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曈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超越西方意识形态虚假性与剥削性,彰显了意识形态的根本优势。在理论性层面,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科学指导中国发展,反映人民真实发展需要;在价值性层面,引领共产主义方向,凝聚社会发展合力;在共享性层面,超越西方剥削秩序,不断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在张力性层面,坚持意识形态一元指导下的辩证创新,促进意识形态守正与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意识形态是社会革命、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党的意识形态的根本优势彰显了党成功领导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根本优势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5-0016-09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实践紧密相连,它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对中国无产阶级与中国人民的价值意识的系统性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1]正是因为用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独特政治优势,党才能时刻保持纯洁性与先进性,才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创辉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人的思维观念上的反映与集中表达,以不断更新的指导思想应对人民需要的真实反映,寻求认识论的科学性与真实性,用共产主义信仰来引领和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立足于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与共同富裕来彰显发展观的共享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守正創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百年建构,发展成为一种超越西方意识形态虚假性与剥削性的意识形态,从而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构建了党的意识形态在理论、价值、共享、创新维度上的根本优势,在每个历史阶段发挥了功能性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擎。
一、理论性优势:科学指导发展,真实反映需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至少包含社会学描述性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的中性概念,还有积极性意义上的“革命意识”的肯定性概念[2]。而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要是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否定性层面来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而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学派为代表的唯心史观,认为其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社会的颠倒性、歪曲性的反映。因此,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常常因否定性被理解为“虚假意识”,直到列宁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他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从而创新性地阐发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科学性超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特征。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党的意识形态在理论上体现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真理性特质,体现了意识形态形式反映与内容实质的一致,呈现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反映人民需要的真实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催生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与中国特质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发展,具有科学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指引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另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真实反映中国人民根本价值诉求,具有真实性。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定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当前,党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本质上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化表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发展取向,并且在实际中时刻保持“意识形态的人民意志”与“人民意志的实践发展”的辩证统一,以人民意志的真实性促进人民利益的确切实现。
(一)指导中国实践发展的科学性
列宁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赋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特征,指出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具有经受社会历史检验的真理性、科学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性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4]新的时代与新的实践催生新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观点、方法,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发展难题、满足人民发展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及人民发展要求,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理论的科学性是实践科学发展的思维要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党的意识形态根据发展实际与时代特征,赋予自身理论科学性内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党政国防外交、生态民生文明等社会综合体的有机发展。在此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彰显意识形态的多维优势,推动中国接连实现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历经历史性变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找准发展主线、坚定价值信仰、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统一,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充分结合实践需要与人民发展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构建科学发展策略。例如,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中国经济与社会综合体更加健康有序发展,顺应了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要求,在伟大实践中创造伟大成就。在这一历史性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引领实践,凝聚人心。
(二)反映中国人民需要的真实性
党的意识形态体现了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真实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认为,“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6]。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封建王权与宗教神权的专制统治、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产阶级联合了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在联合初期,资产阶级宣扬代表各个革命阶级的利益,共同革命以建立人人平等的自由民主社会,从而制造了早期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但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5]64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内在蕴含阶级剥削与压迫,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其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资产阶级制造了虚假性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的形式表达与实质运行相脱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形式上所代表的国家发展方向已经不等于资本主义真实发展的方向,其意识形态无法代表资产阶级以外其他阶级的根本利益。
“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公民的各种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7]因此,不同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真实性特征。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意志集中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实现了价值形式表达与实质运行的统一。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在认知—解释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不同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普遍性利益诉求,并且,实际发展中也坚持理论认知与发展实践的统一,确保发展成果能真正惠及最广大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了意识形态形式表达与实质内容的统一,因而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认识论的真实性优势。坚持唯物史观,可以发现党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中國发展进步的方向、共产主义实现的方向,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性统一,真实反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惠及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效果推动人民利益与需要的真实性实现,努力实现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提供阶段性条件。可以看出,党的意识形态具有真实性,真实反映并实际满足广大人民需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共产主义实现需要,实现了三者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性优势:明确价值方向,凝聚发展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内含科学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与系统性把握是发挥意识形态价值功能的基础与前提。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是打通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环节[8],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价值优势,就是要把其内在把握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转换为现实的价值目标,在价值观上坚持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坚定人民精神信仰而凝聚国家发展力量。
