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库公路献出生命的英烈张明山

2021-12-15 05:07张平
文史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战友战士

张平

乔尔玛烈士陵园

2014年2月10日晚上,乔尔玛守墓老兵陈俊贵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引出了30多年前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让人们都永远铭记天山深处那些为了修建连接南北疆独库公路献出宝贵生命的168名筑路英雄。其中,就有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位年轻的烈士张明山。

1947年11月17日,张明山出生于应县梨树坪乡杏子坪村罗家凹(现划归南泉乡),1949年兩岁的张明山随父母投亲到应县义井乡北沙城村,住在野外地里的看瓜房。5年后才从山上老家拆来旧木料,在村里面盖起两间房,有了自己正式的家。那是一段特别艰难的日子,一家6口人,就靠父亲给人锄田,母亲给人缝衣、缝帽、做鞋维持生活。有一年母亲要回山上看她的父亲,没有件整齐的上衣穿,有个叫史二姥姥的脱下她的上衣给母亲穿,当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张明山长大后,用第一次挣的津贴就给母亲买了衣服。

张明山上小学后刻苦读书,后来老师推荐他去义井乡中心学校读初中。他初中时的同学柴秀林回忆说:“他经常给学校写黑板报,是我们班的好班长,德才兼备,大家很敬佩他。”

大妹妹张桂梅回忆说:“我们弟兄姊妹六人,家境贫寒,他是大哥,比我大三岁,他从小很懂事,去读初中的时候,家里拿不出一套像样的行李,所以他初中毕业后就不上高中了,回村参加劳动。他积极向上,晚上学习带头发言,深得县乡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喜爱。他入伍时,全家人看着他换下的简朴旧衣服都默不作声。他参军三年后回来探亲,我随口说他的军大衣很好看,结果我哥回去几个月就给我买回件蓝色的大衣。他每月仅有六元钱津贴,他得多长时间才能节省下来买大衣的钱?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后悔至今,每当想起这件事我的眼泪就止不住……”

1968年4月张明山参军。新兵在县城集合,张明山领命整队,深得部队领兵干部们的喜欢。入伍后,他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在同时入伍的一批战士中,他入党、提干都是第一个。开始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独立团部队,任务是在大青山打战备隧道。当时团长和营长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要求战士非常严格。1969年8月入党后,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每项任务都冲锋在前,各项工作都圆满完成。

张明山

安徽战友卢在民说:“我是1970年入伍的,认识明山排长是1971年,在湖北莲沱山上建营房时,他在11连,我在12连,我们两个连营房紧挨着。建房时他总是和战士们一样地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身先士卒带头干,是个好干部。”

和张明山近距离接触的平鲁籍战友石玉回忆说:“野战部队以连为单位,从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兵连开始我们就在一个排,1970年10月份我们七连在清河,部队正准备移防,张明山在村里当干部的父亲来连队探亲,我给端饭菜的时候,老人鼓励我们好好干,报效国家,大家深受感动。二营战士张珍(后任工程兵政委)是义井乡杨庄人,经常去我们连队找张明山学习。1971年张明山去天津杨柳青接兵,回来后,参军仅三年的他第一批被提为排长。在长江三峡筑路,他身先士卒,带领全排迎难而上,他善于琢磨、勤于思考、注重做思想工作。凡是上级交给的任务,从不打折扣,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经他组织的施工项目全部合格。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爱护战士如爱兄弟,谈心做思想工作,鼓励新战士不要想家,好好工作,将来做五好战士,入党提干,报效祖国。他任劳任怨,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同志们受委屈,每天想的都是工地上的事、同志们的事,从来不想自己的事。在大青山的时候,他和战士们每天在山洞里摸爬滚打,对质量要求非常高,没有半点瑕疵,很多战士白天把肚皮都磨破了,晚上班长查岗问战士们累不累,大家说‘为人民服务。1973年部队又派他去湖北接新兵,新兵训练后安排下了连队,他才回山西应县探亲。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乡探亲。在我准备转业时向他反映,我家有特殊困难,请求部队推荐安置工作,明山向上级反映后被内定下了。”

天津战友李绍连回忆说:“1973年9月初的一天,我家里发来一封电报说祖父病危,让速回。接到电报后我想第一时间赶回家,可当时连队有重要任务。明山排长四次找我谈心、开导我,但在私下里却抓紧时间为我找连里并及时上报团部同意批准了我回乡探亲,这件事让我很感动。1974年9月一天下午,当时张明山排长正在连部开会,副排长张和军带一排战士完成一项去火车站卸一台施工用空压机的任务,在装卸现场,副排长张和军为了当地两个小孩的安全,自己被上面急速下来的大型空压机砸在脚上。事情来得突然,排长张明山第一时间飞奔到现场,急速联系车辆去军区总医院。由于送医及时,副排长的脚保住了。在张和军两个多月的住院时间里,排长张明山只要安排好了工作,就买果品去医院探望。1975年元月,二班长还没有入党,排长张明山十分着急。该同志虽然具备了入党条件,但组织问题没有解决,地方政治舆论相当高,谈的对象理解不了。排长张明山就把该同志入伍几年来的表现客观公正地写了一封长信,邮给其女友,最后两个人幸福生活了一辈子,他们两口子一直感谢和怀念排长。”

