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前夜

2021-12-15 05:07赵政民
文史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阎锡山山西

赵政民

在意义重大的山西辛亥革命中,阎锡山到底表现如何?他用何种办法爬上了统治全省的最高位?又是用何种方法维持了山西革命的成果?对于这些问题,阎锡山在他的《早年回忆录》中作了不少虚假的讲述,其传记和有关专著里,可能是受阎回忆录的影响,或因资料的不足,也没有作出十分真实的描写和揭露,因而在这些著作中阎锡山的表现并不是很真实、很清晰和很准确的。作为一位老文史资料工作者,本人在退休后仍然经常翻阅山西辛亥革命的有关资料,感到自己有恢复历史真相的义务。于是就拿起笔来,以《起义前夜》《意外亮相》和《面对危局》三篇文字,来将阎锡山在那场革命中的真实表现加以再现。

这是起义的前夜,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

虽然中国雄狮还在黑暗中酣睡,但燃烧的岩浆却在地下已经奔突起来了,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王朝开始了剧烈的晃动。

虽然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于1898年开展了103天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该运动在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下已经失败了,仅留下“戊戌六君子”的英名,但其事迹和精神却如电光石火一般,仍在招引着人们去进行新的革命。

1900年,真是个让清王朝胆战心惊的动荡年份!义和团兴起于斯年,英勇搏斗于斯年,也被以瓜分中国为目的的“八国联军”镇压于斯年。但埋在人民心中的仇恨,仍如海样深沉,似火样灼人,在催促着伟大的复仇。

令人非常不解的是,对人民异常凶残的清政府,当这年8月14日仅有两万余名“八国联军”匪徒攻入北京的时候,竟然不能抵挡,连那个威风八面的慈禧太后也不知羞耻地选择了逃跑!她化装成汉族农妇的模样,溜出京城,率领皇室亲贵及万余名随从,从天镇县逃入山西,经大同、忻州、太原,过平阳(临汾)、闻喜、蒲州(永济),骚扰山西共达57天,然后渡过黄河逃亡西安。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给入侵者赔白银4亿5千万两,分配到各省,山西每年就需负担116万余两,逼得山西苛捐杂税、钱粮附加税较前一下就猛增了数倍。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月的车轮沉重地转到了1906年。这时,有一大群令清政府恐惧万分的革命者,聚集在日本东京,围绕在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周围。这位杰出的伟人,用那如炬的目光,扫过海洋,掠过波涛,注视中国,瞄准北京,与忠诚的追随者商讨着挽救中国的大计,还不时地派出一些革命者秘密回国策动革命。这天,就有两位身藏炸弹的革命者,手提行李,由东京出发,向中国大陆、向上海的海关,步伐矫健地走来……

身藏炸弹的人

这两位衣着整洁的回国者,步伐坚定地向上海的海关走来。他们越来越近了,能看见他们走路的姿势,能认清他们年轻的面容,还能听出他们说话带有浓重的五台县口音了……

这两位回国者,都是从日本归来的山西五台县人,是受孙中山的派遣回来的革命者。一个叫阎锡山,23岁,是从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即将转入日军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实习的青年人。他还是同盟会的会员,是该组织只有28人的纯军事组织“铁血丈夫团”的成员。另一个叫赵戴文,39岁,五台县东冶镇人,同盟会会员,在日本宏文师范学校完成学业后,急急回国要在山西找一份工作。对于这次回国,《阎锡山早年回忆录》说得明白,是阎锡山在转入日军联队实习之前,“奉中山先生之命,偕盟友赵戴文各携炸弹一枚,返国布置华北革命”的。

身藏炸弹,过海关是一大难题。那时,中国海关对满人过关查得较松,而对汉人查得很严,因此,阎锡山在这篇《回忆录》里写道:“至上海港口时,因知海关检查甚严,乃将赵君所携之炸弹亦集于己身,并向赵君说:‘如检出来,我一人当之,你可不承认是与我同行之友。检查时,我站在前列,你站后列。赵君说:‘我站前列,你站后列如何?我说:‘站后列有畏惧检查之嫌,易被注视,仍我站前列为宜。果然检查人员检查后列较前列细密,我遂得渡此难关。其后我向赵君说:‘愈危难处愈不可畏缩,畏缩则引人生疑。”

回到山西,他们就开始活动了。先了解的是清朝在山西省的政权机构情况,因为只有推翻这一权力机构,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才能逐步实现。经多方打听,他们得知尽管清王朝已到了垂死的挣扎期,但其在山西的政权机构还是完整的,存在着巡抚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提学使司等机构。

