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龙
(渭源县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 甘肃 定西 748208)
林业对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大,也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差,需要对生态进行治理,通过对林业治疗方案的优化,促进我国林业在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分析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西部开发中的重点。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可以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时,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对影响生态环境因素的进行分析,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完善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机制[1]。
发展林业不仅可以提高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效果,还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应通过对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机制的构建,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然而,在实际林业管理工作中,不同物种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就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持续降低。
在对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应用和整合现状进行分析时发现,最近几年林业发展并不乐观,有的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严重滞后,甚至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在新时期,需要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制定一套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例如,在对云南省林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时,发现其林业政策一般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注重对周边资源的应用,通过引导林业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在保护林地的同时,需要开发林产品资源,创新林地使用方式,积极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稳定发展。
调查发现,云南省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59.5%,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有效实施,这对公益林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以前的木材与竹材砍伐情况相比,要想让林业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应当从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虽然目前西部地区大多数基层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生态治理措施的重要性,但是生态治理工作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积极组织、不断推进生态治理工作。目前,地方政府生态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式单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生态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些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生态文明意识不强,没有自觉优化生态治理流程。自觉主动性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属性。生态文明意识的能动作用非常强。生态文明意识在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相处[2]。
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关注,生态责任理念不强,对生态环境的了解非常少,没有将环境污染管理融入到生态管理中。此外,西部地区人们对绿色生活领域关注比较少,对生态理论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生态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只有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才可以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需要对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损坏。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有效控制,生态危害会不断加深。
受到土地大量开发的影响,自然环境污染事件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要想避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出现问题,需要完善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机制。中央及地方政府认识到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相关制度设计得到了有效实施,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仍然处于“局部改变和整体恶化”的阶段。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比较严重。随着工业污染水资源排污总量不断增加,天然防护林逐渐减少,植被覆盖面积受到了严重影响。如果不对这一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会导致土地严重沙化[3]。
调查发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比全国水平高出2.16 个百分点,但是在西部地区发展经济时,没有重视生态治理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其经济结构没有按照要求进行优化调整,这会导致出现比较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虽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实际发展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比较难的。受到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当前,西部地区粗犷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资源和环境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在新时期,要想提高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效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教育。要普及生态伦理的基础内容,对生态治理工作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时发现,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不足,会让生态环境和资源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4]。
在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活动时,需要积极强化生态环境意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在推进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民众认识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活动中。
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公众行为,创造生态教育和生态伦理等生态文化形式,将生态理念有效应用到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中。加强社会组织文化建设,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在此过程中,西部地区基层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为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条件。应扩大公众参与途径,应用环境信息公开等方式,为公众推送环境标志、绿色产品等信息,强化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认识。
健全森林经营和管护机制,可以促进林业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在稳定集体林场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施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措施,加强市场建设,对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机制的措施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需要开展多种林业服务,对不同的林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先安排贫困群众成为护林员[5]。
在完善集体林地登记机制时,需要采取措施,积极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加强林业合作社建设,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西部地区生态治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对多功能森林经营制度进行完善和设计时,还需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科学开展森林经营,对森林经营的重点内容和资源进行整合,简化和优化林木采伐和审批程序。
在建立健全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机制时,需要注意森林经营的要求,完善健康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加强对造林、抚育和采伐等内容的统一管理,及时更新造林内容,按照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优化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机制。
当前,林业资源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应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林业经济价值。西部地区需要通过生态治理方式,实现对林业资源的配置,建立健全林产品市场配套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6]。
应线上线下结合,扩宽林产品销售渠道,完善市场配套体系,加强设备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为林业发展打造名牌产品。还需要引导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对林业产品进行规范化生产,进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7]。
西部地区生态结构平衡性差,需要完善治理机制,加强治理力度,及时发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治理流程,努力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在提高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效果的同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