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专业诊改的内涵,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诊改体系的构建:建立诊改组织保障,打造目标标准两链,建立诊改运行机制,建设诊改运行平台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诊改 诊改平台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106-03
高质量发展已然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要求。建立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进专业诊改是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所在,对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诊改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一、高职院校专业诊改的内涵
做好专业诊改,需要准确把握好其内涵。只有准确把握专业诊改内涵,才能纠正专业诊改实施过程中的偏差,特别是避免把“专业诊改”做成“专业评估”。关于专业诊改的内涵,《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都有提及,但都不是严谨的“界定”。结合杨应崧等专家学者对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政策解读,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专业诊改的内涵,需要站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需要理解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对高职院校建立教学诊改工作制度的现实需求,还要特别注意与“专业评估”区别开来。具体而言,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握好专业诊改的责任主体。“诊改有一条核心理念,质量归根到底要靠自身保证。”质量的直接生产者就是诊改工作的责任主体。毫无疑问,专业团队是专业诊改的当然责任主体。但需要注意的是,专业诊改既有点的问题,也有面的问题。而且,面上的诊改,决定影响着点的诊改。因此,基于院校自身的组织架构,根据各主体在专业建设中承担的不同职责,落实专业诊改责任,会更有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要把握好专业诊改的目标与标准。诊改从“我”做起,就是“要从自主设定目标和标准起步”。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是诊改工作的发动机。标准是目标的具象体现,是衡量目标的标尺。没有标准支撑的目标是无效的目标,难以实现。目标和标准的设置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切合实际,能“跳起来,摘桃子”;第二,要形成相互依存的目标链(体系)和标准链(体系)。
三是要把握好专业诊改的运行机制。“‘诊改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社会需求,来自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来自学校内部大大小小‘质量改进螺旋相互激励、牵制的潜在机制”。建立专业诊改运行机制才能解决传统专业评估存在的持续改进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做到依据工作流程建立完整的管理闭环,能做到事中实时监控,要根据事后诊断结果进行激励。这样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质量螺旋上升,不断提高。
四是要把握好专业诊改的数据支撑。无论是诊断还是改进,都必须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诊改难以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也不可能做到“常态化”。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是建设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求。要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搭建校本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采集要涵盖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指标,建立多终端、多渠道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源头采集、即时采集,建立数据中心。
二、高职院校专业诊改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诊改组织保障
“五纵五横一平台”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架构。作为横向五层面之一的专业,要基于这个基本架构,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并且要与学校、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相互支撑,形成质量依存关系,共同构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北海职业学院根据自身的行政管理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各主体在专业诊改中的职责:学校(教学科研处作为职能部门具体落实)负责宏观指导和组织,牵头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教学各类标准,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并细化分解、落实责任。系/部负责各系部的专业质量保证工作,统筹编制专业建设方案,组织制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承接学校层面的专业建设任务,保证专业建设和教学运行的质量。专业教学团队负责具体专业的自我诊改工作,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制定出相应的建设措施,形成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承接系/部层面的专业建设任务,落实责任、具体到人。通过上下衔接、层层递进,确保建设目标和标准落地。
(二)打造目标标准两链
从学校发展战略出发,以学校专业发展目标为统领,梳理各系/部专业发展目标。各具体专业对上找准本专业在学校、在系/部目标体系的位置,对下梳理为达成本专业建设目标及分项目标。分项目标聚焦專业建设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条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核心要素,从而形成上下衔接、互为支撑、层层递进的目标链,其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共性特征的标准由学校统一制订,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资源配置、专业建设方案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课程标准编制、专业建设、专业质量诊断等方面的标准。各系/部组织专业教学团队依据学校标准要求,基于专业的个性特征,进行专业操作层面的标准制订,形成具体的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执行文本。
专业质量诊断标准是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标准,关系到如何有效地诊断专业现状和水平,其核心是专业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借鉴CIPP评价模式,聚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核心要素,构建专业诊断指标体系(见表1)。
(三)建立诊改运行机制
建立诊改运行机制的目的是解决质量改进螺旋的问题,这是诊改工作的难点之一。按“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基本原理建立专业诊改运行机制(见图2)。