巡抚,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官署称巡抚衙门,是依照明朝制度而设立的。清初,只是对有兵事的地方派遣巡抚,到了乾隆年间,才确定每省设一巡抚,为实官,恰如现在的省长。职责是:监理关税,管理全省厘税事务,管理盐政,监临乡试,用兵时监理粮饷等,此外还有单独奏事之权。为了让巡抚兼管全省的文武事務和官员,掌握纠察之权,使地方官员都听从其号令,清朝的巡抚一般都在部院兼有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佥都御使等官职。其级别为从二品,若加上侍郎等衔则为正二品。山西的巡抚部院,设在太原市今府东街原省政府所在地。

如果从1839年算起到1911年,山西巡抚共为56人。其中,1900年之前为39人,之后为17人。这17人的姓名是:满洲正黄旗人毓贤,蒙古镶蓝旗人锡良,广西人岑春煊,河南人丁振铎,浙江人俞廉三,安徽人吴延斌,直隶(今河北)人张曾敭,河北人张人俊,满洲镶白旗人恩寿,直隶(今河北)人张曾敭,蒙古正蓝旗人宝棻,江苏人丁宝铨,福建人陈宝琛,浙江人陆钟琦,湖北人吴禄贞,浙江人张锡銮,江西人李盛铎(任命为护巡抚)。陆钟琦被杀后的3个巡抚,事实上并未履职。1912年民国成立,巡抚的影子也都消失了。

承宣布政使司是一省的最高民政机构,其主官叫布政使,地位在巡抚之下,是全省行政官吏中的第二号人物,相当于现在管理民政、财政和农业的厅长。在清代,布政使和管刑事的按察使并称两司,级别为从二品,比巡抚低一级。清初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康熙六年(1667年)改为一人,其职责是掌管财政,调查户口,宣布朝廷命令,监督和转免所属官吏,参与省内的一切政务,参与审判事宜,管理乡试事务。其衙门有三个机构,各有一位官员,即经历司,主掌出纳文书之事,官员叫布政使司经历,级别是从六品;照磨所,掌照刷卷宗之事,官员叫布政使司照磨,级别是从八品;布政使司库大使,掌司库藏出入,级别是正八品。山西布政使司署,设在如今的太原鼓楼东街。

进入1900年之后,共有14人先后任山西布政使。他们是:李廷萧,升允,延祉,李绍芬,林绍年,赵尔巽,吴廷斌,张绍华,吴匡,宝棻,丁宝铨,志森,王庆平,李盛铎。

提刑按察使司也称按察使司衙门,是全省的最高司法机构,其主官称按察使,又称臬司,俗称臬台,尊称廉访,是全省行政官吏中的第三号人物,官阶为正三品。由于他还兼管驿传,因而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和交通厅长。职责是:掌管全省名案,秋审时为主稿官;掌管全省驿传之事,搞好交通事务;考察全省文武官员,查其勤惰贤否;担任乡试的监试官,搞好每三年在省城舉行的乡试;参与省内的一切政务。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按察使改为提法使后,这一职务才不再管理邮传。清末的山西按察使司,设在太原南羊市街,即前省高级人民法院驻址。其内部设二司,各有一位官员:经历司,职掌出纳文书之事,其官员为正七品;司狱司,管理检查监狱事务,其官员为从九品。

进入1900年之后,共有14人先后担任山西按察使。他们是:李廷萧,升允,沈家本,陈僪,吴廷斌,丰绅泰,沈俞庆,程仪洛,吴匡,丁宝铨,志森,王庆平,李盛铎,许书英。

提学使是管理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长官,一般由翰林院的翰林官或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詹事、科、道及部属等出身的京官担任。清代称提督学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提学使。清末,山西的提学使为一人,为正三品,由皇帝特别委派。其办事衙门叫“学院”,职权是掌管全省学校生徒的考课升降罢免之事和一省的士习文风之政令,还兼管所辖地域内的一切有关教化学术事宜,大事与巡抚会商办理,小事则用书信下达给州县加以办理。提学使每任三年,任内要两次到府和州进行巡查,检查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依据考察情况提升贤能者,罢免或辞退课业荒疏者。提学使没有直接的僚属,一般要靠幕友来帮助,由他付给其薪金。因此,他除应领的薪金和注意廉洁外,可以在所巡历的地区收取府县官员送的棚(即考试地点)规礼,作为办公费的补助金。这样的礼金不能过分,要得多了,地方官可以拒绝,他本人还会获罪。

