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裕华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南通市数学会副理事长,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江苏省和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大道至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朱熹认为:“为学之道至简至易,但患不知其方。”可见大道至简是一种高级智慧,我们需要找寻至简大道的恰当方法。我认为,教育不应该过分复杂化,教育应该追求至简,方能到达纯明之境界。教育之使命在于:学校通过有效的方法,简明教育方向,简约教育思路,简化教育环节,简便教育过程,让求学之道、教学之道都回归最真切的样貌。
一、简单生活—秉教育之初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秉持教育初心,乐于从教,简单生活,需要教育的定力和情怀,“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
我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分配至海安县中学(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安中学”)工作。30多年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种种名利诱惑,县级机关多个部门的多次抽调选聘,苏南多地多所学校多次伸出的橄榄枝,我也曾动摇过,但组织的信任,学生的期盼,又坚定了我扎根海安中学的决心。
我以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每个地方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无论身在哪里,都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唯有坚定付出的教师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温暖,才能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将实现人生价值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一心想着升官发财的人,把自己活成赚钱机器的人,谈何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多年来,我负责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和年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深切体会到好教师的“好”不仅体现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上,更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上。唯有秉教育初心,爱生乐教,简单生活,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二、简化环节—务教育之常态
我一直思考: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怎么提供?怎样实现由“育分”向“育人”的转变?立德树人需要抓手,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抓手就是五育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在五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思想上自育、学习上自研、体艺上自练、生活上自理”的学生“四自”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平台。我们推行“大小班会”制度20多年,“大班会”面向全校展示,突出引领性;“小班会”立足班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教育,突出全面性。
我们想方设法做实劳动教育课程,不断丰富学生劳动实践和感悟的内涵。学生每天到校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打扫校园,这已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没有聘请专门的保洁人员,能够由学生完成的劳动任务都交给学生,寒暑假也不例外。
我们像抓文化成绩一样抓体育工作,学年初全员普测一次,学期结束时再普测一次,通过增值评价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每年的军训成果汇报都进行直播。不仅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也给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我们的美育有声有色,声名远扬。合唱节强调“一个都不能少”,从确定展演曲目到组织排练,从准备服装道具到制作背景视频音乐,都是学生唱主角。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增强沟通、包容、协作的能力。登台演出已成为每个海安中学学生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和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话剧节排演的《红岩魂》等话剧,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不仅让参加演出的学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更让艺术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不仅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培养锻炼,教师也在言传身教中成长进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境界,多名教师在省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优秀班会课评比中夺冠,多项德育实践课程被评为省市精品项目。
三、简约思路—守教育之规律
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寻求破解的路径和方法。多年来,我始终坚守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重视求精务实,追求简约有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改革要不忘初心,守住良心,有所为有所不为,寻求适度、适当,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以为,减负增效的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抓手在作业。我提出“精實数学”的教学主张,“减负”就是“求精”,“增效”就是“求实”,精实数学教学要求教育者在深入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和教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既着眼当下的减负增效,关注教育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又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性和差异性,找到现实与未来的最佳连接点,找到既适合学生实际、又适合发展要求的教育路径,力求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都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发现和开发,找到适合的“中间道路”。
总结这些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我发现:使用任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最大值都在两极之间。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寻找“最大值点”,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简便过程—破教育之难题
综合素质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难题,“操作不便捷、信度难保证、育人过程难凸显”三大问题为社会所诟病。我们从2004年开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探索,提出“去功利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观念。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更要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不能为评价而评价。
我们开发的“学生成长记录平台”,结合了综合素质评价“观察、记录、分析”的要求,简化了评价的操作过程。平台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坐标系,既可以纵向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兴趣点;也可以横向与他人比较,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让评价更好地为自身成长服务。
我们的评价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评价指向育人而不只是甄别。“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的育人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位学生主动而充分发展成为家校共同的教育追求,综合素质评价得以持久性、常态化、真实性地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也悄然发生变化,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二是评价方式写实而不唯量化。平台既是便捷记录学生成长经历的载体,也提供了全面观察学生发展状况的窗口;既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弥补不足、发展特长,又方便教师和家长及时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引领成长。评价既重视量化,又不唯量化,避免唯量化可能导致的评价简单化、表面化。三是评价样式普适而不限地域。平台提供的真实有效的数据为评价提供了“最大公约数”,不仅同一学校的学生可以比较,不同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对比分析,为高校及用人单位选拔适合人才提供便捷条件和可靠参考。这种不限地域的普适性评价,具备良好的推广基础。
海安中学的“学生成长记录平台”为江苏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提供了样板,被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列为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培训项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简明方向—循教育之个性
“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從2013年起,我牵头进行选课走班的教改探索,在不增加教师和班级的同时,实现了“一生一课表”。
我们将选课走班定位为给学生提供“试”的机会。选课走班的目的是更好地尊重学生对学科学习的选择权,不仅要让学生有得“选”,还要允许学生自主“试”,通过尝试和调整,甚至是多次尝试和调整,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让选科分班能真正契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意愿。普通高中实施选课走班的最佳时机是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需要充分体验所有课程;二是高一学生需要减轻学业负担;三是教学组织需要整体统筹规划;四是课程设置需要宏观周密安排。这种选课走班学科班级数没有变化,只是教学难度有差异;教师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只是学校通过适当的人事调配,让他们人尽其才,避免相关学科教师出现“潮汐现象”。
从我校实践情况看,40节课时中,有13节用于选课走班,占32.5%;即便同一班级,选择同一学科同一难度的学生,也可能走到不同的教室。学生走动后,获取教师信息的渠道增加了,客观上也给教师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进而促进教师提升综合素养。选课走班得到了教师支持、高校认可、家长认同,最终让学生受益。先选课走班再选科分班,给学生对所学学科从感性认识、冷静思考、理性比较到慎重选择更多的时间,既可以让选课走班落到实处,也可以让选课走班发挥更大的作用,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
教育教学的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新的时代又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我将继续践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的办学思想,加强学习研究和探索实践,努力寻求至道臻纯的教育,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出更多的光和热。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