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坪
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阿坝州成功创建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9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天府旅游名县、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县(市)A级景区全覆盖进一步提质增效,成为全省首个符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前置条件的市(州)。但一些长期制约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症结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站在游客的角度,“旅游新旧六要素”短板突出。
从吃的方面看。美食代表地域特色,是人们感知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阿坝有较好的生态食材,但在菜品研发、藏餐改良、美食区打造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缺乏拿得出、叫得响、有文化的特色菜品,还需在家常菜精细化、融合菜口味化、高档菜平民化、特色菜标准化上下功夫。留住了游客的胃,就留住了“回头客”。
从住的方面看。旅游住宿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旅游饮食业同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并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除九寨沟外,全州五星级酒店紧缺,度假型酒店、田野民宿、短居旅游公寓、野奢网红酒店等发展也较为滞后,大多是自建房开设的招待所、商务宾馆等,综合接待能力不强。
从行的方面看。交通条件及路线决定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是影响游客游玩品质的重要因素。阿坝州交通网络密度较低、进出通道单一,主要旅游干道长期存在路面窄、弯道多、坡度大,再加上断道现象突出等问题,游客的安全性、畅通性和道路的美观性不足。同时,全州各大景区路网连接性和密度较差,客运站接驳、沿线观景台打造、景区直通车、景区内部交通组织等方面还有许多短板,交通通过性、安全性长期被游客诟病。
从游的方面看。近年来,以家庭、散客为主的自由行正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主流,以景点为核心的旅游模式已无法充分满足需求。阿坝州有着厚重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但旅游发展依然沿袭“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发展模式,二次消费、衍生产品开发总体不足,缺乏成型的观光游、体验游、休闲游、冰雪游、避暑游等新兴业态,甚至出现州内观光、州外消费的现象。
从购的方面看。刺激旅游购物,主要包括“软”“硬”两大基本要素。“硬”是指商业网点建设、布局、装修、档次以及具有集散和辐射功能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中心等等;“软”主要指价格、质量、服务、特色以及由创意所形成的独具文化氛围,等等。目前,全州旅游产品缺乏,零售消费市场量小质弱,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更是寥寥无几,加之品牌超市稀缺,缺少规范整洁、品类齐全、价格公道、标准化、精品化建设的旅游消费品市场,使游客无物可选、无物可购。
从娱的方面看。旅游娱乐需要有功能齐全的文化类、消闲类、体育类和娱乐类旅游设施,但全州娱乐场所基本就是KTV、网吧、茶楼、小散酒吧等,缺乏高档的健身、休闲等场所。同时,游客消费60%发生在晚上6点以后,过夜消费是一日游的4倍以上,但除九寨沟、四姑娘山有一些演艺群体外,全州几乎没有特色夜游、音乐歌剧等产品,灯光秀也只是简单的“亮化”工程,很难让游客在“赏夜景、逛夜市、吃夜宵”中带动夜晚经济。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商、养、学、闲、情、奇”新旅游六要素,分别指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情感旅游、探险旅游,指出了当前旅游发展的拓展要素和空间。通过近年实践来看,旅游产业及其衍生市场的增长点,几乎都与这些新要素息息相关。阿坝州现有常住人口仅94万人、户籍人口仅82万,年接待游客却已超过3600万人次,加之地大物博、秀山丽水、文化燦烂、民风淳朴,具有发展旅游市场新消费场景、新消费业态、新产业布局的潜力,但目前开发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严重滞后,需要进一步找准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努力汇聚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九曲黄河第一湾。资料图
全域旅游从空间来看,就是要改变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系统,进而实现景观全域化;从时间来看,就是要尽量增加区域内旅游时间广度,向着打造全时间旅游区域目标行进;从产业来看,就是要通过旅游业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协同发展,进而形成特色地域综合经济体;从管理来看,就是要改变以往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人人参与的管理体系。
一是立足景观全域化,深度挖掘资源禀赋。要坚持文旅融合、差异发展,加快推进景区景点、旅游城镇、风景庭院、旅游村落等建设,使城镇、乡村处处是亮点、处处是卖点,使整个区域散发更大的吸引力和活力。要提升景区景点品质,大力实施“九环线发展振兴、南环线完善提升、西环线培育壮大”行动,扎实推进九寨沟、黄龙景区提质升级,加快推进九寨云顶、达古冰川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抓好四姑娘山创国家5A级景区建设,加快培育“差异互补”的旅游景区新体系。要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加快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建设,深度打造水磨古镇、桃坪羌寨、茂县羌城、松州古城、卓克基土司官寨等特色节点,推动形成“龙头引流、多点延留”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九环线、南环线、内环线、草原环线等文旅环线线路相通,精心打造一批自助游、深度游的中小微型景点,着力构建“处处是景、步步见景、时时见景”的全域旅游风貌。