张明山战友手写的回忆

安徽战友、一排副排长张和军回忆说:“我和张明山相处六七年,我和他是最亲密的战友加兄弟,他当班长时就以身作则,当排长时更是身先士卒,自己做到的才要求战士做到。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班长和战士的一面镜子,身教胜过言教。所以我们一排的工作始终都干得很出色。在湖北宜昌坑道作业爆破后有时有哑炮,他都亲自去排哑炮,他说我们要比战士有经验,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战士。所以我们排干了那么多的艰苦工程未出任何事故,这和他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吃的方面他也很关心战士,1973年我当班长时,他就住我们班帮助工作。有一次连里改善生活吃羊肉,他因公不在连队,等他回来羊肉就没有了,我亲自到炊事班给他要羊肉,炊事班有个战友说我们想吃双份,我和他吵了起来,排长把我叫回来说咱俩吃一份就行,没必要吵,他说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这顿饭我俩吃一份菜,但是吃得很香,对我的教育也很深刻。”

和张明山相处多年的战友们都称赞他是个人才,工作能力强,忠厚老实,为人处事好,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高,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做事方式,他对党的忠诚和对战士的责任,令人钦佩,他各方面的表现都是排长里面最优秀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他做得非常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交心,他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工作干部。当时部队施工任务重,生活艰苦,个别新战士闹情绪、不安心工作、想家,他总是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谈心教育,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新兵。他说:“思想工作很关键,做得好、转变快,就能提高战斗力、提高施工质量,咱们当干部的一定要带着感情做战士的思想工作,这样思想工作才会有效。”

张明山(前排左三)与战友合影

1974年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令修建新疆天山战备国防公路,北起北疆克拉玛依的独山子,南至南疆的库车,连接南北疆。该路段全长562.25公里,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从湖北宜昌移防新疆,用了10年时间修建而成。

1974年8月,张明山随英雄的工程兵部队从湖北宜昌进驻新疆天山深处,建设独库公路。张明山和战友们负责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达坂(冰雪覆盖的高山)上修建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最长的防雪走廊。他们战严寒斗冰雪,头顶暴雨,脚跨泥石流。在那物质生活十分贫乏的条件下,英雄们硬是凭着一股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天气斗,与随时发生的灾难和险情作斗争,中国军人的荣誉感、使命感、赤子心,使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天山之脉再创辉煌。

作为工程兵就是要修大路走小路,打隧道住帐篷,危险和艰苦常与他们相伴。部队刚进入天山深处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上山没有路,他们先修便道,而后将住的帐篷、施工机械、设备及一切生活用品人背、肩扛运到临时营地。苍天是房,冻土当床。零下45攝氏度的恶劣气候,官兵们睡觉时,头戴皮帽,身穿皮大衣,连毛皮鞋也不敢脱。此时,面对困境张明山始终充满信心,在严寒中,他满满的正能量,温暖着战士们的心,战士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对他讲,经他一指点,都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修建独库公路的基层工程兵

1976年4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改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十二支队,所属138、161、168团分别改编为第111、112、113大队(团)。张明山是111团三营七连一排排长。七连三个排,二排排长是应县人唐云贵(后荣立三等功、出席过全军学习毛选积极分子表彰会议),三排排长是平鲁人张生山(后荣立三等功三次,《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他的事迹)。

唐云贵回忆说:“张明山排长团结同志,思想进步,以身作则,吃苦耐劳,才华出众,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和领导能力,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有的‘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品质,平凡而伟大。”张生山回忆说:“张明山是个非常好的人,我们的感情一百年也忘不了,他坚持原则,工作认真,每遇险情都是亲自处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过人的胆识和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这里面绝对没有一丝杂念,没有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升官发财。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生活极度单调乏味,生理和心理的忍耐都达到了极限。战士们只求奉献,不图回报,每月领着6块钱的津贴,将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国防建设,造福边疆,为国牺牲、为民奉献,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懂得“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的道理。

张明山的烈士证明书

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6月24日,一段防雪通道工程完成,需要转场去新工地。排长张明山早早起来做着转场准备工作,按照保密纪律和规定,需要把场地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碎纸片都烧尽了。在施工转场途中,本来时任排长的张明山在5号车驾驶室里的位置坐,但有一个战士感冒了,他就主动让那位同志进驾驶室里坐他的位置。这时天空下着倾盆大雨,他为了能全面地观察到战士,照顾大家的安全,主动坐到大卡车最后面。当卡车过便桥时,新手驾驶员看到被雨水淋过的几根树木架起的便桥,发慌了,大卡车在桥上打滑后压断便桥,仰起车头侧翻,他和新兵战士曾双清(十二支队113团三营七连战士,湖北安陆县人,1976年3月入伍,牺牲时仅19岁)都掉进了河里。这时他抓住了一棵树,本来可以自救,但他看到风华正茂的新兵曾双清,他毅然弯下腰、伸长胳膊拉起了曾双清,结果两个人的体重,压力过大,树枝断裂,他又一次掉下去,被河水冲走……