专业诊改运行机制在设计上是一个循环封闭、持续运行、具有自我改进提升动力的工作机制,但要让它真正起作用,必须创建良好的运行基础。除了前面所述的落实责任主体和找准诊改起点,还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完善专业建设制度,规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调研、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材管理、技能竞赛、校外实习等。二是建设智慧校园,为过程性诊改提供技术支撑。过程性诊改旨在实现实时调控,纠正运行偏差,甚至调整目标和标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依托智慧校园建立的数据中心,能实时采集到专业建设的过程性数据。三是建立基于诊断结果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专业诊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校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专业建设的过程与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主体学习提升能力、创新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四)建设诊改运行平台
要有效开展诊改工作,必须要有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毫不夸张地说,信息化平台是影响诊改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平台建设与应用情况”成为诊改复核的关键内容之一。平台是否能够支撑学校诊改工作,主要看平台是否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采集和即时采集;是否能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是否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北海职业学院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基本实现了校园管理的智能化。在此基础上,北海职业学院建立诊改平台。诊改平台是一个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建设方法论,以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诊改内容的系统平台。整体业务主要以建立指标体系、发布诊改任务、审核诊改任务、执行诊改任务、诊断改进等过程组成。诊改平台数据来源于学校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一键自动导入诊改系统,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画像,并自动根据更新的数据计算诊断指标,实现动态预警。诊改平台面向教师、学生以及各类管理人员等角色,可以实现常态化、阶段性自诊与改进。
三、依托诊改平台开展专业诊改
(一)创建指标
依托诊改平台实施专业诊改首先要创建专业诊改指标库,由专业建设管理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处)完成。指标库建立的依据是专业建设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维度、指标、质控点、诊断标准、预期值、数据类型、标准值、目标值、数据来源等信息段。其中质控点的设计是关键。质控点是质量控制点的简称,专业质量控制点是指为保证专业建设质量而确定的重点控制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专业质量控制点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关键原则,必须聚焦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要素;二是特色原则,必须基于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三是适度原则,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都纳入监控,都做统计分析。在2019年这一轮的诊改中,北海职业学院的专业诊改设计了9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共30个质控点。
(二)确定任务
指标库建成之后,教学科研处管理人员以任务的形式将指标下达给对应的诊改对象(专业负责人),并指定任务的审核人(系部主任)。在这一环节,诊改对象可以结合专业实际,基于专业个性化的发展,对目标值进行修改,经任务审核人审核后,确定本轮专业诊改的任务。专业负责人可对下达的任务目标值进行修改,充分体现了“质量归根到底要靠自身保障”这一核心诊改理念。北海职业学院有将近50个专业,每个专业的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发展条件千差万别,诊改的内在需求、工作重点各具个性,不存在适合所有专业的统一目标。专业大体有三类:达标专业、院级高水平专业、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各专业团队在专业负责人的带领下,要按“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设置任务目标值,从专业的实际出发,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任务。
(三)组织实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分解到专业各核心要素的具体目标,进一步明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任务,按计划推进专业建设。过程性诊改是这一环节的显著特点,依托数据平台,实时采集专业建设数据,对不满足预设条件的监测结果实时反馈。针对预警机制中反馈的预警问题,责任人要及时进行预警处理,分析问题原因,采取调控、改进措施,构成“实施—质控点监测—动态预警—纠正偏差—计划—组织”的动态循环,确保专业建设朝着预设目标不断接近。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主要依托云课堂进行过程性诊断与改进。教师每上完一堂课,云课堂都会自动生成一份课堂报告,从到课率、参与度、课堂教学满意度、教学目标达成等方面对课堂进行分析,任课教师可以据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四)诊断改进
运行一个周期(一年)之后,进入终结性诊断。通过对比质量监控点,分析得出专业建设年度目标任务达成度;对没有完成的目标任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并形成专业自我诊断报告。
诊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创新”的过程,一方面要总结专业建设成效,形成典型经验;另一方面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能力,促使工作常做常新,富有挑战性。学校对专业建设的结果、过程、达标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为专业诊改运行形成动力机制。
北海职业学院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根据自身的实际,构建专业诊改体系,树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和标准,依托诊改平台有效推进专业诊改工作。2019年完成了第一轮专业诊改,并于2020年接受广西壮族自治区诊改委专家组的现场复核,复核结论为有效。专家组充分肯定了专业诊改的成效,认为较好地打造了“两链”,建立了“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诊改稳步推进;平台规划合理,建设推进有力;“双引擎”作用初显,师生获得感满意度提升。北海职业学院专业诊改的经验、做法值得他校学习、借鉴。同时,专家组也指出,評估的痕迹没有完全消除,现代质量文化的树立仍需时日。基于自身的实际,探索有自身特点的专业诊改模式,应该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5-10-29(9).
[2]杨应崧.诊改,不是给学校的“紧箍咒”[N].中国教育报,2016-07-15(5).
[3]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9).
[4]汪建云.培育“8字螺旋”,夯实诊改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7-11-07(11).
[5]陈治坤.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研究:现状与展望[J].高教论坛,2020(6).
注: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教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改革”(GXGZJG2017A026);2019年北海职业学院院级委托课题立项项目“北海职业学院专业诊断与改进研究和实践”(2019YW01)
【作者简介】陈治坤(1977— ),男,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教学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