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2021-12-15 13:55刘绍卫覃月周美华廖晨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

刘绍卫 覃月 周美华 廖晨

【摘 要】本文阐述湘江战役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湘江战役精神的时代内涵包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提出在新时代要践行湘江战役精神,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提供精神动力,为做到“两个维护”提供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湘江战役精神 时代内涵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40-05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中损失较为惨重的一场军事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用生命和鲜血在湘江边谱写千古绝句:“红军不朽,精神永存”。湘江战役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但湘江战役精神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其所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动力永不枯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依然绽放光芒。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发扬湘江战役精神,深入挖掘它的时代价值,激发其在新时代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难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湘江战役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江战役作为长征途中的一次大的战役,总体而言,湘江战役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表现,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江战役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精神实质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砥砺前行。

(一)湘江战役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

湘江战役精神是长征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彰显了红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理想和信念。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巧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战士在血战湘江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敢闯敢拼的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正是长征精神所内在蕴含的精神品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湘江战役精神蕴藏了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2019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出席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举行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建设落成仪式上强调: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铭记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大力弘扬用坚定信念和烈士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湘江战役精神与长征精神内涵的高度一致

湘江战役精神和长征精神虽然内涵侧重不尽相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革命精神的重要內容。湘江战役表现出来的“三个勇于”(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表现。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他对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的革命先烈始终牵挂,明确要求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充分体现了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坚持坚守,对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伟大事业的高度自觉。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湘江战役精神,但他高度评价湘江战役,体现了他对弘扬湘江战役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初心情怀的重视。

总之,湘江战役精神中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铁一般的组织观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救国救民爱国情怀与长征精神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

二、湘江战役精神的时代内涵

湘江战役精神从艰苦卓绝的湘江战役中孕育而生,是长征精神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湘江战役精神的科学内涵在不断发展,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情怀,是保证中国共产党走好长征路的指明灯。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

一是理想信念蕴含精神的力量。面对数量和装备都占优势的凶恶之敌,湘江战役中的红军将士毫不畏惧,英勇无畏地开展殊死战斗,他们在饥寒交迫、超出自己身体极限的情况下,逐个山头与敌人厮杀,弹药用尽,就拼刺刀,用生命捍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展现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魄力。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主义的精神成为湘江战役红军战士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人生没有理想和抱负无法取得成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须志存高远,才能成大业。理想信念是引领红军将士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二是理想信念蕴含信仰的力量。一旦心中有信仰,那么脚下就会充满力量,信仰在任何时候都能起到关键作用,没有信仰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信仰的国家如同一盘散沙,无法拥有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中央红军血战湘江,承受着巨大牺牲强渡湘江的背后,彰显的是全军将士绝地求生的革命信念,不畏牺牲、顽强拼杀的必胜意志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场战役用血与泪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理想信念支撑下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战斗力是任何反动力量都无法抵挡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独立的伟大奋斗中淬炼,是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理想信念蕴含忠诚的力量。在面对党内分裂斗争和“左”倾思想错误行径干扰、遭受敌人重重“围剿”等考验下,红军之所以能够突破敌人设置的封锁线,顺利过江,靠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靠的是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的坚贞。湘江三大阻击战是红军在长征期间与敌人展开的前所未有的激烈战斗,红军不顾一切冲向敌人的阵地,拼死也要扼住渡口,与敌人开展了生与死的较量,杀出了一条血路,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红军之所以能够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苦难,是因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都不改初心、不移其志。

(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顺利地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这都是在斗争中一步步发展和壮大的。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持自身的优势,如何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面临一系列的重大风险和挑战,必须提高斗争本领,必须坚持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力量。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是红军战士在湘江战役中所展现的独特精神之一,是湘江战役精神的灵魂,是全党全军精神气魄的集中体现。

一是勇于胜利的乐观主义品质。在湘江战役中,即使中央红军处于敌人的三面埋伏之中,即使中央红军一次又一次地被敌人轮番轰炸、封锁,即使面临敌众我寡、武器滞后的情况,红军战士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英勇无畏的红军忍受长途行军的饥寒伤病,展现出誓死保卫党中央的精神,与敌人30万大军开展众寡悬殊的生死搏斗。无数的将士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众志成城的战斗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必胜信心。红军战士在湘江两岸展露出的为革命所生、为革命所死的无畏奉献精神,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情怀,构成湘江战役精神的核心。

二是顽强突破的革命斗争精神。湘江战役是一场因为损失惨烈而唤醒革命将士涅槃重生的关键之战。全体将士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两岸的险恶阴谋。在之前的三道防线当中,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的进攻围堵,展现出勇于突破、善于战斗、敢于开拓的革命斗争精神,是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能够多次冲破敌军封锁线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是铁一般的组织观念。第一,严于律己。湘江战役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次兼具内外因素的双重激烈斗争。之所以说是双重斗争,是因为中央红军一方面要同党内部“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路线作长期的斗争,另一方面要与兵力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生死搏斗,这内外双重斗争对党和中央红军来说都是艰巨无比的。第二,大局观念。红军是一支顾全大局、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军队,也正是因为红军将士顾全大局,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赢得湘江战役的胜利。

