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珠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导语)”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等四篇颂扬人物美好品质的文章,涉及的人物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文学家也有近代的革命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课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聪明机智,抢救落水同伴
“当别人危急时,要拓展思维,用聪明机智的方法抢救别人。”课文《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司马光用石头砸瓮救落水小孩的故事。教师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观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插图描述的内容(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让学生在图文结合与讲述插图内容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为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做铺垫;二是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能借助注释有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一下子喷涌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三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动词运用的恰当贴切,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凸显出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出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而“迸”则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四是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用词的意思,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打击”的意思。
二、关爱鼓励,蕴含强大力量
“一个孩子的孤独、沉默,甚至孤僻,需要大家的关爱、帮助,启发、引导、鼓励,让他(她)走出困境,避免孤独,变得开心,活跃起来。”课文《掌声》主要讲述了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性格,转变了她的人生态度,让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质疑问难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内心的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英子的心情。
1.把握结构。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部分内容?(写了“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三个部分内容)
2.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课文《掌声》写英子前后变化的“六个要素”分别是什么?(时间是“上小学的时候”,地点是“在教室里”,人物是“新老师、全班同学和英子”,起因是轮到英子上台讲故事时,她“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经过是“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结果是“她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课文是按这“六要素”把“掌声”这个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3.慨括段意。指导学生为课文分自然段,说一说段意,然后品读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内心的句子。(1)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描写了“掌声前”的英子。通过“默默”“早早”等词语表现出英子安静、孤独、沉默,甚至孤僻的内心。(2)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两次掌声”的情况。用“犹豫”点出了英子内心的斗争,“慢吞吞”体现了她不情愿但又没有办法的心理状态,“眼圈红红的”则显示出她内心的焦灼、无奈,“一摇一晃”凸显了她做出艰难的决定,而“骤然间”“热烈而持久”则表明了同学们的掌声是真诚的、热情的。第一次“掌声”对英子是多么大的鼓励,她的泪水流了下来;第二次“掌声”让英子倍感温暖,她“鞠了一躬”,是她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3)课文第4自然段写了“掌声后”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5)课文第5自然段摘录了英子来信,说明“掌声”改变了她的性格,转变了她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掌声可以传递关爱、传递尊重,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4.拓展训练。(1)完成泡泡中的问题,说一说:你知道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掌声”?(2)带着“英子是怎样通过掌声来转变人生态度”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3)画出课文中描述英子心情变化的句子,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三、关注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儿童纯真,只要关心爱护,引导孩子认识错误,走上正确轨道,就是一个惹人喜爱的孩子”。课文《灰雀》一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列宁与男孩对话中感悟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
1.感知灰雀。(1)灰雀身上的颜色是什么样子的?灰雀的歌声是怎样悦耳动听?(在课文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写出灰雀颜色的漂亮,用“婉转地歌唱”说明灰雀歌声娓娓动听。因此,灰雀非常惹人喜爱)(2)列宁观察灰雀时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作者用“走到”“都要停下来”“仰望”等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出列宁观察认真仔细,用“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说明列宁喜欢、关爱灰雀)
2.品读对话。列宁找不到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是列宁在与男孩的对话中体现了教育的方法技巧及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品读列宁与男孩对话中思考问题:“列宁与男孩对话中体现出他们的什么想法”?(课文第2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是列宁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列宁问男孩:“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胸脯的灰雀吗?”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从省略号和“没看见”可以看出男孩内心很心虚,不敢肯定回答;列宁说:“一定……它怕冷。”从怕它“冻死”“它怕冷”中体现出列宁对灰雀的关心爱护。男孩内心很矛盾,先是“想告诉……但又不敢讲”到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以及把灰雀抓走又放回来的行动中,表明列宁用尊重与呵护的方法教育了男孩,男孩知错就改)
3.想象情景。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通过想象列宁与男孩对话的情景,让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进一步体会列宁与男孩的品质。
四、理解“阵地”,颂扬高尚品质
白求恩大夫说:“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贡献”。《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白求恩的高尚品质。
1.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文章为什么用“手术台就是阵地”为标题?(在“硝烟滚滚”“弹片纷飞”中白求恩大夫仍然“镇定”“敏捷”,说明此时的白求恩大夫眼中只有手术台上的病人,只有坚持“手术台”这个“阵地”,才能争分夺秒地为伤员做手术,挽救他们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白求恩大夫英勇无畏的高尚品质)
2.感悟品质。课文是怎样描写战火纷飞的环境?(用“突然”“几发炮弹落在”“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等这些词句突出了战火纷飞的恶劣环境,突出了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守“手术台”这个“阵地”,表现了白求恩忘我救伤员的高贵品质)
3.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描述的是什么情景?为我们学习课文起了什么作用?(课文插图是一张照片,描述了在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聚精会神地给伤员做手术。手术台半明半暗,白求恩大夫弯成弓形的身体,忙碌的双手,专注的祌态,刻画出他坚守在“手术台”这个“阵地”上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图文結合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4.凸显“精神”。作者用了哪些表示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语来突出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质?(课文第2自然段中用“眼球布满了血丝”表现了长时间没有休息的白求恩大夫身体的疲惫;用仍然“镇定”“站”“接过”“递过来”“取出”“丢”这一连串的动作充分体现了白求恩大夫冒着枪林弹雨,聚精会神地站在“手术台”上为伤员做手术;课文第3自然段通过白求恩大夫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充分表现了白求恩大夫的敬业精神;课文第4自然段用“争分夺秒”“做了一个又一个”等词句描述白求恩大夫争分夺秒地为伤员做的手术,凸显出白求恩大夫忘我抢救伤员的高尚品质)
5.首尾呼应。课文的结尾起了什么作用?(结尾用“三天三夜”说明齐会战斗时间长;“胜利结束”说明战斗的战果辉煌;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体现了白求恩大夫英勇无畏、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高贵品质。课文结尾呼应开头,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