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莹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56-01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成套编排水平已逐渐落后于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如此制约了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为此,本文阐析了我国艺术体操成套编排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成套编排要求,对如何展现艺术性与观赏性提出思路。
关键词 艺术体操 成套编排 风格
艺术体操是一项手持轻器械或徒手在音乐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为基础的竞技性运动项目,富有艺术性、观赏性、高难度性。艺术体操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所使用的器械包括绳、圈、球、棒、带。该项目对场地的要求较高,需选手在13m×13m的地毯上完成系列难度动作。
一、FIG规则对艺术体操成套编排之要求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难度编排包括身体难度(BD)、器械难度(AD)、舞步组合(S)及旋转的动力性动作(R)。运动员和教练员根据比赛的规则及对运动员自身竞技综合能力的评估,包括身体动作与音乐和舞蹈组合的观赏性及艺术性来编排成套。
艺术体操成套中包含走、跑、跳、旋转、平衡等,以及身体各个部位的波浪动作,同时结合手中的器械来组成的成套。动作、音乐、空间、时间是组成艺术体操成套的基本要素,准确把握和合理使用成套动作编排的方式,是成套动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因此,合理运用规则,合理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就成为提高其技术能力的关键。
二、我国艺术体操成套编排之现状
对于我国运动员成套编排的新意与难度,与其自身能力和其表现力有很大关系。经过个人的实践经历与观察发现,我国运动员身体难度价值选择与跳步数量难度的分值较低,技术较差;球操中柔韧、波浪与平衡的难度分值选择较低;棒操主要在于器械难度(AD)非常多,但成功率较低;带操的器械难度(AD)分值较低,艺术性较低。
在集体项目中,我国艺术体操选手的跳、转难度等的分值相对较少,但柔韧和波浪、集体的交换组合及集体的复合难度的动作分值较高。
通过观看国外艺术体操视频可知,外国选手更注重创新与难度的结合,而我国成套编排正是缺少创新,这需要我们在编排成套动作时更应注重运动员个人特長的发挥和展示自身独特的风格。目前,世界上以个人身体难度创新柔韧类身体动作为主,其次是转体、跳步和平衡。这也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完成高分成套动作定下了身体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
艺术体操编排可谓是一门综合性工作,编排的成套应具有竞技价值和欣赏价值。在成套中动作应是将各个器械及身体难度因素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因素都极为重要,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使成套分值下降。因此编排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缺失任何因素。
三、我国艺术体操编排创新之思路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要求具备一定艺术性、多元性、竞技性,也要有创新性与观赏性,以充分展现身体难度与器械难度及柔美与力量同人的智慧相互融合的一种特殊艺术风格。根据不同器械的特点,成套编排必须展现各项器械的特性,展现运动员对各种器械使用的合理性和连贯性,类似于绳的过绳小跳和大跳;圈在身体和地面的滚动、转动;球的拍、抛、滚动;棒的各种绕环(大、中、小)以及五花、不对称绕棒等;带的蛇形、螺形、八字,要突出它们与身体难度的结合。
编排中舞蹈和音乐要素与成套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本身的完整性、连贯性、气息、情绪、气氛,与动作相互衬托,不能使音乐成为背景音乐,这样成套的艺术性会大打折扣。编排动作选择的音乐也有助于确定该成套的风格,可以激发创作者的思维想象,可以获取灵感。每首音乐都有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故事,音乐可以是悲伤的、动人的,也可以是激昂的、振奋人心的。因此,每个国家所喜爱的音乐风格也大不相同。当今俄罗斯是艺术体操强国,众所周知的运动员有Averina Twins——Arina·Averina和Dina·Averina双胞胎姐妹,俄罗斯比较喜欢用节奏感极强,速度较快的音乐,是因为姐妹俩的实力与个人风格能完美诠释这类音乐。
同时在舞蹈方面艺术体操成套融合了芭蕾、民族舞、爵士舞等多种舞蹈的风格,也融合了竞技体操、技巧、武术、杂技、戏剧等技术的精髓,使每一位运动员的成套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此也加强了成套艺术性。
一个成套的得分高低与其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和编排方式是分不开的,也与选手自身柔韧性、爆发力及器械感密不可分。为此,在编排中应尽量提高器械难度的动作数量和分值,按照器械难度要求,不用双手,在视线外加上身体动作。高水平选手的成套几乎是器械难度(AD)紧接旋转动力性动作(R),舞步(S)中也会有1~2个器械难度(AD),加上其成功率,一套动作分值会很高。所以训练中教练员会要求运动员不断地去练习此类动作,同时通过一定的体能训练加强其柔韧性与爆发力及对器械的熟练度,以更好地完成成套。
参考文献:
[1]李山,龚建芳.力量训练分期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05):81-86+99.
[2]李徐飞.艺术体操素质测量指标的生理依据[J].青年文学家,2009(12):170-172.
[3]汪敏,刁在箴,谢颖,等.中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5(0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