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莹
(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43)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三农”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
内蒙古位于我国边疆地区,素有“粮仓”和“牛羊肉产地”的美称,农牧业在内蒙古产业发展中居重要地位。促进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秉承“两山论”和“两化论”的发展理念,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进行通盘规划,形成对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发展的精准定位,即“一地三区两中心”。“一地”指力争将农牧业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三区”是发展成为国家级三产融合先行区、国家级生态草牧业示范区、国家级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两中心”是以草原特色为基础,构建国际交流中心和农畜产品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一地三区两中心”有各自的侧重点、各有内涵,具体如下。
依托良好的自然和生态资源禀赋、天然生态的产地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内蒙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绿色、有机、健康为目标,改进农畜品种结构,提升农牧业层次,优化农牧产业布局,加快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新型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畜产品绿色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进高标准的“三品一标”认证,强化重点和优势品牌的培育与市场推广,将内蒙古地区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1]。
现代新型的农牧业特色化发展需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起来,升级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深化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开发农牧业价值多元化,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区振兴。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推进农牧区三产融合的文件精神,从民族特色、草原文化、生态优美等角度充分挖掘绿色农牧业资源,大力延伸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和完善新型农产品加工物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牧业、会展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农牧业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同步耦合、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努力成为国家级三产融合的先行区[2]。
内蒙古地区因其广阔的天然草原,具有发展生态草牧业的优势与物质基础。但是,内蒙古草牧业面临较严重的生态问题,需要借助相关的优秀专家团队,利用其科研成果加强天然草原的保护,有效治理退化的草原。同时,加快人工草地可持续性建设,优化畜种和畜群结构,为草牧业提质增效,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草牧业示范区。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的战略部署,发挥内蒙古地区特色产品种类多、品种全、质量好的优势,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特产牌”,挖掘农牧业的增长潜力,突破生态环境的制约,升级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层次,加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特色种植、养殖绿色生态基地建设,发展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蓝莓、黑木耳、榛子、沙果、蒙医药、玉米等优势特色产业,将“小特色”做成“大产业”,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3]。
引入国际会展经济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凭借内蒙古草原的影响力,利用建设国家生态草牧业示范区的契机,以推进草原文化交流和草牧业发展为核心思想,定期和不定期举办草牧业高峰论坛,邀请中外高层领导、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著名农牧业企业和专业媒体参加,打造草牧业的“亚洲博鳌论坛”,塑造生态、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内蒙古形象,使内蒙古地区成为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草原文化交流的中心。
内蒙古地区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中俄蒙经济走廊的主要通道、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板块和沿边开放合作发展的重点区域。依托这一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对俄、对蒙和东北亚农畜产品国际贸易,加快绿色有机果蔬、牛羊肉制品、油菜籽等农畜产品的出口。建设农畜产品专业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体系,畅通蒙东、蒙西和口岸3 条物流走廊,进而成为东北亚农产品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和建设特色农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的功能、扩大网上购物的交易规模,提升绿色、生态农畜产品体验馆的顾客体验,提高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新建农畜产品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合作社、云计算公司、快递物流公司、贸易公司、金融机构、大学生创业者及其他电子商务企业进驻电子产业园区,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及配套增值服务,探索、培育、搭建和完善覆盖全自治区的特色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龙头电商企业平台的合作,打造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要想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需要进行退耕还林、荒山荒地改造,将土地连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特色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和原料加工基地。同时,加强注册特色产品商标、培育农牧新品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黑木耳、蓝莓、沙果、榛子、山野菜、鹿、狐、貂等特色农牧品种的种植、养殖。
与著名科研院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实践基地等方式,开展联合攻关,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储运保鲜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推广。制定与完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与地方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可追溯体系,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规范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体系。
整合资源、建设基地、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龙头企业+订单+农牧户”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牧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
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强筋小麦、优质水稻、高蛋白大豆、马铃薯种薯、双低油菜等品种的种植比重。统筹农牧区发展重点,农区实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牧区以高精优畜产品养殖为核心。围绕边贸需求,加快精品特色产业发展,建立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以良种繁育、饲草料基地建设、饲草加工为重点,培育现代饲草产业体系。
促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拓展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与物流,形成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牧业与旅游、休闲、民族文化和生态的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牧业、会展农牧业、创意农牧业。加快推进农畜产品边贸和对外合作,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强化品牌培育与市场推广,塑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牌。
增强草原、耕地资源红线和生态底线意识,将草原生态保护治理与黑土地保护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产地环境保护,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实施化肥、农药减施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牧业生态保护,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夯实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平台,构建以智慧性农牧业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代物质装备体系为核心的农牧业支撑服务体系,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提供服务保障。
进一步深化农牧业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激发农牧业发展的新动能。开展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构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牧业执法体系,促进农牧业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农牧业资源配置,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