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摘 要】“项目式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现实问题,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不管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还是对小学阶段学习数学这一门科目的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通过探讨如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数学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项目式学习策略的含义,并将其熟练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其二,对于小学阶段学习数学这一门科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用项目式学习的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及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为学生创设一些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教学情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教学情境,一类是问题情境。日常生活中的教学情境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及事例,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以及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及内容。而问题情境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及掌握知识,这样也能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讲解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三个重点目标的设计。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实际操作进行对比分析,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探究。其次,引导学生体会转换思想,感受图形转换的价值,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这样的过程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最后,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养成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的形式进行集体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且独立学习能力较差。基于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项目式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些预习任务,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听课。此外,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在讲解完一些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有利于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例如,讲解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时,教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三个重点目标。首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对物体的三个面有充分的认知,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从前面、右面和上面对物体进行观察,对物体的体形状进行判断。其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将自己的联想与实际观察到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核心素养。最后是引导学生养成探究的好习惯。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给每一个小组都分发了不规则物体的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其不同表面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已经蓬勃发展,各种高科技产物也已不断涌现。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此外,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在课下完成一些小组学习任务。这样的方式也能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而且,学生通过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以及高科技的产物,也有利于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以后顺利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讲解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两个重點教学目标,分别是: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及归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通过教室里面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状态下的正方体及长方体,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及掌握。
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他们虽然将新课标规定的理论知识都教授给了学生,但学生仍然不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并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及理解,也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为学生的实际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而且,考虑到小学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比较形象具体。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做一些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为学生解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及挑战,促进动手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动手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进行客观及合理的评价,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疏漏,从而及时查漏补缺,这样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及效率。
例如,讲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数学教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三个重点教学目标,分别是:要求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參与探究和发现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在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给予其独立探究的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独立学习及探究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缓冲及思考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例如,讲解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三个重点教学目标,分别是: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体会数据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教师给予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折线统计图与以往学习到的树状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及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探讨如何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项目式的学习策略,能够帮助数学教师更加清晰及深刻地认识这一学习策略的含义,并十分熟练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几方面内容,应用这种教学策略开展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
【参考文献】
[1]段桂涛.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1(Z1):48-49.
[2]刘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116.
[3]陆耀成.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J].读写算,2020(22):189.
[4]黄丽娟.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19):74-75.
[5]张颖.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教学[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7):44.
[6]肖月园.优化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J].知识文库,2020(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