(一)明确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
实现一个社会快速、有序、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是如果理论失去了正当性价值规范,也必将使强大的生产力变成自己的“掘墓人”。科学的理论可以打造一把“利剑”,但“利剑”是用来“挥舞”邪恶、剥削、压迫,还是追求正义、平等、自由,是由不同的价值观指引的。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价值性优势超越了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发展为人人普遍平等的社会关系,摆脱对立与剥削,促进发展成果的集体主义实现与共产主义分配,从而真正走向通往“自由人联合体”的“康庄大道”。审视西方经济秩序,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与科技水平目前相对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透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现象来看,资本主义发展成就主要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持阶级剥削与压迫、满足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因此,其非正当的价值指引将结出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的恶果。随着生产力条件的成熟、革命理论的完善、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提升,资本主义终将在非正义的社会秩序中埋葬自身。与之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配好,不仅要发展经济与生产力,更要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人人平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个体来看,满足人民多样性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积极的条件;从社会关系来看,推进人人平等、社会和谐,实现了人民之间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的真实平等,彰显了党的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作用的根本优势。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领导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反映了我国在国家、社会、个体角度的价值规定性,为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基调与价值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国价值规定了中国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保持社会关系与运行秩序,始终抵制压迫与剥削,从而引领个体与社会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规范价值信仰与凝聚发展合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9]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巨大优势,需要正确引领人民价值信仰方向,弘扬社会主旋律,凝聚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形成推动中国综合发展的精神合力。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团结奋斗的战斗力、不屈不挠的坚韧力。当代中国人民的信仰是主流意识形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而营造出来的精神追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找准了契合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与中国“大同”“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思想的中国信仰。人民坚定信仰才能明确奋斗方向,才能使广大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努力奋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人心向背问题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只有人民信仰坚定,根本价值追求一致,才能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的合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为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才能为国家整体发展明确核心、指明方向,为广大人民正确价值信仰的确立提供基本指引,形成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合力。
三、共享性优势:超越剥削秩序,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在发展观上深刻体现了其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10]共享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本质上追求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性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维度深刻阐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与要求,坚持唯物史观视角,共享发展既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发展的超越,又是实现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与最终解放的阶段性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产物与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人民普遍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必然条件。
(一)对资本主义剥削秩序的历史超越
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狭隘性、揭露资本主义运行秩序与私有制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旧秩序的科学性与价值性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集中表达,由于资本主义统治必然包括阶级剥削与压迫,因此其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具有剥削性与不正当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其社会秩序的矛盾性,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而另一方面劳动阶级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却极不平等地涌入了资产阶级口袋中,资本主义秩序就是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来维持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特殊性利益,而把自身特殊性隐藏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民众发展的大众性之中,导致了意识形态内核上维护资产阶级剥削与形式上宣扬阶级平等公正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基本矛盾的制约性使之无法脱离意识形态的非正当性。实现对资本主义剥削性的超越,必须建立体现共享性的意识形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效应。“‘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1]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人民性与社会主义性质不仅表现在思想意识层面,更是彰显在指引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促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从社会主义性质来讲,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是评判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价值尺度。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追求
共享性的根本价值指向在于人民性,即在公有制主体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生产劳动,促进发展成果人民公平共享、人与人的关系平等、生产与分配关系平等、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惠及。党的意识形态毫不隐瞒自身阶级意图,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维护社会公正与共同发展,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性价值超越,又在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赋予意识形态人民性以具体化的表达形式。恩格斯认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1]710在当代中国,提供给人民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资料,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就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团结奋斗出来的。因此,发展成果也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作中国共产党持久不懈奋斗的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要求,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落脚点就在于推进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享性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除一切压迫与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还不具备达到共产主义的条件,但是必须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目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满足人民系统性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实现人民普遍富裕与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系統性条件。总之,面对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不断满足人民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进共同富裕,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做好阶段性准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因此,真正惠及广大人民利益,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成为党的意识形态人民性价值优势的关键因素。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更加注重人民发展的全面性需要,更加把覆盖范围广、程度要求高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当作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更好满足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要求,为人民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从经济收入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渝坚持追求共同富裕,在合理范围与程度内缩小收入差距,保证劳动者平等的经济地位,改善民生,引导“先富”带动“后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协调发展。这都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共享性的价值优势,即实现了社会发展与人民发展的统一、人与人之间平等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目标与共产主义根本性目标的统一。
