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摘 要]“双高计划”的颁布,为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骨干力量,但是因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青年教师的专业情怀有所欠缺,个人能力有待提高,学校的培养体制还不够完善。本文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角度探索出一条集“社会积极参与—学校支持保障—个人不断提升”于一体的专业发展路径,形成“一有”(有师德)、“二会”(会学习、会沟通)、“三能”(能教学、能实践、能科研)、“四师”(教师、技师、培训师、科研人员)的“1234”专业发展模式,以构架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发展体系。
[关键词]双高计划 “1234”专业发展模式 发展体系
引 言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启动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019年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从教,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打造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国家对青年教师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专业发展是青年教师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院校发展的首要动力。高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院校发展的基础,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借着“双高计划”的“东风”,如何推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各校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专业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上强调,好老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应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因此,专业情怀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当前,青年教师在专业情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立德树人意识淡薄
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最终追求。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教师,专业教师更是学生成才的引领者和职业生涯的指导者。
在职业生涯初期,青年教师将教学视为谋生的工具,关注点主要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是教学工作的重点。经历了教学初期的阶段之后,青年教师的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关注点逐渐转换至教学效果上,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学习效果,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更加注重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学业促进及实践能力提升,但立德树人意识相对淡薄,无法很好地将教书育人融入教学。
(2)对专业发展理解不到位
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加强对专业发展的深入理解。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有主动意识,认为专业知识能力是教学的保障,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因此,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提升都非常积极,但却疏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不愿意参与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对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不够用心,对专业发展、专业改革等参与不够。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理解不到位,专业建设参与度较低,未具有足够的专业情怀。
2.个人能力
(1)专业能力
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因扩招而引起的师资匮乏问题,近年来都展开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在地方院校引进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以补充师资。这一举措在师资结构的完善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青年教师占比增加、教师的学历水平整体较高等。这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大多接受的是学术培养,研究单一的某一项或者某一类课题,对专业动态把握较好,高度、深度足够,但宽度不够。高职院校选取教学内容遵循“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所以,青年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单一、深入、前沿”的优势会限制专业发展。
(2)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来自“学校—学校”的培养,有“学校—企业—学校”经历的少之又少。这类青年教师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但学习背景单一,在教学中都是按照自身在学习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很难适应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会采取一些手段和措施,如入职培训、企业挂职等,但大多都是在寒暑假或者休息日完成,学习效率低,流于形式,时间短,制度松散,考核机制不完整,导致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缓慢。
(3)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在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之后,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影响,科研环境较差、科研经费不足、时效性差,影响了青年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二是教学任务重,青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课堂教学上,还有一部分院校要求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致使教师的科研工作时间受到了很大影响,影响了教师的科研主动性;三是青年教师在参与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时,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无法将专业发展很好地融入实践中,科研成果落不到实处,起不到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
(4)服务能力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责任,青年教师是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但因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青年教师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使得他们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手段缺乏创新。
3.培养体制
教育不是学校独立完成的,同样,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研究目前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现状,在培养体制方面可从内部管理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文件发放的形式进行,要求青年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但是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资格认证不合理,如部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多停在表面,这就使得培训成为一种形式,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本质提升。另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方案、奖励机制等不健全,不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激发青年教师的专业潜能。
(2)外部政策
外部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政策、行业企业政策等。第一,高职院校相比较于本科院校,社会地位较低,青年教师在同等情况下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少,晋升空间不足;第二,政府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上,政策不到位、资金支持不足,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培训得不到有效开展;第三,行业企业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不积极,例如青年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时,因无法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无法促进企业当前的发展,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为青年教师提供挂职岗位,或者所提供的挂职岗位难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得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着手,形成以“社会积极参与—学校支持保障—个人不断提升”的专业发展路径。
1.社会层面
(1)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发挥其职能,对高职院校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积极服务,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可建立政府主导的培训、实践机制,帮助青年教师把握最新行业动态,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实践技能。高职院校是企业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如拨发青年教师培训专项资金,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基础资金保障。
(2)企业积极参与
实践技能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最大的制衡点。实践技能的提升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跟学校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在企业的挂职学习提供合适的岗位,并辅助完善的保障制度,将企业挂职培训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进行技术革新、项目开发等,青年教师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服务。青年教师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革的过程中,能深度了解企业需求,明确企业岗位生产流程及管理办法,随后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通过上述相辅相成的方法,可以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共赢。
另外,企业还可以与学校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都是高职院校自己完成,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青年教师只具有“双师单能力”,一方面制约了教师个人发展,另一方影响了青年教师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因此,企业应与高职院校联合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共同培养青年教师。
2.学校层面
学校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应从制度上予以保障,政策上予以支持。
(1)健全制度
学校应从三个方面健全青年教师专业培养制度:一是考核制度,二是培训制度,三是奖励制度。健全的考核制度应充分考虑如何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将青年教师视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非管理对象,做到平等对话,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在培训制度健全方面,学校不仅要鼓励青年多深入企业,积极掌握行业发展现状,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流程,通过为企业服务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还应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历提升、进修、培训活动,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研水平、服务能力等各角度提升自己。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是激发青年教师专业潜能最有效的手段,学校通过制订奖励制度、改善教学科研环境等,对在教学、科研、实践、创新等方面有贡献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提供上升空间
学校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打破惯有的“教师终身制、职称一票制”思维方式,减少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论资排辈,为青年教师的上升发展提供空间,鼓励青年教师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方向发展,使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3.个人层面
个人能力提升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最终目标,青年教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在有外部推动力的前提下,还要有自身内驱力,不断主动挖掘个人潜能,找到发展短板,培养专业情感,提升专业技能。
(1)培养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培养首先要树立专业理想,这是内驱力的基础。首先,“双高计划”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年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在专业发展中寻求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其次,青年教师应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专业发展中,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再次,青年教师应该有终身学習的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青年教师总是身兼数职,在教学与科研之余,还要完成很多事务性工作,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专业发展中不断成长。最后,青年教师应有与专业共同发展的责任心,在学校的正确引领下,努力突破自我,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科研工作,在专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培养专业情感。
(2)提升专业技能
青年教师应从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实践技能、强化科研能力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例如,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在高校做访问学者等方式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还可以通过在企业挂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实践技能。另外,青年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活动,加强与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提升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1.创新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受专业限制,大部分为非师范院校毕业,在学生阶段未接受过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师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都是通过所任职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因此,创新专业发展模式,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可知,一名青年教师从走上讲台到走向卓越,需要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社会与学校为其营造有利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更需要自身不断地积累和创新。基于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高职院校推进“双高计划”的建设过程中,应全方位、多视角、广维度地推动青年教师发展,形成“一有”(有师德)、“二会”(会学习、会沟通)、“三能”(能教学、能实践、能科研)、“四师”(教师、技师、培训师、科研人员)的“1234”专业发展模式。
2.构建发展体系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体系构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由学校牵头,规划青年教师发展方向,制订培养方案,优化考核办法及奖励机制,提升保障措施,以教学名师为目标,让教师首先成为合格教师,然后逐步成为骨干教师,再努力成为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应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品质,培养其职业感情,并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在“双高计划”引领下,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一有”为灵魂,“二会”为基础,不断提高“三能”,最终成为具备“四师”能力的教师。
结 语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骨干力量,本文从专业情怀、个人能力、培养体制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探索出一条适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健全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匡效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4):145-146.
[2]王斌,杨润贤,陶涛.“双高计划”視域下高职教师“333”专业发展创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21):72-75.
[3]刘巧芝,李芳.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J].师资建设,2019(3):124.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