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构建

2021-12-15 14:21周向军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物科学课程群创新创业

【摘 要】本文以生物科学类专业为例,阐述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建设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坚持跨学科、跨专业和前瞻性,坚持开放性、实践性和动态性;提出从通识课程群、理论课程群、实践课程群三方面构建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课程群 创新创业 生物科学 理论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68-03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不断被强化,但仍存在教育教学理念不先进,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深入,实训实践环节有待加强,课程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跨界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等诸多问题,这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并非每一名学生都一定要通过参与“挑战杯”或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来体现,《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生创业成功率总体不到5%。从本质上讲,上述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均与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过于强调专业界限,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缺失等有关,而基于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理念构建的创新创业课程群,由于具有明显的交叉性、融合性、互补性、共享性等特点,不仅高度契合“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群是根据相近学科专业间课程的逻辑性、相关性和互补性等关系,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加工和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双一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从单一课程建设转向课程群建设。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实训环节等措施,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本文以生物科学类专业为例,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发展趋势、学生认知规律和未来职业发展诉求等,提出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旨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能力拓展提供新视角。

一、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建设原则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在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理论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深度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和职业道德等,特别是应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与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坚持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理论构建过程中,教师不仅应积极借鉴先进的课程群建设理念,而且要准确把握国家有关教育层面的新政策,特别是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以及教育部有关“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等融入创新创业课群的理论构建中;课程群内的课程体系应进行合理定位,不同层级间应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逻辑关系,既能体现递进感,又具有整体性;课程群应科学合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程群内各课程建设应遵循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承认并基于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跨学科、专业能力较为薄弱这一客观事实,而不应脱离客观基础,刻意提高标准或哗众取宠。

(三)坚持跨学科、跨专业和前瞻性

课程群建设应具有跨界性,在遵循专业性的基础上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标准,精准地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纳入课程群建设体系中,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后再分流培养;课程群应具有前瞻性,课程群内各课程应充分反映本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应具有启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底蕴。

(四)坚持开放性、实践性和动态性

在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理论构建过程中,应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和开发新课程,引入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等;课程群建设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充分体现面向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与实践实训平台进行积极对接;课程群应具有动态性,根据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进行动态调整和不断优化,从而确保能及时、精准地将高等教育教学新理念贯穿课程群建设中。

二、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建设内容

(一)通识课程群

通识课程群建设应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生物科学类专业不再进行单独建設,开课比例应不低于1门/100人。通识课程群可进一步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公选课和创新创业通识课三类。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等有关文件规定;通识公选课应对现有全校公选课进行深度革新,重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品质养成、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团队协作、创新方法、科学精神、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融资管理、法律法规和风险投资等培养。通识公选课可设置创业指导、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案例和职业规划等课程。其中,创业指导主要解决学生创业环节可能面临的程序、风险、管理和法律等问题,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实践探索的能力,创业案例应邀请知名教授、企业家进课堂进行讲授,职业规划应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主要切入点和落脚点;创新创业通识课应以素质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科前沿、项目申报、报告撰写、论文写作、专利申报、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等能力。此外,对将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还可设置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有关课程。

(二)理论课程群

针对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数理化基础薄弱且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等现实困境,以及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要求,理论课程群建设应以强化学生数理化基础为核心要素,按照不低于1门/200人的比例设置生物科学类专业“金课”,1门/150人的比例设置能够体现生物科学类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课程群可分为数理类课程、化生类课程两大类别,两大类别均应涵盖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性课程。

1.数理类课程

一类指向生物信息学类。该类课程群应由数学、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师共同主导,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从事大数据分析、精准医疗、传染病监测等领域研究。除基础性课程外,还应涵盖程序设计、编程语言、Linux操作系统、结构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但需要强调的是,与计算机类专业不同,生物科学类专业师生在算法和数据库构建等方面均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因此,该类课程在理论构建和教学实施时应注重以生物资源挖掘、软件使用和生物学意义解释等为主。

一类指向生物物理学类。该类课程群应由物理、化学专业教师和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师共同主导,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从事生物大分子模拟、药物设计等领域研究。除基础性课程外,还应涵盖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统计学、结构生物学、纳米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课程。

2.化生类课程

一类指向化学生物学类。该类课程群应由化学和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师共同主导,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方法、手段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研究,如药物研发、靶标筛选等。除基础性课程外,还应增设化学生物学、合成化学、化工原理、药学化学、生物催化、分子进化、分子显微成像、生物物理学和波谱学等课程。

一类指向合成生物学类。该类课程群应由化学和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师共同主导,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利用细胞工厂和底盘细胞生产具有重要功能的生物小分子等领域研究。除上述基础性课程外,还应涵盖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催化、酶工程、代谢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

还有一类指向生物制药类。该类课程群应由化学和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师共同主导,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在生物药物和相关领域从事药物设计和研发、药物申报、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等领域研究。除上述基础性课程外,还应设置疫苗学、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工程、药物分析、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药理学、生物制药研发与创新等课程。

(三)实践课程群

实践课程群应围绕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创业实验进行设置。其中,基础实验可开设生物无机化学实验、生物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分析化学实验、生物仪器分析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等。综合实验可开设生命科学综合实验、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制药综合实验等。创新创业实验可开设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学生申请的创新创业项目等。按1门/100人的比例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园区等,且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相关活动比例应达70%以上。

三、展望

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理论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实施和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策略、课程群建设成效评价等进行重构,更需要以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前置条件。因此,除对创新创业课程群进行理论构建外,未来在课程群实施、运作层面还应关注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学校管理部门应深刻把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实质内涵,尽早形成导向明确、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教育评价标准,力争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同时,学校还应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导师,与行业、企业联合设置课程,精准引入一批相关在线开放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等。第二,教师应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充分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引导式、混合式教学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不断适应未来教育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努力使自身由教师身份向学情分析师、教学设计师和价值塑造师等身份转换。第三,教师应主动变革生物科学类专业课程的考核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纳入学业评价体系中。通过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的构建,不仅可实现学科专业间的思维碰撞,而且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和适应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各项挑战,最终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林成华.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N].光明日报,2019-10-29(14).

[2]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

[3]周世豪,王健,宋希強.课程群体系教学改革与设计在热带林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评《课程群学习的深度聚焦》[J].高教探索,2018(11).

[4]姜兆华,姚忠平,黄玉东.基于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群建设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科界面化学类课程改革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5]梅青刚,赵洪,游章强,等.生物制药专业化学课程群建设研究[J].化学教育,2017(22).

[6]赵宏宇,季祥,蔡禄.生物工程专业发酵课程群建设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6(4).

[7]王惠琴,郑大威,林太凤,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群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9).

注:2020年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理学院建制模式下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理论建构——以生物类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周向军(1980— ),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生物科学课程群创新创业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对生物教材的应用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