进入1900年之后,因此职任期较长,故只有6人任过提学使。他们是:刘廷琛,刘嘉琛,宝熙,锡嘏,汪贻书,骆成骧。

了解了省级政权机构的情况之后,阎锡山、赵戴文就把目光移到了省以下的道员衙门和府、州、县衙门上。那时的山西,在省之下设有四个道和四个道员衙门。其名称和所管的府与州分别是:冀守道,道署驻阳曲县,管辖太原府、汾州府、潞安府、泽州府和辽州、沁州与平定州;河东道,道署驻安邑县运城西街,管辖平阳府、蒲州府和解州、绛州、隰州与霍州;雁平道,道署驻代州西街,管辖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和忻州、代州与保德州;归绥兵备道,道署驻归化即今呼和浩特市城外札达海河以北。

道的长官,称道员,一般称道台,尊称为观察,官阶为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的地方长官,其职责是管辖所辖区内的一切行政事务,即掌理弹压地方,命令军队,维持地方治安。此外还有监督所管区内事务,综核官吏,为巡抚宣布教令,以率所属,也是府州县的监督官。府、县的刑事案件和著名案件,除府所理流罪以上直报按察使外,其余案件都需报给道署。清初,布政使的次官参政参议,分守各道,称守道。另设副使佥事为按察使之次官,分巡各道,称巡道。各省的守道、巡道无定员,多因事而废置,有通辖全省的,也有分辖三四个府州的。事实上,道便成了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派出机构。山西的各道,在辛亥革命后还存在了一段时间。

府是省与州县之间的重要衙门,全山西共有九府,即太原府、潞安府、汾州府、泽州府、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平阳府、蒲州府。其长官叫知府,尊称太守、太尊、府尊、黄堂,官阶为从四品,比道员低一级,受道员管辖,但有相当的独立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府是一级政府,而道只是布政使、按察使的派出机构。正因为如此,知府很少从知州中直接提拔,多数由京官外放。若省里知府有缺,就必须奏请朝廷简命。

知府的职权是:执掌一府之政令;管辖区划内租税的征收,州县厅虽然直接征收租税,但除去州县厅的经费外,其余的要送缴于府;所辖区划内的一切刑名案件以及全府属吏的考核等。清廷为严格控制各州县,制定了《知府保举连坐法》,规定知府对所辖知州知县等官吏的行为和犯罪行为要负连带责任。

知府之下还有同知、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职,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等事项。在公文上称丞,一般尊称司马。知府、同知、通判合称三堂,知府为正堂,同知、通判分别为左堂和右堂。此为府官中的第一、二、三把手。

知府衙门里还有经历司、司狱司和儒学等机构,这三个机构各设一人,分别叫经历、司狱和教授。

清朝末年,山西还有10个直属于布政使的州,称之为直隶州。这些州是:辽州(今左权县)、沁州(今沁县)、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解州、绛州、霍州、隰州。它与府相似,均有属县。其长官叫知州,官阶为正五品。其下,还有执掌各类事务的低级官员。

那时的山西,有85个县,6个与县平行的州和12个散厅。府之下的县官叫知县,尊称名府、县侯或县尹,官阶为正七品。

6个与县平行的散州,即岢岚州、永宁州(今离石区)、浑源州、应州、吉州和朔州,其长官也称知州,尊称刺史、州牧,官阶为正五品。

在山西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还设有12个厅一级的散厅。即归化城同知厅,萨拉齐同知厅,丰镇同知厅,清水河通判厅,托克托通判厅,宁远通判厅,和林格尔通判厅,兴和厅,陶林厅,武川厅,五原厅,东胜厅。

在上述县、州和散厅之下,都有分管众多事务的机构与许多官员。

通过了解,阎、赵二人明白,此时的封建政权及其统治,在山西还是非常严密和残酷的,不经过周密的部署,不组织很大的力量,革命是不容易取得成功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把带回的炸弹藏起来,便认真地对亲友和同学们做起宣传工作来,揭露清政府的卖国行径与腐败无能,还在五台山游览时对僧人们讲述过革命的道理。

因假期已满,阎锡山返回日本,开始了日本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为期一年的实习工作。赵戴文则留了下来,在太原先后担任了农林学堂和晋阳中学的庶务和斋务长,暗地里在悄悄发展同盟会会员。

谋掌军权

那个闯上海海关令人印象深刻的阎锡山,是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永和堡人,1883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八)在一个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的家里降生。其祖父名青云,字龙雨。父亲名书堂,字子明。

阎锡山的乳名叫万喜,6岁时母亲曲月清病故,就由外祖母抚养,9岁入私塾读书。因失去母愛,寄人篱下,受人白眼,使这个孩子深受刺激,所以他有时默默无语,有时狂躁难管,12岁时就把一个和他闹意见姓曲的同学用小刀刺伤。由此,周围的孩子都害怕他,说:“万喜子不好惹,都离他远些好!”

