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如贞
摘要:目的:探究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肝移植术后1个月无并发症患者为实验组,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治时间和体检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1月,均接受Force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比较两组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结果:两组PV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ALP、HPI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应用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能有效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关键词:肝移植术;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肝移植已经成为临床各种急性或慢性肝病终末期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肝血管并发症是肝移植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直接影响肝移植成功率,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对肝移植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正常及病理组织功能[1]。基于此,本研究意在探索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移植术后1个月无并发症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实验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2歲,平均(44.50±2.50)岁。对照组男7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3岁,平均(44.30±2.60)岁。两组一般资料呈均衡分布,存有可比性(P>0.05)。
1.2 检查方法
仪器选择Force双源CT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行全肝灌注扫描,扫描前30 min受检者口服清水500 ml,充分充盈胃肠道,指导扫描过程中保持平静呼吸。以高压注射器以5 ml/s速率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碘帕醇,370 mgI/ml)70 ml、生理盐水40 ml,以4D螺旋技术行连续动态扫描,扫描范围224 mm,扫描条件:管电压调整为70 kV,管电流150 mAs,采集192 mm×0.6,重建层厚3 mm。注射造影剂后延迟6 s开始扫描,每1.5 s扫描1次,45 s内共采集30次。感兴趣区需尽量大并避开大血管,不同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PV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ALP、HPI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肝脏为肝动脉与门静脉双重供血,在各种病理情况下肝脏血流动力学会发生变化,当移植肝血流量受到影响时,容易缺血、梗塞,甚至坏死,导致肝移植失败。因此,临床需加强对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的监测,以提高整体治疗干预效果。
超声操作方便简单、无侵袭性,是临床评价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常用方法,但是不能直接测量肝实质本身的血流量,仅能测量较大血管内血流流速,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其综合评估肝实质的灌注情况并不可靠。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技术能够评估正常及病理组织功能,在常规影像学改变前早期发现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有助于确定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损伤区域。通过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监测,并和正常人群比较,肝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肝动脉血流明显提高,但是门静脉血流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ALP、HPI升高明显,而PVP则变化不明显。分析原因考虑可能是缺血缺氧导致腺苷增多,腺苷可造成肝动脉血管扩张、灌注量增加等,但因为门静脉的腺苷敏感度不高,因而灌注量变化不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PV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ALP、HPI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临床应用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技术对肝移植病人术后1个月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评估,其所得结果能够起到较好的早期肝脏病理生理改变监测价值。但此次研究的样本量太小,未能反映在发生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需进一步加大临床样本量、研究随访时间等,以取得更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王川红,魏江平,李滋聪.肝移植术后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8,53(10):1161-116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