(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是不怕艰苦,敢于牺牲。湘江战役中英雄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中央红军的职责与担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中央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行军,突破敌人设置的几道防线之后,大部分士兵的体力出现透支的状况,再加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士兵出现身体不适,队伍实力整体被削弱。红军的五个师团在灌阳新圩附近遭受桂军七个团的猛烈进攻和飞机轰炸,尽管敌众我寡,但他们仍然奋勇拼搏,坚守阵地。广西籍的红五师十四团黄冕昌团长在激战中腿部中弹,但他仍然忍着伤痛继续指挥战斗,激战中他身受数弹,鲜血染红全身,最终壮烈牺牲。在激烈的战斗中,红五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敌人反复交战,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即使孤军奋战也仍然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二是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司徒雷登分析中国革命时曾这样解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夺取革命的伟大胜利,主要原因在于红军将士对革命事业抱有奉献的精神。光华铺的地理位置对红军渡江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了坚守险要战略要地,沈述清团长带领三营将士到光华铺与敌人争夺山头,在与敌人激烈战斗中身受数弹,光荣牺牲,全团伤亡超过1000人,以生命的代价掩护中央红军顺利渡江。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处于湘军、桂军、中央军的包围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发出“誓死击退敌人的进攻,确保红军主力西进”的响亮口号,在龙山直新圩地带与敌人拼搏,因弹粮已尽、寡不敌众,红三十四师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陈树湘昏迷被俘。陈树湘清醒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敌人的手中,乘敌不备,一把撕开受伤的腹部,断肠自尽,他实现了“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三是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湘江战役中,勇猛拼杀的红军将士是敌人攻不破的一道铁墙,是掩护中央红军和中央军委渡江的一座铁桥。“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少共国际师的精神风貌。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少共国际师“娃娃兵”,为了防止桂系军阀从全州南下围堵红军,确保湘江东岸的右翼安全,掩护主力过湘江,与敌人进行五天激烈战斗,一直坚持到中央红军顺利过江。

(四)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一是坚守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想到的都是各族人民的利益。例如,红军从当地人民群众利益出发,针对性颁发长征以来第一部关于少数民族的文件《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提出党内一切工作以人民的要求为目的和作战标准,全军必须把这个问题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在渡江的前一天,危急关头想到的是各族人民的安危,中央政治局颁发《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明文规定反对各种民族压迫,提倡各民族平等,尽可能争取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进入越城岭以后,在发布两个重要指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行军区也有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禁止打土豪,买粮食只能買杂粮,不准买大米,购买东西只能用铜钱或银圆,不得与农民抢水井等。广大指挥员在广泛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严格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主动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联系交流,关心当地人民群众的疾苦,积极帮助老百姓分担农活。中共中央不仅颁发相关政策和法令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人民群众敢于斗争。相关政策落实以及红军的心系群众,当地的劳动人民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红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他们认识到红军是一支革命队伍,是一支为了解决劳动人民疾苦问题而战斗的队伍。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据龙胜牛头村的杨德友老人回忆: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在经过龙胜地区时,实在是饿得不行,才吃了当地农民的红薯,红军还留了几块铜板,无论路过哪里,都会积极帮助当地人民群众干活,无论居住在哪里,临走时还不忘打扫干净。翟顺夫妇因孩子发烧,不顾生命危险下山求医,遇到了红军。红军免费给孩子看病、打针、开药,在军医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转。生活艰苦、时常揭不开锅的翟顺夫妇为了感谢红军的救命之恩,把家中仅藏有的6个土鸡蛋、8个橘子、40枚銅钱送给红军,当作答谢。但红军说什么都不愿意收下,说“我们愿意服务人民”,反倒还送了翟顺夫妇一床被子。桂北群众给予红军高度称赞:“这么好的队伍,是打灯笼和火把都找不到的队伍。”

三是军民鱼水情。长征期间,红军之所以能够击败敌人的追堵拦截,突破敌人严密的第四道防线,最后顺利渡过湘江,除了红军战士敢拼敢闯、顽强斗争、视死如归、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红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得知红军途经广西境内,广大农民自觉地组织起来,纷纷参与到革命事业当中,援助红军、跟随队伍,从此踏上革命的道路,有的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情报;有的充当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有的为红军烧菜做饭、端茶送水到战场;有的抬担架、找草药、扛木头、架桥修桥;有的自愿把受伤的战士抬入家中,悉心照料;有的四处筹集物质,安葬英雄烈士,祭奠忠魂。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沿途所经之地,驻扎时间虽短,但已经与当地的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谊,形成血肉相连的军民之情。

三、湘江战役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湘江战役精神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发展而被历史所掩没。在新时代,湘江战役精神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为时代新人铸魂育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做到“两个维护”提供宝贵精神财富,为新时代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

(一)践行湘江战役精神,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提供精神动力

一是规范导向价值。新时代,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激励和教育广大青少年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青少年应弘扬湘江战役红军将士的革命精神,将湘江战役红军将士崇高的革命精神世代相传。青春时期是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刻,是培养广大青少年成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前途,更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理想信念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气神,是当代青少年不可缺失的精神品质。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使广大青少年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

