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
摘要:协商式学习是指师生、生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通过民主讨论、商量协作展开学习的学习方式,也是不断调整、持续优化的学习过程。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基于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创建了多样化的协商式学习模式,建构了较为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形成了儿童学习的丰富样态。
关键词:协商式学习;学习样态;儿童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B-0014-04
好学,是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学生的重要特质。原因在于,芳草园小学推行的是协商式学习。孩子们说,这样的学习,我们愿意,我们喜欢,我们享受!这种体验逐步转化为一种态度,一种信念。
一、协商式学习的结构呈现
学习具有时空属性。马赫穆托夫认为:“把课看作是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的一种独立的整体系统,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1]这里的时空关系就构成了课堂的结构。协商式学习具有结构创新的意义。
(一)空间结构的创新
首先是学习者的组织形式的创新。芳草园小学很推崇小组合作学习,他们认为,多名学生成为一个协商式学习小组,课桌椅以方便交流的形式摆放,使学生彼此之间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共同体。他们的班级建制教学,是以U型桌椅排列方式为基础的组织形式。他们又不仅仅止步于此,而是创造了非制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兴趣爱好组建学习小组,对热点问题、专题探究项目随机进行研究;有时甚至跨班级、跨年级组建学习小组,使交流、协商更为广泛和深入。
其次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构成的创新。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构成单一的信息传递关系,先生讲,学生听,教师是焦点所在。“人群、表扬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让群体性的课堂生活带上了某种独特的风味。这构成了一种隐形课程,要想顺利完成学校生活,每位学生和教师都必须掌握它。”[2]芳草园小学的协商式学习就是想努力改变这种权力关系,创造新的“隐形课程”。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推行“让学”,出台了《芳草园小学让学课堂新常规》,以“乐学、自主、互助、多元”为基本元素,“让热爱”,“让实践”,儿童真正站到了课堂中央,“协商”有了真正的可能。
再次是学习者的物理空间的创新。“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号与回报,当这种作用达到极致时,就转化为参与和交流。”[3]杜威在这里所说的环境当然包含了物理空间。芳草园小学留意于此,把物理空间衍化成学习情境的有机构成,使协商式学习容易被激发,也纳入了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对话。以数学学科为例,他们建设专用数学实验室,将其功能不断丰富,实验室活动从实验走向思维升阶的建构活动;又将数学实验室拓展到班级、家庭,将数学实验的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放学后;进而创建全时空的数学实验室,真正实现了“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于是,学习也可以处处生根。
(二)时间结构的创新
因为教学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所以课堂的纵向结构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芳草园小学来说,关键是让协商在流程中有机生成。芳草园小学首先提炼了五个教学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共识性评价,这五个要素的组合构成基本的教学结构。他们的创新主要在于稳定性与丰富性的结合。结构自带稳定性,但教学是生成性的,且课程类型不同,同一课程知识呈现方式不同,教学的具体情境又总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建构、创生具有适切性的纵向结构,让教学要素更活泼地表现,就非常有必要。他们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同一课程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以及不同的学习目标,建构了多样化的学习模型,如基于预学分享的协商式学习、基于问题引领的协商式学习、基于项目驱动的协商式学习、基于主题汇报的协商式学习、基于活动导学的协商式学习、基于场景营造的协商式学习等,每种协商式学习都有其特定的课堂结构。
当然,需要补充的是,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是相对而言的,二者往往是相互融合的。另外,基于具体时空的创造,远比这里归纳和提炼的要精彩,因为许多老师都达到创造性教学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协商式学习的支持系统
育人方式也好,课堂变革也好,我理解都是为什么(理念)—做什么(方式)—怎么保障做得好(支持)这样一个行动系统。芳草园小学的协商式学习,其文化意蕴、观念内涵,我在后文会专门讨论。这里要说的是,协商式学习能够落地,关键在于学校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到位,这也说明,芳草园小学是真抓实干的。
(一)学习工具系统
协商式学习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是议学单,议学单是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载体,在课堂上围绕议学单上的问题或者任务,教师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依据方法步骤展开问题探究并展示议学单学习成果。议学单一般分为核心问题、重难点、议学策略、议学体会等模块。具体学科议学单则又努力体现学科特质,设计符合学科需要的形式。协商式学习的核心特征是主动与合作。“议学”,即在教师指导、支持下,学生发挥自主性,在民主、平等、自由、宽容的氛围中,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多边互动,商议协作,自主规划学习过程,体现了协商式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涵。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的议学单的成功研发,使协商式学习顺利进入操作状态。
(二)网络支持系统