阎锡山16岁结婚后,就到五台县城父亲开的吉庆昌钱铺学习经商,与姨兄梁世爵(梁化之之父)一道在钱铺里当小伙计。他们算利息,学记账,照料铺面,印钱帖子,努力掌握投机商人唯利是图、投机钻营的本领,并学放高利贷,还做起了买空卖空的“打虎”生意。1900年,钱铺在一次“打虎”的生意中失败了,手头的流动资金全部赔光,还欠下两千吊的债务。债主们找上门来要钱,持有吉庆昌钱帖子的群众也都前来要求兑现。老板阎书堂愁得拿不出一点现金来还债,就摘掉吉庆昌钱铺的招牌,乘着夜色悄悄逃离五台县,躲到了一二百里外的太原城。

由小县城跑到大城市太原,真让阎锡山开了眼界。更让他惊喜的是,这里有父亲认识的一位五台县东冶镇老乡魏仰微,人称魏老五,就随父亲前去拜访。没想到人家竟收他做了干儿子,还介绍他给柳巷一家裕盛店当了小伙计。在这里,活泼好动的阎锡山,又认识了在邻近的四海店里工作的黄国梁和张瑜,不久他们就成了换帖弟兄。按年龄排行,五台人张瑜为老大,陕西洋县人黄国梁为老二,阎锡山为老三。虽然如此,遇事出主意时,他们一般都是听老三的。

在大都市,意想不到的好机会就特别多。时过不久,清政府为缓和国内矛盾,增强军事力量,就于1894年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编练使用洋枪洋炮的“新军”。这“新军”是相对于清王朝的八旗兵、绿营兵、练勇等旧有军队而言的,也区别于当时改编的“巡防队”。这是从中方在中日甲午战争等失败中,封建统治者认识到原有的军队已完全腐朽,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正如光绪年间张之洞奏折所说,朝野上下都“愤兵事之不振,由锢习之太深,非认真仿照西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武之资。”(见《张文襄公奏稿》卷25)于是,清政府就命广西按察使胡燏芬在1894年冬,编练“定武军”10营5000人。这支军队先驻马厂,第二年10月转往小站,此为清末编练“新军”的开始,亦为“小站练兵”的由来。同年12月胡燏芬被派去督办津芦铁路,李鸿章、荣禄等保荐当时仅是浙江温处道的袁世凯接练“定武军”。袁接手后,改该军为“新建陆军”,扩大到7000人。戊戌政变后,1898年12月荣禄奏准编成“武卫军”,将袁的“新建陆军”作为“武卫右军”编入。1899年5月袁被任命为山东巡抚,他将“武卫右军”也带了去。第二年4月,他奏准把山东原有的旧军34营编练成“新军”20营,约14000人,称作“武卫右军先锋队”,用它镇压了山东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停止了武科科举考试,接着明令各省筹建起了武备学堂。

就是在清廷实行新政,不断扩大“新军”的情况下,山西于1902年成立了山西大学堂与农林、法政、武备等学堂,以培养人才。这些新式学堂的开办,无疑给一心想做官为宦的人们开了一条通达的路径。不甘心在店里当小伙计的阎锡山等人就看清了这一点,为谋个一官半职,他们就在一块商量出路,当山西武备学堂公布了招生简章之后,就都勇敢地报了名。那时识字的人不多,考试也不很严格,阎锡山就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的论文过了初试关。又用虚心谦恭的态度、能言善辩的口才和得体的应答过了口试关。于是,20岁就被录取了,从此进入军界。

武备学堂是为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培养新式“将才”而开办的,阎锡山深知进入该学堂对于自己今后当官发财的重要意义,因而在学堂里尊敬师长,礼让同学,认真学习军事,和大家关系搞得都不错,学堂很欣赏他,就让他当上学生班的班长。那时的山西,消息比较闭塞,戊戌变法失败已经好几年了,而公车上书、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和六君子英勇就义等事迹与名词,还让同学们觉得新鲜和激动,都常常在一块交流和议论。这对于从乡间来的阎锡山来说更是如此,通过资料的阅读和讨论,他的思想和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