二是立足产业全覆盖,加快推进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是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全域旅游建设的目标。要紧扣“七个融合”的工作安排,着力增强旅游与文化、健康、科技、体育、农牧、加工业等产业的关联度,创新发展一批“旅游+”产业。要大力实施“生态+”战略,聚焦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战略定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七大保护行动”“七大治理工程”。要加快实施“红色+”战略,切实加大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力度,科学编制《阿坝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阿坝段建设保护规划》,加紧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培育更多A级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教学点、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做响“雪山草地”红色品牌。要大力实施“历史+”战略,依托阿坝州多元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着力推进《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羌文化国际体验区规划》落地实施,加大旅游文创产品、非遗民俗产品等研发力度,加快培育“一廊一道两园”文化产业。要积极推进“旅游+”战略,多维度、全方位推进加强旅游与传统农牧业、生态工业等产业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和科研、教育、商贸、康养、文体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系列文化休闲、生态观光等跨界产品,促进全域旅游相关产业要素的整合。
三是立足体验全时空,积极培育多元产品。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不断提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体验性,拉长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产业链。要着眼夜间经济,大力开发特色夜游、歌剧演出等旅游产品,积极推动尘埃落定影视基地落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演艺集群,扎实推进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娱乐街、购物街、美食街。要着眼不同季节,切实加强对冬季旅游产品的开发、包装和营销,推出冰雪运动、冰雪观光等产品,特别要通过各种途径,着力解决“夏热冬冷”的问题。要着眼不同时段,积极挖掘“草原晨曦、冰川夕照、古城月夜”等不同时段的旅游产品,尤其要重视开发有利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度假型旅游产品和有利于增加综合收益的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培育全时段、全时空的多元产品。
四是立足服务全过程,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全过程即指从游客进入阿坝直至离开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无处不在的高质量旅游体验。要立足提供标准化、人性化、亲情化服务,采取针对性举措抓好場所、通道、环境、服务等建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情感体验。要推进交通全域畅通,围绕全域景区框架,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汶马高速、九绵高速、马久高速等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沿线旅游服务综合体、游客服务中心、高压氧舱等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合理布局“旅游厕所”。要推进服务全域提升,加强对旅行社经营行为和导游执业行为监管,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力度,特别要抓好导游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一线人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着力优化提升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总量适度的旅游服务供给体系。要加快信息全域覆盖,着力解决九寨沟神仙池、松潘尕力台、卧龙邓生段等通信盲区问题,实现旅游道路沿线、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集镇(村寨)网络全覆盖。扎实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构建“旅游咨询一览无余,旅游交易一键敲定,旅游管理一屏监控”的智慧旅游体系,扩展电子票务、智能导游、电子导航、智慧停车等实用功能,加快“游客有投诉,政府先赔付”诚信体系建设。
五是立足参与全员化,推进全域环境治理。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全社会参与,其最好的载体正是全域环境综合治理。要喊响“谁砸阿坝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突出抓好卫生环境、市场环境、治安环境整治。要持续抓好卫生环境整治,下功夫、花力气解决路域、水域、城乡、景区、寺庙等重点部位环境卫生突出问题,着力打造洁美路域环境、净美水域环境、优美城乡环境、秀美景区环境、和美寺庙环境。要持续抓好市场环境整治,切实加强旅游必需品、工艺品、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等重要类别的监管执法,下决心整治售卖假货、以次充好、欺客宰客、缺斤少两等问题。要持续抓好治安环境整治,深入摸排打击破坏环境、扰乱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强制消费、价格欺诈、坐地起价、敲诈勒索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市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