惠特曼有诗云:“时代啊,从深不可测的海洋里升起。”进入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刻。芳草园小学的协商式学习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强大便捷的网络平台系统为支持,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学校建成智慧校园,以互联网为基础,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和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建构“云上学”。构建个性化教学与学习的信息化环境,顺利实现特殊情境云上体验,多种资源云上整合,协商创生云上互动。创建能豆豆线上学习中心,以突破时空的泛在学习,逐步取代传统的固定性学习,充分支持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建设家长空中学校,向家长开放网络资源平台,鼓励家长参与到协商式學习中来,扩大、充实学习共同体。网络时代对于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无限丰富、共融智能生成便捷、个性化学习即时支持等方面,芳草园小学的网络平台建设体现了这些特点,有力地支持了协商式学习的推进和深化。
(三)专业支持系统
教学从“授-受式”到“协商式”,教师的不适应远远大于学生的不适应。因此,提升专业品质,培育专业能力,成为芳草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聚焦点。学校围绕协商式学习,建成“实践—反思—学习—研究”循环往复的进阶系统。实践,就是一节课一节课去磨,在技术上力求一丝不苟,尽可能用教学行为准确表达自己认可的教育观念;反思,就是以自我为对象,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特别是学习基于数据和证据解释教学问题;学习,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阅读,力求在学理上弄明白所以然;研究,就是努力经历一个从经验到科学、从个人体会到公共作品的提升过程,从而推动实践发生实质性改变。唯此,我们才不难理解,芳草园小学推行协商式学习,让教学相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三、协商式学习的文化意蕴
(一)协商式学习是在冶炼主体性精神
协商、对话必然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在这里,手段与目的是高度统一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我以为,立德树人的“德”不仅指政治的、道德的、思想的,也指人格的,指人在精神上能够站起来。教育应该自觉担负培育学生主体人格的任务。协商式学习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中,在主体人格的塑造方面立德树人。
(二)协商式学习是基于群体知识观的知识创造
个体知识观关注个体心灵,忽视知识生产共同体。群体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开放的,是建立在宽容性、多样性基础上,与情境、社群相联结的。儿童的学习不仅是参与,也应当是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再”——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这种“再发现”“再创造”就是基于一个学习社群对知识的生产。协商式学习是在学习社群的语境下讨论问题,是群体当中的各个主体对知识的发现和创造。
(三)协商式学习浸润着对每个个体的关照
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主体,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个体在这种新型学习“体制”中是有地位的。具体地看,选择什么样的议题,采取什么样的问题解决方式,学习社群怎样组织,学习成果怎样呈现,在这些问题上个体的诉求都有表述的机会,个体的差异可以转化为学习资源,面对具体个体的支持能够更加精准。“面向全体”因此真正成为“一个都不能少”。
(四)协商式学习体现了学习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
杜威认为,经验即学习。经验从哪里来?经验是学习主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学习环境是学校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主要指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家校关系,等等。芳草园小学早就推行“让学”,其中包含着对学校社会环境的重构。通过“让”,把本应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然后协商。于是,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等等,都可以从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
(五)协商式学习包含着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匹配性的探尋
芳草园小学创造了协商式学习的模型、样态,但他们不是用一个模式包打天下,而是在“大体则可”的原则下提炼出若干要素,鼓励师生们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创造匹配的协商方式,比如他们有基于预学分享的、问题引领的、项目驱动的、主题汇报的、活动导学的、场景营造的等不同的协商式学习。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些不同样态的协商式学习的目标内容的指向是各美其美的。在和芳草园小学的老师讨论时,他们明确地告诉我,协商式学习着眼于不同类别的课程、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的知识呈现,以及不同的学习社群,在匹配性上,他们已经有意而为,正在持续探究。
协商式学习已经是成就卓然的学习方式。协商式学习知情统一,好学、乐学的情感灌注其间;学习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砥砺自始至终;知识的教授、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内化相伴而行。在协商式学习中,学习的收获是完整的,学习的体验是幸福的。有研究者关注到,孔子在《论语》中一次也没有提到“幸福”,但许多次提到“乐”。在孔子那里,“乐学”就是学习的幸福境界。我曾经借“让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谈我的幸福校园愿景,并且阐释“奶”是知识,“蜜”则是幸福的感受。如是看来,芳草园小学的学生生活就是“到处流淌着奶和蜜”的。好学,成为其学生特质,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M..马赫穆托夫.现代的课[J].杜殿坤,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3):3.
[2]菲利普·W.杰克逊.课堂生活[M].丁道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41.
[3]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5-2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00.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