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佩文
【摘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呼声由来已久。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更是把“减负”这一关乎教育民生的国家大事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然而,“减负”并非单一地减,要减负,更要提“质”。如果减负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那么减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要学会从微观角度学会保障质量,也要从宏观角度找准压力根源,治根治本。从微观上看,提质减负无非从上课教学、作业布置、学生思维提升这三方面下功夫。从宏观上看,要想真正从根源上化解过大的压力,必须从教育制度和社会就业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提质减负;微观;宏观
提质减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想要达成的效果无非就是“高效”。可是,学校教学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一是作业过于机械化、枯燥化,题海战术盛行。二是自主学习的风险太高,实施太难,性价比太低,教师往往还是说得太多,学生思考太少。三是学生本身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太弱,在学习中浪费了太多时间,无形中就给自己加重了负担。四是放眼整个社会,社会竞争压力居高不下,升学率和就业率仍居高不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微观入手,多种措施配合进行改革。
一、从微观入手,提质减负
(1)增加学生质疑问难时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针对语文学习,笔者认为,学生是否具有足够的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也是自学能力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在思考之后对每篇课文起码可以提出三个问题,包括形式、内容和主题,即“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写”。教师应该在学生读书时,引导学生带着诸多问题去读书,并得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再进行解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如文中重点字词、重点语句、重点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并且这种引导要具有阶梯性,体现逻辑的深入。
(2)作业分层布置,大胆创新,实现发展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人人相同的,共存在三种弊端:①成绩优秀的学生得不到锻炼;②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很难完成;③机械性的作业重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并继而应付作业。所以,笔者觉得设计弹性作业很有必要。弹性作业,即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地设计好弹性作业题,做到“精简”“灵活”“有导向性”“分层”。“精简”即作业数量少、质量高,大多数学生能当堂完成。“灵活”即内容活,具有启发性、不机械、不重复;形式也灵活多变,书面、口头、操作性、观察性、游戏性、视听性均可设计。“有导向性”即要注意指导学习方法的练习,一部分是巩固练习,一部分是发散练习。“分层”即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作业。一部分是三者共同完成的基础性作业;一部分是提高性作业;一部分是巩固性作业;一部分是打基础、补漏补差的作业。精心设计弹性作业, 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各种技能,还减少了学生用于重复、机械或耗尽脑汁也完不成的作业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有效减轻了负担。
(3)优化管理体系,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学生作业负担的个体差异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具有良好时间管理倾向的学生更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对学习任务能够做出较好的安排,其学习负担也相对较小。因此,学校应该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其时间利用效率。要减轻课业负担,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管理时间,只要他们学会自主管理时间,安排好学习任务,就能够起到减负的作用。学生的时间管理,是要能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养成在相应时间内“做什么”“不做什么”的习惯,以及关注“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自我管理意识。
(4)激活协作学习,形成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学生的学习负担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来完善。团队学习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载体,团队内部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团队和团队之间还能起到竞争和借鉴的促进作用。具体到个人,其本质还是一种内生式学习,一种自觉行为。团队学习也弥补了学生在校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缺少帮助支持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体性,让不同需要的学生在学習共同体中获得思维碰撞、取长补短。
(5)注重情感激励,强化学习成长的内在动力
教学和学习能否促进学生掌握能力并让他们感到愉悦,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动力与学习紧密关联。动力充足的学生往往更加专注,表现出更高的兴趣和更强的耐力,因而更能够长时间投入学习,但却没有反映更多的负担。因为学习兴趣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心理负担水平,喜欢学习的学生一般不会感到负担重。要让学生成为减负的主体,教师就要主动将“我能行”“我一定可以”等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学习态度和较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
二、从宏观入手,自上而下
治根才能治本,要从大方向上釜底抽薪。归根结底,普遍存在的社会就业压力和名校升学压力居高不下。这种压力继而反映在学生的肩膀上,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确保基层各项良性措施得以有效实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根本性改革必须实行。
(1)完善职业教育,同时加快职本转设,缓解升学压力
关于职业教育,我国的情况是技校教育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百分之六七十的技校学不到真技术,技校所教的知识和工厂需要的技能严重脱节。”为此,我们必须:
①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意往职校输送优秀的教师,聘请社会上的优秀技术人员入职校任教,避免教学和应用脱节。
②在初中时就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可以以劳育形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要教导学生们平等的价值观,灌输职业无分贵贱、人人平等的思想。
