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建构的实践研究

2021-12-15 11:18林爱星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教学策略

摘 要: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是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必备条件,而要想使学生自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构建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同时突出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由原本的知识传输场所转变为知识的构建和产生的主阵地,从而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成长”,充分体现科学教学的价值。那么,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呢?为此,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并总结了具体的支持策略,为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参考。

关键词:科学知识;自主探究活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2-0061-02

引 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我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执念和需求,尤其是处于幼年时代的时候,内心的这种需求是最强烈的。”这句话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有效的启发,那就是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问题的机会,以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非常有必要[1]。

一、清晰化学习目标让探究任务更明确

(一)确立知识核心,深化探究意义

教师必须明确自主探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从而确保自主探究活动是有意义的。首先,什么样的自主探究是有价值的呢?虽然知识建构可以通过探究活動来,但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只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知识才值得探究。其次,自主探究的可行性主要受学生和资源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过高、过难的探究活动会让很多学生成为“陪衬”,无法体验探究的快乐。二是有些知识不具备探究的条件。例如,探究“蚕的一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开展相关自主探究活动的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必须筛选出具有探究价值和可行性的核心知识。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一共有8个小节,其中“运动和位置”是帮助学生认识运动、位置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支撑点。大多数学生对“运动”有初步的认知,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运动的场景,学生具备相应的认知经验。但学生对运动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改变的原理并不了解,显然这一内容能够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由此可见,该知识既拥有自主探究的可行性,也具备一定的探究价值。为此,对该小节知识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自主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

(二)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探究任务

从整个教学流程上看,教学目标既是指导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一项功能指标,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具体化、针对化的一个向导,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所以,在自主探究活动实施之前,明确教学目标,对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课程大纲的标准,制订出能够促进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目标[2]。

例如,“运动和位置”教学/学习目标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存在静止、运动两种状态;掌握用某一个特定物体的方向和位置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个时刻上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运用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距离、方向的变化,来判断该物体发生的变化;利用相应的学习工具,通过某一个特定物体的方向和位置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个时刻的位置。(3)情感态度:学会实事求是;懂得与团队合作。以上目标是建立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目标”上,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的推动下实现各方面的成长,使探究活动的开展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多元化探究方式让自主建构更高效

(一)实践探究型

实践探究型自主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还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重要性、价值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实践探究型自主探究活动主要适用于一些与学生生活贴切,且具有一定实践性的知识。例如,教学“地球家园中有什么”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实践探究型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深入日常环境中,对其中的事物进行记录,从而了解“地球家园中有什么”。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实践探究任务:(1)在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中,除了人类还有什么?观察现实世界,用手机或者相机拍下你所发现的“其他”存在。(2)在地球中哪些事物是不可或缺的?请用报告的形式说明为什么。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幅“地球家园”的图片,让学生用提前收集的图片和文字,在地球上添加自己发现的事物。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报告,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

(二)资料研读型

资料研读型自主探究活动,就是通过讨论、分析的方式对教师和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探索,在整理和内化资料数据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究活动形式是日常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实现的,不受空间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还能让学生在动脑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和发展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一课为例,在教授给学生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为学生发放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料,让学生从资料中寻求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方法。由于阅读的过程是枯燥的,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开始资料研读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其阅读兴趣,如创设情境:“老师这里有两杯牛奶,有哪位同学愿意闻一下,并告诉大家闻到了什么吗?”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提出“变质”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可以切入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食物如果我们保存不当,或者超过了相应的保质期,就会变质。相信大家看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变质了,都会不开心。那大家有什么好的减缓食物变质速度的方法吗?接下来,大家阅读教材及老师发下去的材料,总结归纳出减缓食物变质速度的方法。”然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实验探究型

实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既能凸显科学教学的特征,又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教材实验探究活动,并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合理的外延、拓展、深化,进而为学生设计最恰当的探究性实验。

例如,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大家都喝过糖水吧!那你们知道糖水是怎么来的吗?糖水,就是水溶解了糖而得来的,那水到底能够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然后,教师提出实验探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按照方案来探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由于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制订相应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给出建议,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探究结果—论证假设”的步骤进行实验探究,以此确保学生顺利开展实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结 语

自主探究活动不仅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形式,还是促进学生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有探究意义的核心知识,组织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分析、发现的机会,使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建构的同时,加深对科学知识内涵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符智荣,李雪峰,徐桂荣.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1):97-98.

赵雪玉.浅谈如何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129-130.

作者简介:林爱星(1997.9-),女,福建福鼎人, 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幼儿教育要注重开展科学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