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国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尊重人民的发展意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接续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九个显著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的规模最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5-0025-15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苦苦探寻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为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历经千难万险,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引领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成功的探索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经过40多年的创新发展和不断检验,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从文明的视角看,文明因地域而独特,因独特而多元,因多元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方面,都有其独创性。
第一,物质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走以私有制、自由市场、两极分化、殖民主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走科学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之路,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物质文明的制度基础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以私有制与自由市场为主导,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有力作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2]。
在物质文明的理想目标和运作逻辑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虽然也标榜要达到人人平等、幸福,但由于其因循的是资本的邏辑,其结果是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一端是财富的积累,一端是贫困的积累,人人平等、幸福的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因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以共享发展为目标,走从先富到共富的发展道路,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物质文明的全球目标和运作逻辑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建立的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通过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的方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不掠夺,不结盟,不称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极为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鼓励科学技术创新,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发展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核心战略。但是,在任何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发展,都受到上层建筑的制约,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并不能通过随心所欲的创新而实现,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在深层次上受制于制度文明的发展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已经具有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因此,能够推动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赶超西方200多年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中国必将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政治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走的是以三权分立、多党竞争、议会制度、司法独立、选举民主、霸权稳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制度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设统一、民主、和平的现代化。
政治文明的核心内涵是制度文明,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三权分立替代君主专制,以多党竞争替代暗箱操作,以议会制度替代封建制度,以选举制度替代世袭制度,以政教分离替代政教合一。相对其过去的封建制度与教会制度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适合一定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政治制度之中深刻蕴含着资本的逻辑,因而是“富人的政治”,但也只不过是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的政治”而已。作为一种“富人的政治”,西方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金钱政治、操控政治、口号政治、民粹政治、种族政治等色彩。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起步晚,但吸收了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优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替代了西方的多党竞争制度,以选举制度和协商制度并举替代了西方的单一选举制度,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替代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政教分离制度,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替代了西方的单一民族国家制度与联邦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根本制度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制度。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制度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和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立法体制机制;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制度包括:国家行政体制;政府职责体系;政府组织结构;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文化制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他文化制度还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其独特的军事制度、国家安全制度、社会治理制度、教育制度与生态文明制度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意愿等方面决定的。“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传承创新,有史以来,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政治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 [1]119-120。这些灿烂的政治文明深刻地内化于我们的政治制度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历史底蕴,成为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制度文明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基因和精神气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基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2035年我们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1世纪中叶我们将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4]
第三,精神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走的是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为发展路径的资本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传承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传承先人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网络强国,诚信社会、文明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性、科学、自信的现代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能动作用。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看,西方现代化模式走的是接续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道路,所谓“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就是历史的证明。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看,西方现代化模式又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所谓“启蒙运动”和“后现代主义运动”就是历史的证明。故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模式是本土内生型的。但西方国家在其强大之后,文化中心主义与普世主义心态日益膨胀,奉行文化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政策,到处摧毁所谓的“落后文化”与“野蛮文化”,传播所谓的“先进文化”与“普世文明”,而且以“文明的冲突”为由,要求世界各国选边站队,试图以西方文明统一世界。中国的文化现代化道路也走过弯路,在“千年大变局”面前,曾经有人丧失文化自信,陷入文化迷茫,主张“全盘西化”,但中国最终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人民立场,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辩证的唯物史观,能够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我们实现文化现代化所需要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因为马克思主义注重实事求是,注重与时俱进,反对恪守僵死教条;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传承、民族理想、生活习俗、社会需求、人民期盼等方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在的地域与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理想社会模板已经不能简单套用,中国现代化只能走自己的路,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人类有其共同的价值,亦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其共通的价值,亦有其具体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立足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立足于14亿多人民的磅礴力量,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有其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我们的价值观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2]5