更让阎锡山没有想到的是,进了武备学堂竟然有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清政府为了培养一批有新知识、有西方军事技能的军事骨干,来组建新军,强化自己的统治,1904年就下令各省的学堂都选送学生去日本留学,并给山西分配了50个留学名额。山西巡抚衙门据此就指定,山西大学堂和山西武备学堂各考取20名,山西师范学堂考取10名。这样,山西武备学堂就有黄国梁、温寿泉、张瑜、乔煦、焦纯礼、王宝善、金凤巢、姚以价、阎锡山等20人,于这年7月去了日本。

阎锡山等先进入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日语和近代科学知识。两年半后转入日本弘前步兵三十一联队实习一年,然后才正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一年半, 1909年3月毕业回国。

留日期间,阎锡山怎能忘记自己是为什么来的?怎能不记得自己身在军界,将来就是要执掌军权的呢?因有这一目的,他便下决心努力学习,敢吃大苦,要对自己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他在其《早年回忆录》中写道:“当出国之前,山西巡抚张曾敭等所谓五大宪(抚台、藩台、臬台、学台、道台)对留日学生谆谆告诫:到日本后千万不可接近革命党人,以免误入歧途。提到孙中山先生,尤其极尽诋毁之能事。但我一登上日本的船只,就不禁有无限的感慨!人家的船上的员工做甚务甚,谦虚和蔼,人少事理,与我们中国人的做甚不务甚,骄横傲慢,人多事废,显然是一个进步与落后的对照。比至日本之初,虽对日本何以国小而强,中国何以国大而弱,不断在脑中萦回……感到清政府误国太甚。”

到了日本之后,他所接触的新东西就更多更新鲜了。在这里,他听到了革命领袖孙中山的不少动人传说, 1905年8月14日更聆听了前不久从欧洲来日本的孙先生,在东京1300多名华侨和留日学生举行的欢迎集会上,发表的批驳康梁保皇派的谬论和推翻清政府、实行三民主义的精彩长篇演讲。同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了。处于浓烈革命氛围中的阎锡山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具体询问了“平均地权”的深刻内涵。他在自己的《早年回忆录》里写道:“闻其说,奋然兴起,即由结识而参加其所领导之革命运动。” 同年10月28日,他在山西神池人谷思慎的介绍下,在东京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又成了该会纯军事组织“铁血丈夫团”的28名成员之一。

在日本的五年中,阎锡山接触了三民主义,成了同盟会会员,还结识了孙中山,但他对革命民主主义并不是完全理解的。尽管他不满清政府,但主要只是对其政治腐败、军事失利、外交无能的不满,对其上层享受权势的不满和对统治效能低下的不满。因有这些不满,他才渐渐走上了革命反清的道路。而其内心,所喜爱的仍是君主制,而不是民主共和制。正如他于1915年7月8日在呈袁世凯的密电中所说,共和政体“绝不适于生存”,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国不过是“新旧递嬗时代之权宜手续”而已。

在日本,阎锡山十分欣赏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會风气,更欣赏日本的军国主义,认为君主立宪加军国主义,是日本国强的根本。在日期间,他结识了不少日本军人,如冈村宁次曾是他的队长,板垣征四郎当过他的教官,土肥原贤二还是他的同学。这些人后来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侵华日军的著名战犯。受这些人的影响,阎锡山非常羡慕日本人,认真系统地学习了近代化的军事知识、技术和数理化知识,自编了《革命军战法》一书。1915年,他还让秘书把他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整理成《军国主义谭》一本著作,广为印发。他在书中极力鼓吹要建成日本那样的军国主义国家,写道:“故昔以简单之军事立国者,今当以包罗万象之军国主义立国。近世所谓工商政策、殖民政策、关税保护政策,一切产业之设施,何莫非为军国主义之分子者!故苟欲生存竞争于今世界,舍此主义,绝不能也!”

1909年3月,阎锡山毕业了。回国时,他又想到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就有意绕道朝鲜,看那时日本殖民地朝鲜的官员们胆小、畏缩的姿态,朝鲜女子上妓女学校屈辱的情况,以便向山西人民报告,使之对亡国的惨剧有沉痛的认识。但很重要的一点,他在回忆录里没有明说,之所以要绕道走,就是要路经北京,去拜访担任清政府陆军部侍郎(次长)要职的姚锡光,因为这位大官是山西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协统姚鸿法的父亲。让这位大官给其儿子写封信推荐自己,那就对于自己的安排、升官和执掌权力大有助益!

想到这里,阎锡山不由得笑了。他知道,这正是同盟会起义的前夜,中国历史大变动的前夜,也正是自己发展起步的关键时刻,他要努力实现这一想法。于是,他心怀梦想,不由得加快了赶路的步伐……

(上)

猜你喜欢
阎锡山山西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Right to Roam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送给奶奶的信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老兵为阎锡山守墓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