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 张琼元
【摘 要】“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实现这一目的需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作用,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本文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社;协同;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2-008-03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主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
“双减”之前,育人责任过多堆积至校外培训机构,以致本该校内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发挥的作用被校外培训机构替代,过度追求学业成绩,增加家庭负担的同时加重了家长焦虑情绪。由此,“双减”表面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裁减,其最终目标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
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不同家庭面临的困难存在差异
调研结果发现,82.8%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困难,17.2%的家长认为没有困难。
在家庭教育遇到的困难方面,城镇户籍家庭遇到的最主要的四种困难是“自身工作忙,没时间”(41.8%)、“不知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38.8%)、“有问题时找不到求助途径”(35.7%)和“家庭成员针对孩子教育问题意见不一”(33.7%)。农村户籍家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是“自身工作忙,没时间”(50.0%)、“不知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37.5%)、“有问题时找不到求助途径”(37.5%)和“与孩子冲突多”(37.5%)。
家长自身工作繁忙,缺失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求路无门是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城市户籍家庭由于受到周围社会经济环境和繁杂的网络信息影响,家庭教育意见更容易出现分歧。农村户籍家庭则是家长与孩子的观念不一致,导致冲突较多。
同时,调研结果还显示,单亲家庭遇到“与孩子冲突多”和“不知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两种困难占比最高,为66.7%。
2.“双减”后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
“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家长更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个方面:心理健康(81.3%)、素养(75.0%)、成绩(71.1%)。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最希望获得“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能力占79.7%,“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知识和能力占78.1%,“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占77.3%。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家长最重视也最希望提升的,这与目前孩子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有极大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关注点逐步从学业成绩转向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认识到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3.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较有成效,但社区层面补给能力缺失
在家庭教育指导效果上,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所帮助,占比69.4%。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16.3%,有较大帮助的占18.4%,有一点帮助的占34.7%。
社区组织活动方面,仅15.3%的家长所在社区开展过儿童活动,13.6%的家长所在社区邀请过专家进行家长培训。社区设施配备方面,仅1.7%的家长所在社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5.3%的家长所在社区提供公共图书馆,22.0%的家长所在社区提供活动室。
目前,家長对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较满意,但是社区层级的补给能力缺失,这与社区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社区管理能力较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有关。“双减”政策颁布以后,孩子的空闲时间增多,社区作为孩子周边最接近的社会资源,应充分发掘其教育资源潜力。
4.学校在线学习平台欠缺,未发挥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双减”中明确提出利用优质的学校网络平台,免费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料。但目前大部分学校欠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对信息化教育平台方面的认知处于空白状态。仅16.3%的学校提供免费线上学习平台,学习资源覆盖全学科的比例不足半数,为45.2%,孩子每周使用线上学习平台的频率多集中在两次及以下。
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学习平台,能够促进优秀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服务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拓宽优秀资源边界,有效缓解学校和家庭对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担忧,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共享优质资源。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赋能家校社教育新生态
首先,各层级需建立科学、统一的育人理念。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统筹全社会优质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其次,明确各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职权范围。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增强顶层设计,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减轻孩子在校作业与考试负担,丰富校内教育体系供给;家庭应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厘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边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社会提高其支撑能力,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管理机制。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增强各层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政府应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创建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团队,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服务。社会有资质的第三方企业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引入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服务模式,通过海量数据算法,深度挖掘家庭行为记录,分析家庭需求,精准评估家庭情况,整合优质内容进行个性化推送。学校开设专门的家庭教育服务模块,提供高质量教育线上课程和优秀教师资源,以及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在线咨询服务。
通过技术手段调整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的匹配度,以在线服务的方式将课程内容、优秀教师、个性服务、经验分享向薄弱学校与地区输送,进一步扩大各类型优质教育服务辐射范围,促进家庭教育服务均衡发展。
2.实现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供给平衡
协同育人机制需明确兜底界限,服务覆盖社会全体对象。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家庭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少农村、贫困地区是家庭教育指导“遗忘”的角落。这些地区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学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受教育水平偏低,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盲点”地带。因此,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需明确兜底界限,覆盖社会全体对象,坚持补偿性正义原则,将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纳入家庭教育重点服务地带,均衡家庭教育服务地区之间的供给,使所有家庭享受到家庭教育指导的公益性服务。
细分家庭教育服务内容,兼顾共性与个性需要。现今家庭教育服务大多提供普适性指导,仅解决一般性问题,但实际上不同家庭存在一些特殊需求。譬如一些“內卷”程度较为严重的家庭,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应注重亲子关系解决。因此,需对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依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性别、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分层,提取共性问题,分类个性问题。明确不同群体的家庭教育服务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家庭指导。
3.加强线上线下统筹,实现优质资源流动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聚合各类教育应用,推动平台开放协同。“双减”政策同时聚焦校外培训行为、校内课后服务与协同育人三大模块,各地方可利用大数据优势,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构建涵盖校外培训管理、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家庭教育服务和线上学习服务等应用的多元服务平台。
校外培训管理应用模块可公示相应主管部门,确定分类标准,明确审批流程,更新“黑白名单”。同时,所有培训机构应公示从业教师及从教人员资格、课程信息、班级开设情况、收费项目和标准等,随时接受家长的监督。
校内课后服务应用模块可让各地方统筹学校业务,构建覆盖课程管理、选课排课、评价监管、第三方机构管理等全场景的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按需匹配,增强灵活供给能力,完善课后服务管理闭环。线上学习服务应用模块除了提供免费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以外,可增加创新性评价工具,实现在横向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纵向上支撑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同时试行纸笔测验线上化以及自适应测验,发展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教育评价,实时反馈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进展,逐步精准培养每位孩子个性能力,诊断孩子知识掌握状况。
家庭教育服务应用模块以家长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问题诊断和家长自评工具,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智能识别家庭基本特征,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寻找问题症结,深度诊断家庭情况,提供实时、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对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在线专业团队线上咨询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家庭教育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力。
以信息技术赋能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双线并行,打破优质资源集中的局限性,实现优质资源全要素在社会范围内流动,精准对接供需关系,拓宽育人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边玉芳.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读懂孩子与走出中国式育儿悖论[J]. 探索与争鸣,2021(5): 19-22.
边玉芳,张馨宇. 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202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