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吴小管/泰州市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泰州市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发展环境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强化镇村规划布局。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规划确定集聚提升类村庄1141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42个、城郊融合类村庄68个、搬迁撤并类村庄2436个、其他一般村庄3883个。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启动70个行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其中先期试点的1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已经形成。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任务目标基本完成。在31个乡镇700个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均为100%,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67.4%,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以上,实现“整洁村”全覆盖。姜堰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高港区获批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以来,泰州市统筹美丽乡村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大传统村落、泰式民居、生态环境的保护,建成美丽村庄1174个,其中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1个,被省政府表彰为“2019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综合开发、“债、贷、投”结合等项目为抓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底全市累计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293.5万亩。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0.9万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通达率100%,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实施“光网泰州、宽带泰州”行动,提速扩容乡村光网,农村固定宽带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建成省级健康镇7个、省级健康村98个,省级以上卫生镇建成率60.3%。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覆盖率100%。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65%。统筹城乡低保标准,率先在苏中苏北设区市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建成农村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68个。建成镇街文化站90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33个。
科学规划引领有待推进。少数地区注重县域城镇规划,乡村规划不够深入,规划、计划、策划不能并举。部分村庄规划可操作性欠缺,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少数村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文化元素挖掘不够,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不能充分展示。
人居环境整治有待深化。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率不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偏低,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费用缺口较大。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强,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能力不足,农民健康生活习惯养成需要引导。
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资源向城市转移明显,农村服务质量和水平与城市差距拉大。村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运营不正常。部分村庄农家书屋、百姓大舞台等使用率不高。
统筹专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高点站位,以“十四五”等规划为依据,统筹专项规划,建立多规合一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是统筹乡村产业规划。根据自然禀赋、产业特点、趋势导向,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形成靖江休闲食品、泰兴全产业加工农产品、兴化粮食加工和调味品、高港外向型农产品、姜堰农旅融合产业和海陵都市型农业产业集群,建立符合乡村实际和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县域城乡布局。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强化实用型村庄规划,合理布局戴南镇、黄桥镇等9个县域副中心建设,规划形成一批聚集提升村,有序推进空心村撤并。三是统筹基础设施规划。根据空间规划和功能区划分,合理规划农村交通运输、通讯网络、农田基础设施等,超前谋划、合理利用资金、资源。
注重城乡融合,增强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补齐发展短板。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采用PPP、BOT的方式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建设运营污水处理厂。高标准农田在坚持规模开发、推动扩面的同时,加强2018年以前低标准建设的老项目区提质改造。提升农村交通、农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货畅其流。二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公共服务由行政等级配置转变为按常住人口数量配置。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重视农村教育,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任教,优先考虑农村教师职称晋升。解决好现有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中资金、管理等方面问题,合理布局体育健身设施,维护保养健身器材,认真解决农民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动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实质性公平普惠。三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要素交换、流动的政策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探索“空心化房屋”与旅居养老、候鸟养老结合,将农村资源转换为发展资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家园。一是提升人居条件。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巩固提升农村改厕、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推动各级河长实质化履职,加大农村村庄河道整治力度。采取城乡统筹、就近接管、临近联建、分散独建等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借鉴铁塔公司的经验,成立共建共享的弱电杆线运营机制,解决运营商农村杆线乱拉等问题。二是保护乡村风貌。充分彰显本地特色,保持乡村风貌。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有序推动村庄改造。科学谋划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布局,注重产业培育和集体增收。三是筑牢生态屏障。构建农村生产生活绿色体系,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行节水、节肥、节药绿色技术;注重改土活水、绿化美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构建长效机制,保障要素供给。一是加强农村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带头人,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紧扣农村发展需要,定向带编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乡村产业用地供给。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总结提炼泰兴市和兴化市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兴化市东罗村宅基地管理做法,探索零散经营性用地整合模式;出台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实施办法,千方百计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强化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加强督查,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扣。三是加强农村发展资金投入。在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同时,原三农财政投入不减少。加快乡村振兴基金推进落实进度,优化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发挥扶持引导综合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拓宽抵押物范围,降低贷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