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中央农广校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农广校组成调研组赴江苏省调研,实地走访江苏省昆山市、东台市和句容市农民田间学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全面了解华东片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部署要求、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
一是扶持政策有亮点。安徽省就贯彻中办国办乡村人才振兴意见提出 “依托农广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651行动计划,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按规定列入各级预算”的建议。上海市将高素质农民培训列入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和市农业农村委重点工作项目,畅通农业从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社保通道,全市80%的涉农区出台农业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农民参保缴费补贴政策。江苏省政府把“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列入今年全省15类52件民生实事之一,首创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设置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四个层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浙江省农办牵头起草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培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乡村产业经营人才、乡村服务优秀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科技人才等五支队伍,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参加中高职学习,形成了农民中高职教育全免费政策体系。
二是财政支持有力度。上海市配套725萬元补助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可用于需求调研、农民培训、实训基地与田间学校建设等培育全过程支出。江苏省级财政每年稳定投入1亿元,用于专项支持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定制村官”培育工程。浙江省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每年整合中央财政资金4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9000万元,用于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江西省从2019年开始,单列高素质农民高职扩招项目,实行全免费高职学历教育。
三是农民职业教育有进展。安徽省农广校率先完成新增《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职专业在教育厅审核备案工作,计划秋季招生,填补了本省中职教育专业空白。福建省农广校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农民中职教育先后开设四大类23个专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4587人。浙江省农广校每年培养农业领军人才4000多人,已累计培养农民大专及本科生405人、农民中专生83036人。
四是培训形式手段有创新。安徽省农广校十余年坚持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冬春农民大培训,列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福建省农广校配合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全省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期,参训学员达519.6万人次。浙江省农广校开展“学历+技能+创业模式”和“师徒式”小班化培养模式。江苏省、浙江省建设云上智农App子平台“农技耘”“浙农云”,年组织线上直播千余期,上线培训课程近1500个。
五是基础支撑有硬度。江苏省农广校组织编写出版农民培训系列教材139本,年使用量达40万册,自办联办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910个,其中全国示范培育基地14个、省级基地105个。江西省农广校牵头组建省级师资团队,助力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入选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调研了解,华中地区农广校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支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建设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还存在农广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学历教育办学层次需要提升、媒体资源手段建设需要统筹等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要明确职能定位,夯实体系建设内核。争取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农广校(中心)“农民教育培训核心力量”的职能定位,全力做好农业农村部门支撑服务工作,积极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切实提高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改善农广校等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策划开展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案例和优秀学员代表,讲好农广校发展故事。
二要提升办学层次,增强体系建设支撑。积极探索提高农广校农民教育办学层次的路径方法,通过中央校牵头、省级校对接、市县校落地,与部分农业高职院校、涉农高校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深度合作,提高办学层次。探索制定农民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在生源、课程、学制、学时、教材、跟踪等环节衔接标准,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贯通。探索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体系,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三要整合媒体资源,拓展体系建设路径。健全完善中央农广校与地方农广校合作开发多媒体学习资源工作机制,鼓励各地农广校报送广播、电视、短视频、直播选题,共同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多媒体共享学习资源。用好中央农广校全媒体资源,以优秀高素质农民和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教师为主要对象,打造一支懂技术、善表达、有流量的农广校网红共享师资队伍。
(调研组成员:胡永万 张丹梅 万蕾 司洋 刘超 窦庆晨 黄辉 周军 王仲淼 赵继平 林友照 谭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