(二)反思讨论提升学生理解能力,调查分析取证开展深入研究

“出境”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阅读思维模式,帮助学生解读名篇名著中的重难点内容。基于高中生自身认知能力薄弱的特点,他们难以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启发学生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依然以“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为阅读研究对象。这部分内容展现了“贾府”中人的性格特征。比如林黛玉眼中的贾府,反映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众人看到“林黛玉”的行为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文中描绘了几次哭?分别是谁?每次“哭”所表达了人物怎样的一种情感?文章也描绘了表情相同的“笑”,为什么出场的时候都要笑呢?如上的种种问题都是需要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本解决的。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導他们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现身说法等方式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更好地理解名篇名著,进而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结语

如何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呢?文章提出了“入境”和“出境”的具体方法,以区分文本类型、提取“入境”导入点、丰富“入境”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反思引导学生“出境”,以参透名篇名著的知识性和艺术性。综上所述,教师要深入分析阅读文本、学生的语文学习学情,引导学生“入境”和“出境”,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炀.以点带面:用名篇促进名著阅读——以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为例[J].速读(下旬),2019(10).

[2]丛小利.“同模异构”及“入境·悟神·延展·生成”阅读教学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7(12X).

[3]任利利,叶继奋.入境、生情、悟神——《故都的秋》审美体验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中旬,2015(11).

[4]孙春苗.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5).

[5]雒咏樵.拨开云雾见月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点拨法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6).

[6]郜素文.缘情入境情理交融——谈语文教学中的激情艺术[J].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07(3).

[7]梁惠红.真诚阅读依凭据渐次入境始动人——对三个阅读教学误区的思考[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1(4).

[8]於德甫.接通,让阅读教学进入文本深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12).

作者简介:李海芸,女,1979年生,河南浚县人,研究生,文学硕士学位,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

猜你喜欢
入境教学研究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