张明山牺牲在火热的施工工地上,牺牲在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工程上,牺牲在他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首长们的视野中。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有为的战友、兄弟、人民的好儿子,他过早地离开了大家,牺牲时年仅28岁。

什么是职责?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战友?一系列的问题在那一瞬间找到了答案。世间最宝贵的是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比生命更珍贵的是顶天立地、无坚不摧、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有生死相托、矢志不渝的战友情!这些都在生死之间得到完美的阐释。张明山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无愧于组织8年来的培养,无愧于排长的重任!

当天战友们就把张明山的遗体打捞上来进行了处理,在部队营地乌苏市巴音沟设立太平房,供战友们吊唁。应县战友二排长唐云贵外出学习回来的当天,听说他牺牲了,还没有来得及去工地,就去太平房看他,陪着去火葬场,送了战友最后一程。

本来执行这次转场任务的军用卡车应该是班长开车,结果班长让新兵开车,出了这次事故,班长被处分。张明山牺牲后一个阶段,连长和指导员都休假了,二排长唐云贵带领全连圆满完成了任务,荣立三等功。

张明山是一家人的骄傲和希望,作为大哥的他牺牲后,一家人迷失了方向;父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痛不欲生,从此再不敢提“新疆”二字;二弟张仁山、三弟张义山、妹妹张桂梅、张冬梅、张吉山(张雪梅)都没有结婚成家;唯一的下一代——张明山的女儿小燕子嗷嗷待哺。部队给了烈士父母7个月的抚恤金(张明山当时津贴72.50元)和两岁的女儿张海霞每月7元补助,除此之外家人一点也没有给政府找麻烦。

70年代的张明山一家

张明山的爱人王力先和女儿

烈士妻子王力先同样是个优秀的妻子,她和张明山1971年结婚,结婚六年基本就是两地分居,远隔千山万水,但她一直任劳任怨,不仅要下地参加集体劳动,而且还要照顾公婆和孩子。張明山牺牲时,妻子当时只有24岁,她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直到2014年年底才通过国家民政信访处转回山西省民政厅领到国家的定额补偿。张明山牺牲后,一家人谁也不愿意当众再提起,只有各自思念,他的大妹妹张桂梅保存着他的最后一封来信,二弟为照顾年幼的侄女,放弃了自己的婚姻,三弟在平鲁区工作,和他哥的战友三排排长张生山住在一个大院里,两家人亲如兄弟,但都从来不说新疆独库公路的事情。

张明山从小受到的家教造就了他做人的品格。父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懂得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一生中从来不给别人找麻烦。父亲在村里是有名的正直人,村中如有什么大小纠纷都去找他评理。从“四清”运动时开始当村干部,张明山参军后,作为军属,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尽管自己身体不好,也按时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后因年龄大,村里照顾在村委会看电话多年,他爱队如家,一村人都叫他“华大爷”。母亲勤劳俭朴、与人为善,是个典型的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女儿,从南山老家到北沙城村谁提到她都说她是多么好的一个女人。张明山的父母对子女从小就严格要求,小到站立、坐姿,大到尊师做人。就在张明山参军的第二年,他奶奶去世,家里怕他请假影响工作没告诉他。第三年他探亲回来找不着奶奶,哭着责怪父亲说:“别人家怕当工程兵的儿子受罪,没事还说有事让请假回去,您们咋这么大的事就不通知我?”父亲说:“你是个军人,是个共产党员,保家卫国是你的天职!”

在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育下,张明山和弟妹们个个争气,他们正直善良、真诚热心,善于帮助别人,任何事都是尽力做到最好。

张明山性格开朗,经常和他大妹妹张桂梅开玩笑,他大妹妹张桂梅当时是义井乡妇联主任,他探亲回来就说:“张主任,好好工作!”他的每一封来信都充满对父老乡亲的挚爱,问村里的变化、问农业的收成;每一封来信都饱含对父母的大爱,向父母嘘寒问暖;每一封来信都洋溢着对妻子和孩子的怜爱,感谢妻子对家庭的默默付出、对孩子的培养;每一封来信都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让弟妹们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克服困难,一定上高中,学有所成。这一封封充满了对未来憧憬的家书,激励着一家人奋发向上。

部队培养了张明山崇高的理想与信念,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他用鲜血和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他是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先驱者之一,他身上流淌着的民族血,骨子里包含着的民族魂,行动上体现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与风范,更是我们今天社会应当褒奖与大力倡导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战友战士
和战友雷锋说说悄悄话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做一个战士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战友
螳螂战士(六)
国际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