第四,社会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下的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较高,但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社会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始终存在,时而爆发激烈的阶级斗争,以致社会出现周期性震荡,吸毒、自杀、犯罪、枪支管制失控、黑社会组织猖獗、种族矛盾严重、社会冲突不断、恐怖主义频繁等现象成为社会顽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强调以民生为重,注重公平,建设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平安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达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心有所安,最终达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建设平安、和谐、幸福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模式,社会不断分化始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是财富与贫困的两极积累,社会日益固化,社会矛盾时而缓和,时而激化,因而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始终存在,且存在周期性恶化现象,引发周期性社会动荡,故只有对内加强统治,同时提高社会福利,对外抓紧掠夺自然资源与社会财富,搞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才能继续维持,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通过政府发挥在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有效控制社会分化,最终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
第五,生态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认识存在重大偏差,主张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把自然仅仅当作资源与消费品,当作人类可以肆意掠夺的物品与商品,故而长期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消耗后节约、对外大规模掠夺资源、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秉持自然与人类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秉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关系理念,秉持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经过资源枯竭的阵痛和生态环境危机的血的教训,西方现代化模式开始了从征服自然向生态现代化道路的转型。长期以来,西方文明主张人类可以完全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在这一发展理念的支配下,资本主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无节制索取,无节制污染,无节制消费,结果当然是造成了空前的环境危机与人类灾难。在大量的生命代价、资源枯竭与污染困境面前,资本主义不得不有所收敛,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但这一转型远没有完成,只是个开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环境保护列为国策,20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并列为21世纪中叶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己。因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文明形态,既有其共性,亦有其个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其社会形态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有世界社会主义道路的共性,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个性;就其文明形态而言,是中国版的人类现代文明,既有人类现代文明的共性,又有中华现代文明的个性。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方面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与现代性是内在统一的,现代化是过程与路径,现代性是目标、结果与性质,现代性不是一步达到的,不是突然获得的,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成长、不断发展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实现方式和道路基石,人類文明新形态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内涵、属性、状态与特征,是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九个明显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的规模最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是后发式外生型模式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其成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必须具有鲜明的现代化导向,必须拥有坚强、团结、稳定、可持续的领导班子,必须具有强大的规划和组织能力,能够一茬接着一茬干,直到成功实现现代化。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可谓历经磨难、饱经风霜、曲折反复。除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政治社会弊端等不利因素之外,领导集体的不得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不是一个能够领导现代化成功的强有力集团,清政府软弱无力,北洋政府纷争不断,国民政府腐败不堪。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符合中国现代化需要的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早日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开始着手从事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试验。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明确以现代化为导向,提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把实现现代化视为“最大的政治”,致力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三大确定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一般意义的现代化,而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本内涵和根本目标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型和赶超型一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合乎中华民族发展逻辑的现代化,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中华文明开始落伍于西方文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势侵入中国,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和初心使命,“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先进制度,必须改革开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具有比资本主义更合理的制度优越性,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高的发展效率,更好的发展质量。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简单模仿别国的现代化,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只能走自己的路,也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新中国70多年的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经过中国现代化实践检验证明的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成功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反复思考、艰辛探索、付出巨大代价、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古今中外制度的扬弃,是立足于本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实践、人民意愿的合理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现代化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严密的制度保障、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文化自信更加重要,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精神力量、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也不是平均主义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绝对富裕,而是从先富到共富,是普遍富裕,是相对富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根本目标和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属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发展的主力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即:政府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社会的再分配调节方式等,也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应该且必须多样化。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的持续的变迁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单一的现代化,不是片面的现代化,不是断裂的现代化,而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波折、不少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断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现代化的曲折,都与现代化的不全面不协调密切相关,这是世界现代化历史的深刻教训。
第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实现的,需要具备长期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凭借武力和战争崛起的现代化,不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现代化,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零和博弈的现代化,而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现代化,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是推进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模式,曾经走的是对外推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零和博弈的霸道发展之路,在19世纪末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也给自身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导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主义体系最终走向解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检讨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危害性,全面吸取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严重教训,坚决摒弃这一霸道发展道路,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坚决走不称霸、不结盟、不掠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是中国人民从近代苦难历程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第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有史以来国土规模、人口规模、文明规模都达到空前规模的现代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世界上文明历史唯一连续不断的国家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难度是最大的,方法是最复杂的,意义是最深刻的,影响是最广泛的。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必将为国土规模巨大、人口规模巨大、文明历史久远等不同种类的国家提供富有启示的现代化成功经验。