二是感召激励价值。第一,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战士在危难之际始终一身正气、无所畏惧,表现出极高的奉献精神。今天,奉献的内涵没有发生改变,奉献的价值日益凸显,应发扬奉献精神,把奉献作为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标识,引领青少年以奉献为美,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之中,为建功新时代贡献智慧和力量,用“奉献”凸显出当代青少年的本色,谱写新时代青春华章。第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湘江战役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斗争意志,不屈不挠,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被一切困难所击倒,敢于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敢于与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作斗争,肩负起历史使命,经受得起时间的磨炼、实践的淬炼,练就过硬的本领。

三是教育塑造价值。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考察广西第一站就来到了湘江战役纪念园,目的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之际,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党中央历来重视广大领导干部的党史学习教育,运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历史成就鼓励广大青少年明确前进的方向、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练就过硬的本领。学习湘江战役的精神,可以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继承与发扬革命精神,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换为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践行湘江战役精神,为做到“两个维护”提供宝贵精神财富

一是做到“两个维护”重在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都注重党的政治建设。张闻天回忆:“长征出发以后我和毛泽东、王稼祥住在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解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军事指挥错误,我和王稼祥开始接受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上开始反对李德和博古的斗争,直到遵义会议。”张闻天、王稼祥以及其他领导人思想开始出现转变,认识到了“左”倾给党内带来严重的危害。事实证明,教条主义和“左”倾思想不仅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反而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建设,提出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先在政治上做到“两个维护”,做好“两个维护”。其次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统一,不断强化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坚决与一切偏离党组织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破除一切不正之风。最后在行动上决不允许对党做出阳奉阴违的事,杜绝各种“走马观花”的工作方式。

二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关于博古、李德在战略转移上的错误决策,当时有些领导干部持有不同意见,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与前几次的反“围剿”相比,“他们开始意识毛泽东正确思想路线”。一些领导干部虽然指出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思想路线,但是意见归意见,他们绝对听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掩护中央红军西进,全体红军将士表现出高度一致,毫无保留地执行党中央下达的命令,从而保证大部分的红军战士顺利地渡过湘江。服从命令、听党指挥是红军的天职,也是取得湘江战役胜利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争年代,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有效解决党内一切问题和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增强党内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三)践行湘江战役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

一是保持政治定力。政治定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执行各项事业过程中,在政治层面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政治品德、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政治定力根本所在,保持政治定力是理想信念的“定心丸”,只有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才能坚定不移地守护理想信念。湘江战役红军将士表现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中国共产党政治定力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不断增强政治思想理念,做到真信真学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保持政治定力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品质、个人修养和意志能力,才能为保持政治定力提供基本素质基础和心理能量。

二是强化政治担当。湘江战役红军将士在大敌面前敢于亮剑,在危难之际敢于挺身,在困难中敢于逆流而上。政治担当对共产党来说是一种责任担当。进入新时代,应发扬革命先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信仰、忠于事业的优秀精神品质。坚定的政治担当可以增强中国共产党敢于直视一切问题的决心,激励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赓续党的优良传统,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力前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三是提高政治能力。历史和实践证明,提高政治能力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经验。把握政治方向、把稳政治局面、站稳政治地位、抵制政治风险、保证政治忠诚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作风不纯、学习态度不端等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政治魄力、政治敏锐和政治素质,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党员干部要敢于与一切阻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做理论的清醒者和带头人,洞察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政治风险,切不可以让错误思想荼毒人民群众。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是一句口号,要不断地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引领能力,更好地提高党的斗争能力。

革命精神是百年党史的精神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精神品质的集中展现,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走向成功的基因密码,更是不断激励和鼓舞中华儿女砥砺前行、风雨无阻的精神动力。湘江战役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血肉和灵魂中,引导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伟业,不断奪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6-10-22)[2021-05-11].https://www.chinanews.com/other/news/2006/10-22/807969.shtml.

[3]马进甫,宋振美.简析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4]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落成仪式举行[N].光明日报,2019-09-13(3).

[5]习近平.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EB/OL].(2006-07-23)[2021-05-11].http://news.cctv.com/2016/07/23/ARTIEO5lVEhgXqA3cdoLefMt160723.shtml.

[6]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在桂林全州落成[N].广西日报,2019-09-13(4).

[7]传承湘江战役精神 开拓乡村振兴新局[EB/OL].(2021-05-20)[2021-05-3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772283.

[8]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回忆史料:第一册[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9]红军长征突破湘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10]唐玉甫老人的谈记录[G]//中共桂林地委《红军长征过广西》编写组.红军长征过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11]辛士红.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能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7-15(1).

注: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重大课题“红色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0GXMGY0104);广西社科规划课题“广西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研究”(20FDJ009)

【作者简介】刘绍卫(1972— ),男,广西兴安人,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三处处长,研究员;覃 月(1997— ),女,贵州荔波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周美华(1977— ),女,江西莲花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廖 晨(1987— ),男,广西田东人,现就职于广西革命纪念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