③加快职本转设,建设起和本科院校同等地位的职业院校,并且确保资源分配在职业学校的比重,尤其是农村地区。
④切实保障职校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效果,才是改变家长和社会想法的良药。只有出效果,才能缓解家长和社会的焦虑。
(2)切实保障一线技术工作者利益,缓解就业压力
①要切实提高一线技术工作者和职业人才的待遇,优化其工作环境,提高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从根源上促进就业,继而缓解就业压力。
②大力开展“职业和学术平等”的思想宣传。鼓励创作更多有关职业教育的文艺作品,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比赛,给予胜者可观的奖励,让社会大众深切认识到职业教育也能使人成才。
③规范资本,严禁资本对一线技术人员的压榨,积极倾听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呼声,定期审查一线工作者的工作情况,对压榨员工的资本进行严打,勒令整改。
(3)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人才选拔方式,评价多元化
①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有着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都应该同等培养。
②评价应该多元化。并不是学好主科才是人才,学好副科同样是人才,应当鼓励他发挥专长,走自己的道路。
③摒弃“唯分数论”,优化人才选拔方式。副科可作为等级制进行划分,而且不必人人需要。对于学术性学生,副科成绩可以作为参考。对于有志于发展职业技能的学生,应采用“副科成绩为主,主科成绩为辅”的选拔方式进行人才选拔。
④正确看待考试和学习的关系,切忌滥用考试。严禁将其作为排名的工具,借此传播等级观念,渲染焦虑,引发学生对考试的反感。
(4)改良学制,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
从国际上来看,韩国、日本等都禁止过辅导班,但是效果并不好,最后只能解禁。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政府的约束,而是普及教育。对于我国来说,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社会的内卷,必须尽快对教育制度进行系统改革,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
“所谓的十年义务教育,即小学五年,实行中学一贯制,初中和高中合并成五年。初中随机分配学校,均匀分配学生,好学生可以带动后进生。孩子上小学之前可以加一个学前班,这样七岁开始读小学,十七岁中学毕业,上大学没有问题。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十年义务教育的知识储备足够了。一些顶尖的高校如果对学生有额外的要求,可以增加一年预科。不上大学的学生可以上职业高校,两到三年之后就业。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彻底解决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内卷。”
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普及高中教育,不宜过早分流。有关部门提出要坚持高中阶段的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但是,笔者认为,初中就进行分流为时尚早,应该让所有学生读完普高之后再选择走职教路线还是大学路线。首先,通过中考分流之后,将有一半的学生上不了普通高中,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教育的焦虑和内卷。其次,过早地对学生进行分流,将他们按照学习成绩分为三六九等是错误的。应该承认每个十四五岁的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希望,不要通过分流打击他们,而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读完普通高中,到时他们的心智也较为成熟,选择会更科学。最后,未来我国产业升级对知识水平要求很高。初中毕业之后就进入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足的,达不到智能制造业对高级蓝领的要求,违背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
②杜绝超级中学,拒绝随意择校。择校通过“掐尖”将好学生都“掐”走,追求超高的升学率,也让那些没有进入“超级中学”的学生觉得自己是“二流”的,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很多人因此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久而久之,加强了教育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焦虑。因此,“超级中学”应该坚决予以取缔。
③开放升迁渠道,不应职业固化。一线工人受到排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乏上升空间。“在德国,技术工人和大学生之间的通道是打通的,做了工人之后还可以去上技术大学,德国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比例还不如中国,只有约40%的学生升入大学,但到了30多岁,则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在我国这条通道是关闭的,绝大部分人当了工人之后就一辈子都是工人了。被分流后做蓝领没有升迁通道,这对于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制度安排。我们应该设立工人职级制度,向工人开放适合他们的技术大学,比如,像过去那种半日制半脱产大学,给他们再次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来也就有了职业升迁的机会。职业有了升迁,工作有前途,就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做这个职业。
(5)改变家长思想,缓解焦虑
1.改变人才培养理念,重樹人才定义。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育儿行为。要好好想想,是否分数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相对分数,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理想勇于追求是否才更符合人才的定义。
2.多方面考虑“双减”,不仅“减”还要“加”。首先,在给学生减轻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之后,相应地还要加体育锻炼、劳动教育、艺术熏陶、亲子阅读,以及对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这些素质对于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有益的。其次,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和街道组织的志愿活动。须知课堂就在家门口,青少年也是社区治理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徐海.以课后服务助力“双减”[N].安徽日报,2021-9-7.
[2]马祖.一定要适度,切忌突然高强度训练[N].西安日报,2021-9-7.
[3]张逸菲.“双减”落地,教培转向地下[N].河南商报,2021-9-7.
[4]汪莹.减负的关键是提质[N].嘉兴日报,2021-9-7.
[5]张凤燕.“双减”护航孩子成长[N].张家口日报,2021-9-7.
[6]陈鹏.“双减”后,如何拥抱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21-9-6.
[7]赵志疆.全国“双减”试点,郑州如何作答[N].河南日报,2021-9-6.
[8]张鹏.“双减”后周末去哪儿,幸福从这里出发[N].文汇报,2021-9-6.
[9]康劲.“双减”落地,如何上好一门课[N].工人日报,2021-9-10.
[10]梁丹.教师如何应对“双减”挑战[N].中国教育报,20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