第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
与西方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比较,中国的現代化,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中期,压缩在百年时间里集中进行,因而不是单一的工业化,不是单一的信息化,不是单一的城镇化,不是单一的农业现代化,而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汇集为一体、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9]西方“串联式”现代化,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重点突出,可以相对从容应对,中国“并联式”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实践,在吸收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应对。
第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现代化必须理性应对的重大问题,是攸关每一个国家现代化最终成败的关键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征服和主宰自然的现代化,不是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现代化,不是无节制消耗资源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模式,曾经走的是大消耗、高消费、重污染的发展道路,不计自然的成本,不计环境的代价,不计生命的得失,这是资本主义“精打细算”“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结果,是牺牲多数人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满足少数人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产物。“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0]。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只能另辟蹊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以最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最发达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最快的生态文明建设速度,推动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成功探索、横空出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深化、系统总结,在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就其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近代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茫然失措、曲折反复、左支右绌的难题,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推动中国现代化走向成功。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寻找救国之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向西方学习。由于自信不足,西化思潮一度盛行。我们先后向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学习,但都没有找到一条切合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实际和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反而让中国的现代化走了一段长长的弯路,几乎陷入现代化方向无所适从的迷茫之中。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致力于救国救民,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苦苦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现代化作了试验与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基本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系统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和发展路径,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1]
第二,就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困境,找到了富强之道,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西方崛起带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观念前提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奠定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突破点和关键点是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核心是市场化与工业化。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道路,通过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成功解决了总体小康问题,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探索让中国强起来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了充分准备。
第三,就其在世界现代化史上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陷阱,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选择,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西方现代化模式属于先行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为内生型现代化。其显著缺点是,在国内,社会分化与阶级矛盾严重,引发了长期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在国外,大搞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其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国内,城乡基层普遍自治,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结合,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国外,不掠夺、不殖民、不称霸,与国际社会和平共处,与所有国家平等交往,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互利合作,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8-9。
第四,就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中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经营和分配方式的缺陷,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讲,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阶段;从实践上讲,经历了苏联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苏联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现代化视角看,苏联式社会主义,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巩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也奠定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基础,但在工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奠定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制度基础,但由于自我改革的力度不足,制度存在明显的僵化;在国内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则存在严重的失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些成功经验,打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经营和分配方式的缺点,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第五,就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均有自己的独创性,创造了人类现代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形态因多样而丰富,因丰富而多彩。就人类理想而言,文明形态应该是和而不同的;就文明实践而言,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形态都是多样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形成了西方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现代文明。西方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并非唯一的现代文明,亦非完美的现代文明,既不是文明的高峰,也不是文明的终结,需要吸收其他文明之长继续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中国现代文明,不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复制,也不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复活,而是以中国传统文明为根基,结合现实需求与人民意愿,融合西方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一种创新。与西方现代文明相比较,中国现代文明,在物质文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在政治文明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精神文明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全民族道德水平,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社会文明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在生态文明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现,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四、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方面,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有显著的不同。物质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以私有制为基础,发展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基础,发展出三权分立、多党制、议会制、选举制、地方自治和联邦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精神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发展出人文主义、新教伦理、启蒙理念、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中國式现代化新道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社会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固有的内在矛盾和社会顽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先富到共富之路,构建了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从征服自然、严重污染转向生态治理;中国现代化新道路,认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发展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尊重人民的发展意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和发展,同时在借鉴西方现代化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成功超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86.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6.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7]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8]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