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青 周为友 田 婷 宋 浩/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坚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扎实推进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做精做强主导产业。2020年,苏州市水稻播种面积106.8万亩,增3.2%,粮食总产8.88亿公斤,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南粳、苏香粳系列特优食味稻占比74.15%;蔬菜播种面积100.53万亩,总产量203万吨,分别增0.9万亩、2万吨;水产养殖面积46.25万亩,水产品总量13.71万吨;果茶花桑面积38.77万亩,总产值30.73亿元,增15.4%;生猪存栏61.57万头、出栏97.7万头,猪肉保供能力大幅提升。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建设,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25个。新增“阳澄湖大闸蟹”等1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完成1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标准的制定,全市18个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农民直接增收达21.55亿元。
绿色生产持续推进。整体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和治理率均达100%。深入推进水产品养殖整治,全面推广阳澄湖大闸蟹池塘“863”养殖模式。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95%以上,开展“科学用药进万家”行动指导培训。深入化肥减量增效,2020年化肥使用量6.04万吨,较2015年削减22%。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等多种利用形式,全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9.9%。
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提升。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千家,主营收入超过85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主食加工发展迅速,规上主食加工企业达20家,培育主食加工业全国试点县1个、省级试点企业16个,1个主食加工企业入选全国中央厨房模式案例、1个企业入选全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常熟支塘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21家,加工销售收入60.6亿元,利润1.02亿元,带动种植基地20多万亩、畜禽饲养1000多万羽、农户近12万户,拥有20多个品牌农副产品。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8.65∶1。
休闲旅游农业蓬勃发展。全市共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29家,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24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18个、省主题创意农园31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星级企业(园区)5家、市级休闲农业精品村28个,8个乡土地标美食入选全省百道乡土地标菜名单,成功创设“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游App“美丽幸福新天堂”苏州特色馆,每年向社会推荐10多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串点成线、连线扩面、点线面结合集聚发展。2020年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177家,接待游客4300.2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6%和39.1%,从业人员达4.07万人,带动农户9.1万户,全市休闲农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依然发展势头强劲。
经营主体规模日趋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14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513亿元、带动农户270余万户,其中销售额超5亿元企业37家、超2000万元企业110家。累计挂牌上市“新三板”企业7家、“农业板”企业50家,2家企业于2021年实现主板上市,3家企业先后入选全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覆盖生产经营、加工流通、保鲜冷藏、物流配送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各个领域。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累计达88个。
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依托全市资源禀赋,不断加快“农业+”融合发展,创新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成功培育了“三高一美”示范基地136个、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57个,其中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规模3.43万亩,带动各类经营主体1084个,吸收原住居民就业1.7万人,年营收近9.6亿元。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形成了产业链延伸型、社会化服务型、产业集聚型、功能拓展型等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建成高标准农田134.67万亩,建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62家,总规模达140万亩。成功创建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3个、全国农村“双创”园区5个、全国农村“双创”孵化实训基地3个,5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超1000名。
外部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大。苏州后工业化时代经强农弱特征明显,土地开发强度较大,农业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4亩,不足全国人均的30%。市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对外依存度较大,粮食、蔬菜、生猪自给率分别为25%、40%、24%,与保障城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的客观需要有一定差距。
发展质效有待提升。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专精特新”“独角兽”“小巨人”“隐形单打冠军”等农业企业数量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还不够长、附加值还不够高,特别是近年来农资价格、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总体效益偏低。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种业发展动能不足,关键装备存在“卡脖子”问题,经营主体围绕“品种创新、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开展自主研发的内生动力不强。“老农民多,新农人少”的困局仍未有效破解,从业者年龄偏大,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趋势明显,“两懂一爱”高素质农民队伍需要进一步培养。
苏州乡村产业要瞄准乡村振兴总目标,坚持走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加强规划引导。一要坚持特色化发展。立足苏州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稻米、阳澄湖大闸蟹、水八仙、碧螺春茶等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苏”字号精品特色农业。二要坚持融合化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大力促进产业渗透、重组、联动、跨界融合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形式、全方位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持续加大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三高一美”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三要坚持绿色化发展。完善生态循环、环境友好、节本增效生产方式,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统筹“山田林水湖草”资源,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四要坚持品牌化发展。挖掘、扩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规模,与苏州乡村文化传承有机衔接,形成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五要坚持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农业产业化,全方位推进乡村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改造。
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强做精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等主导产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建设,提升粮食、蔬菜、猪肉、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发展现代种业、林木种苗和立体种养、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二是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各市(区)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主攻重点,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三是推动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办法,推进现代农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新增农业园区面积10万亩以上,入园企业900家以上。
创新发展路径。一是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三高一美”示范基地、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产业,引领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新业态。二是不断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新机制。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工商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建立利益联结,以资金、人才、资产等方式参与联营共建,放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发展机制,带动周边农民发展餐饮、民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三是不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鼓励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吸纳农民就业,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利润分成、劳动聘用等模式,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积极推动6个省级以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工作。
注重农业科技引领。一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引导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落地见效,到2022年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73%。二是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数字经济与农业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智慧农业国家级改革试点,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应用场景和产业体系。协调推动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建设,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开展数字乡村试点,2021年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超52亿元,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1%,到“十四五”末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和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要有显著增长。三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利用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建设一批无人农(渔)场。力争到2021年底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6%。
完善支农惠农措施。一是积极落实各项涉农补贴。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等中央惠农政策以及良种购种补贴、耕地轮作休耕补贴、水稻生态补偿、生猪产能恢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二是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建设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发展共享农庄、现代农业园区、“三高一美”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等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一系列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抓紧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进一步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用地指标等,落实农业生产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和有关税费减免政策,不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加大农业投入。三是制定应急保障机制。协同运用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