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 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学习元的理念、技术和应用》

2021-12-16 15:55余胜泉
中国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成果奖国际标准适应性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智慧教育试点示范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副组长等学术职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各类研究项目80多项;在各类学术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学術论文240多篇,出版专著5本,获得国际标准1项,专利、软件20余项,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美国 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Learning Impact Awards奖1项;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研究成果奖1项。

本研究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缺乏生成性、进化性、情境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在学习对象技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能更好地支持非正式学习形态、满足泛在学习需求、能动态适应的新型学习资源描述和封装的机制—“学习元”(Learning Cell),这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满足可进化发展,可支持社会网络共享,可基于语义聚合,具备对环境和用户的适应性等要求。研究突破了美国SCORM体系中Learning Object的静态学习资源观,弥补了当前学习资源技术在过程性信息与学习的社会认知网络共享缺失、资源智能适应性不足、内容难以进化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为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共享提供了理念支撑和技术保证。

颁奖词

该研究提出了以情境性、社会性、进化性为核心特征的学习元(Learning Cell)资源模型,设计了基于情境感知学习服务的资源动态聚合与社会知识网络生成机制,突破了美国SCORM体系中静态学习资源的框架,成为教育领域第一个在ISO通过的、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

猜你喜欢
成果奖国际标准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首个中文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发布
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统计与分析
中国电信4G与5G互操作项目获3GPP立项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成为ISO/IEC 29167—16:2015国际标准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特等奖、一等奖)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