四、张力性优势:坚持一元指导,实现辩证创新
党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结合时代条件实现多元创新,并且在历史实践中保持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体现其张力性创新。其具体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立场与阶级属性,结合中国实际发展需要而进行内容扩充、形式更新、价值凝练等创新表达。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正确理解历史现象与规律的“钥匙”,提供了历史宏大叙事的基本框架与演进规律;同时,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时代也“日日新”,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时代与发展问题,需要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与实践条件,从历史一般性与阶段特殊性统一的角度加深理解,深入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叙事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的一般性指导与具体叙述的特殊性指导的辩证统一。党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范式,并深刻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创新与守正的合理尺度,也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其真理性、引领性、共享性的作用发挥都需要在此辩证运动中实现历史的进步。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守正与创新的合理尺度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不变与时代化多元创新相统一的张力性。创新是保持意识形态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党的意识形态的张力性创新表现为: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基础上,科学处理意识形态内核与策略之间结构与功能、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保持一元守正与多元创新之间的辩证尺度,既强调意识形态自身固有的界域与底线,反映人民性的核心价值属性,又要求与时俱进,在实践与时代的发展中汲取新内容,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思想凝聚、价值引领、政治认同、宣传教育之功能。
其一,党的意识形态张力性创新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性”指导为基础。“在立场和世界观上不能脚踏两只船,在根本‘范式上不存在多元共存,必须坚持一元论,必须与可能导致颠覆性错误的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13]党的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意识的集中化、根本性反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性的方向引领,具体表现为追求共同富裕、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价值与理想指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4]然而,面对社会实践的日新月异,意识形态创新发展不是没有章法的“包容万象”,而是坚持人民性与社会主义性质的“革故鼎新”。具有张力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绝非意识形态内核的创新,绝非把基本意识形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式的毁灭性创新,而是为了强本固基、固本培元基本意识形态而进行的操作性意识形态创新[15]。换言之,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发展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性价值遵循的基础上实现的“操作性”层面的新探索,而在其坚持“人民性”“共产主义”等根本价值性质与方向上不会发生变动。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思想理论、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警惕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有害思潮的入侵。
其二,党的意识形态张力性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遵循是我国发展始终不渝的价值规定性,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必须结合时代条件与实践发展需要创新机制、扩宽道路、汇聚力量,以科学的实践策略来完成各个阶段的宏观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面临新的形势与要求,党的意识形态价值内核只有在实践发展中丰富自身肌体内容、创新实现形式、抵制不良思潮入侵,才能始终保持活力,体现先进性,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也是扬弃的过程。党的意识形态的张力性连接了各个阶段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根据根本性价值遵循,在旧的意识形态表达形式基础上,剥离其中过时、落后的因素,充分吸收旧质合理性,根据实践发展新要求、新特点创新意识形态表达形式与“操作性”机理。可以看出,党的意识形态张力性的显现过程就是一个意识形态不断更新、革故鼎新、锐意创新的扬弃过程,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体现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根本优势的发挥不仅是一种实现样态与价值目标,还是一种历史实践过程,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发挥根本优势的巨大功能,为实现最终人类解放提供思想引擎。意识形态创新的张力性不仅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上的思想理论创新,而且还表现为思想理论创新引领发展实践变革,两者根本统一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在实践中明确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促进变革,在正向发展需要与反向问题倒逼的实践统一中实现自身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源于社会发展实践的意识形态创新,又必然反过来引领实践走向新的发展高度,在满足新的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发展矛盾的基础上,促进实践的更高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当前,中国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全民创新、全面创新,为社会系统性发展注入持久性、关键性动力。时代持续更新,实践接连变化,要求意识形态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时代与实践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更新自身,更好发挥根本优势。创新是推动一个社会发展的“牛鼻子”,也是意识形态价值内核保持先进性、发挥引领性的重要机制保障,换言之,失去创新机制的意识形态价值内核必然陷入一潭死水,无法发挥自身的理论指导、价值指引、实践规范等作用。只有坚持发展的观点,以创新的姿态丰富自身,从历史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战略目标与方法策略,才能始终保持与发挥党的意识形态张力性创新的优势。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的变革呼吁党的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并创新发展,而意识形态张力性创新不仅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在发挥自身规范性作用的过程中推动实践变革与社会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具有系统性的根本优势。从认识论上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在价值观上,需要引领共产主义价值信仰,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并为科学批判各种敌对势力思潮,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价值观保障;在发展观上,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面对未来,以“自我革命”促进“社会革命”的科学推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基础上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内容与形式,為其注入时代活力,就需要不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超越纯伦理范畴与资本秩序“低阶”正当性概念的历史性创新,彰显了意识形态的根本优势,其理论性、引领性、共享性优势的不断彰显,张力性创新优势的历史性进步,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与前途。新时代,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并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根本优势,既为实现社会主义各阶段目标提供科学性与正义性指引,又有利于在形势严峻的意识形态交锋中掌握主动权,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
[2]张志丹.意识形态概念上的“列宁与马克思对立说”献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6).
[3]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0.
[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8] 何萍.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0.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86.
[13]侯惠勤.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34.
[15]张志丹.论张力意识形态[J].宁夏社会科学,201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