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行动的绿色未来

2021-12-16 03:55车文斌
当代县域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县域城乡城镇化

车文斌

“三线文化”演绎四川华蓥山的工业文明美丽城镇。邱海鹰 摄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在形成國内大循环。进入2021年,“立足国内大循环”,一系列的政策在发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等都紧扣国内的经济建设大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已经开启。

县域兴,国就兴。对县域而言,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既是新要求,又是新机遇。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已更多地进入国家深度谋划与着力推进的范畴。

如今,国家提出“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城市与乡村同步进入了“绿色发展”的轨道,这意味着,我们的城乡将有一个绿色未来。绿色未来,充满希望又令人向往,共同指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浙江嘉兴南湖区新丰镇、余新镇、凤桥镇融入东部新城发展蓝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南传中 摄 

有效投资与低碳未来

经济体量越大,增长就越难。难就难在会有更多的投资,会成为无效投资。

自2015年开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到四个字:有效投资。“有效投资”,重逾千斤。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有专章重点部署“扩大有效投资”。

何谓有效投资?符合未来较长时间内高质量发展方向与需要的投资,才是有效投资,反之,未来要淘汰掉的,比如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端落后的产业与投资,就是无效投资。

人类之间的竞争,从来就离不开能量与能源的争夺与竞争。从原始部落之间争夺采集场、狩猎场,到封建社会国家与种族间争夺土地与牧场,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争夺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人类从吸取动植物生物能量发展到了利用化石能源,又从化石能源发展到了风、光、氢等新型能源。

正如以电力为代表的电气化催生了近现代工业革命,谁控制了中东石油资源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能源代表着时代,代表着影响力。

有效投资,正是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点,瞩目未来和远方。有着长远成长空间的有效投资,与未来息息相关。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低碳未来已向我们走来。

如今,被称为终极能源的氢能源已经崭露苗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可见,以氢燃料为目标的新的能源革命已经开启,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能源时代的关键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那么,要抓住未来,就是现在要进行有效投资。对县域而言,有效的投资才是未来。

县域绿色低碳建设试点在推进

未来是现在的延伸。县域的“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已经开启,并且加上了前缀:绿色发展。

国家层面的谋划深远。县域承载着最广大的地域和人口,没有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推进县城的更新行动,还在展开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行动。

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而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正是“推进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人口“就地城镇化”的承载地。

江苏省是全国最早推进县域城乡建设行动绿色发展的省份,早在2008年便已开始了试点示范,截至2020年底,建成的绿色建筑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江苏省的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已经向县级市县延伸。

2019年12月,浙江省发布“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建设300个美丽城镇,到2035年,全省1000个左右小城镇“高质量建成美丽城镇”。自此,全省在县域全面开展设施提升、服务提升、产业提升、品质提升和治理提升五大提升行动。到今年初,全省已建成110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

9月16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成都举办绿色建造与绿色建筑专题报告会,会上,四川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泽民表示,到2025年四川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将达40%。

今年10月,煤炭大省山西省也展开了县城绿色低碳建设试点,选择了灵丘县等5个县作为试点县,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建筑,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发展光伏产业、能源产业等低碳产业。

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区市),县域建设行动的绿色发展试点工作已在迅速推进,与之相关的绿色产业也在迅速崛起,风电、光伏发电、装配式建筑等新型产业在荒漠、戈壁、山地呈现,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川华蓥科技特派团助力油樟产业发展。陈鉴婧 邱思 摄

县域的城乡建设行动

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县域的城乡建设,不仅要推进县城的更新,还要开展乡村建设,紧扣绿色,塑造特色。

作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浙江省,在县域的城乡建设中已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径,全省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暨未来社区建设,自2022年起,每年要建成50个城市风貌样板区,打造“新時代富春山居图城市样板区”。

在嘉兴市南湖区,不仅在城市进行老旧小区划片改造,提升中心城市品质,还努力打造农村全域文化地标,尤其是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让传统优秀文化在农村再现,还极大地优化了乡村风貌,有的特色堂馆甚至成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凤桥镇三星村家风馆陈列的村民家谱,不仅记录村民的迁徙过程,还记录了家风家训,让家族文化在乡村重现。

浙江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暨未来社区建设。图为浙江美丽城乡一景。南传中 摄

贵州省黎平县推出城镇建设“三大行动”,强县城、优乡镇。资料图

四川省米易县在普威镇、白马镇等5个镇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开展“百镇建设行动”,扮靓乡村,提升村容村貌。如今,米易乡村道路及村庄整洁有序,房前屋后鸟语花香。

贵州省黎平县推出城镇建设“三大行动”,强县城、优乡镇,做优尚重、九潮等产业小镇,建设洪州、茅贡等创意文化小镇和坝寨、永从等田园小镇,城镇空间布局得以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加速,逐渐成为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陕西省澄城县从2020年开始实施美丽城乡建设行动,着力建设中国樱桃第一县、中国民窑第一县、陕西教育强县和陕西城乡环境最干净县。在县城更新行动中,澄城整治城市环境,改造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现代物流网建设。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加强龙首坝、尧头窑、古芮国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推进陕西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城乡品质大大提升。

浙江省磐安县玉山镇是有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和非遗小镇,小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围绕乡村旅游、龙文化、茶文化、非遗文化,建成舞龙广场、龙身苑、奇灵山、“亭阁花灯”记忆馆、“大鼓”馆等特色馆和旅游景点,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风貌,还极大地带动了小镇经济的发展。

绿色未来让县域更宜居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是人口流动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产物。2000年10月,中央在“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中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自此,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期。2014年12月,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并公布首批综合试点名单。

可以说,经过约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提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8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已经达到了687个。

可是,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城市病”。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进入了大城市飞速发展到县域城乡建设的新阶段。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县域已渐渐成了主要的攻坚方向。

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可持续发展……2021年11月1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上海举行,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正是县域城乡建设的方向。绿色发展,拓展县域宜居未来。

早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逆城镇化”的提出,正是推进县域城乡建设行动的理论指引。

而“逆城镇化”现象已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中部省份产生。2018年,河南省杞县屯庄村陆续进驻不少企业,不但吸引了当地青壮年回村,还吸引了600多名外地打工者。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文旅产业发展后成为热门景区,不少村民回村开办起了民宿和咖啡馆。高铁的发展带来了城市与乡村交通的快捷与便利,乡村的生态宜居又吸引着一部分人的回流。这成为当下长三角地区“逆城镇化”的新趋势。

县城更新行动与乡村建设行动,两大行动正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主基调是生态优先和绿色转型。

绿色未来,正让县域更加美丽宜居。

猜你喜欢
县域城乡城镇化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