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洁,王瑞姿,邵文妮,周泽炯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30)
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条件,是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例如发展模式单一、收入持续性缺乏保障等,阻碍了农业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少学者探究过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
王炜(2020)[1]认为,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是体制基础和重要支撑。
王文刚(2010)[2]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绥化市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运营程序的确定提供了导航标。
陈丹(2019)[3]认为,应采取探索符合实际发展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健全的集体经济管理体系、增强基层党的凝聚力等措施,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振兴。
王士超和刘潇(2020)[4]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当拓宽收入渠道,解放干部思想,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专业人才。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六安市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策略,对于六安市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为其他省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与依据。
经调查,六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升高,部分乡村被列入集体经济发展较成功的典型乡村行列。
2014 年,六安市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五年提升工程”。之后,在此基础上谋划了新一轮“提档升级”,全面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运作,以集体经济项目承接公共事业项目、支农惠农政策、专项扶持项目,壮大集体资产,实现了对群众的福利分红。2019 年,六安市1 813 个村的村集体资产平均达14.44 万元。
六安市黄墩村开展的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模式非常新颖且贴合实际,以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形式入股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和优势,盘活集体可支配资产,建立科学、快速、有效的沟通方案,实施“四个现代化”经营管理,推动服务机构为农业基层人民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全行业、新型经营实体连锁托管服务,解决了基层群众长期面临的“小生产”管理难题,实现了“服务主体+村集体+服务对象”合作共赢。
六安市独山镇游芳冲村党支部抢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政策机遇,利用自有资源和较强的农业基础,发展茶叶特色产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建设茶叶生产车间,吸纳村股民参与茶叶收购、加工、销售,并采取带资、带茶、带薪等方式入股参与分红。积极推行“一社三会+N 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成立贸易有限公司,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劳务等经营活动。
SWOT 分析即态势分析。其中,S 和W 是内部条件,指组织自身具备的优势与劣势;O 和T 是外部环境,指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对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态势分析,得出其在大环境中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建议,促进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1.1 土地占比
六安市土地面积共1 840 117 hm2。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6.64%,共674 246 hm2;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32.02%,共589 188 hm2。广阔的耕地面积保证了农业发展需求,是农业经济的天然资本。
2.1.2 农业基础较好
六安市是一个有591.1 万人口的农业大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高标准农田24.03 万hm2,农作物生长环境优越,农产品供给质量高。
2.1.3 人力资源充足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促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农业发展用工需要。另外,六安市劳动力工资水平不高,这也有助于扩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和第三产业。
2.1.4 特色产业丰富
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小兰花、华山银毫并称“五朵金花”,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皖西白鹅等也是六安市赫赫有名的特产。这些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凭仗,有助于六安市集体经济发展,可以有效稳固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2.2.1 经济基础薄弱
受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因素限制,六安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旧,基础服务不到位。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较为狭窄,通常采取财政支付方式获取资金。农民创新意识薄弱,技术较为落后,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5]。
2.2.2 人才匮乏
六安市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劳动力资源外流。同时,六安市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水平不高。值得一提的是,村干部学历普遍不高,思想不够开放,不善经营管理。基层组织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不够重视,人才激励机制不足,难以留住高科技专业人才[6]。
2.2.3 监督体系不健全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村级内部结构不健全,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管理和监督难以实现,无法保证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2.2.4 水旱灾害频繁
六安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属于水旱灾害易发地区。水旱灾害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质量和农民人均收入。
2.3.1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给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与目标,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指路明灯。
2.3.2 开放的市场经济促进了人才和技术的灵活流动
当前,我国专利转让、聘请专业人才较为便利。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日渐凸显。可以利用农村现有优势,吸引先进人才、先进技术,进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2.3.3 需求多样性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机会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的各项需求逐渐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农村集体经济可以从农、林、牧、文化、娱乐等方面,寻找新的立足点,从而拓宽收入渠道。
2.4.1 缩小城乡差距
在现代城市建设背景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不到足够且优质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7]。
2.4.2 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
依靠六安市自有资源,延伸多种方向,助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推进农业项目,培养农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其关键在于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例如电商、旅游等产业与集体经济结合发展。
2.4.3 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资产权能,将集体资产权落实到户,争取让每家每户都享受到集体资产权利,让农民真切感受并获取集体经济收益。
结合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SWOT 分析结果可知,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发展质量一般。应当巩固自身基础,打牢农业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优化基层组织,注重农村教育。基层组织是乡村致富的“领头雁”,但六安市部分村干部存在畏难思想,不敢突破创新。应加大对年轻工作人员综合实力、思想方法、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适当选配一些懂科技、善管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担任村干部。可以安排村干部去集体经济发展较成功的乡村考察学习,汲取成功经验。同时,应重视农村教育。六安市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高素质人才储备稀少。应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行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偏远贫困区设立智慧教育试点,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师资一体化发展[8]。
二是丰富产业结构,扩大增收渠道。六安市产业结构较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应加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融合电商销售、乡村旅游、物流运输等产业,建立新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模式,逐步完善运营体系,实现产业兴旺。积极探索六安市地方旅游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电商平台和物流运输业实现地方特产的网络化销售,拓宽增收渠道[9]。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强化民主监督。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坚持集体经济事务公开。实行集中记账,统一管理集体资产,落实账务核查工作,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集体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科技人才。将能否带头发展好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考核村干部绩效的主要标准。坚持实行民主监督,把村民利益放在首位。
四是综合治理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农膜使用不可避免,应宣传农膜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坚持回收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水源质量,确保被污染的重要水源地和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五是注重农业文化传承。在六安市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优秀农耕文化、皖西红色文化、皋陶文化、楚汉文化和淮河文化,还有皖西庐剧、黄梅戏等优秀戏曲文化都应得以良好传承。只有做到代代相传,当地农业文化才能延续发展下去,这也符合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