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乡村旅游项目,一些地区在乡村旅游方面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乡村振兴中,各地农村发展模式不同,这是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当前,乡村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对乡村旅游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措施,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提供参考。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乡村旅游发展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要强大,农业必须强大;中国要美丽,农村必须美丽;中国要富有,农民必须富有。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复兴。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路径,要从生态、产业、乡风、治理、生活5 个方面实现振兴[1]。产业兴旺要求多产业融合,市场导向,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实现质量兴农、科技强农,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宜居,即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乡风文明即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升乡村内涵。治理有效即在农村发展规律和实际基础上,培育现代乡村治理机制体制。生活富裕即增加乡村群众收入,促使乡村摆脱贫困且不会返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旅游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每年全国旅游人数接近60 亿人次,旅游产业对GDP 的贡献越来越高,达到10%以上。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遍地开花,但是质量参差不齐,能够对乡村振兴起到作用的还是少数。部分乡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问题很多,比如风土人情传承中断或是缺乏长远规划。当前乡村旅游项目暴露出来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旅游成效,也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2]。
乡村振兴关系乡村复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乡村是兼具行政、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属性的载体。与城市不同,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振兴、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生态的重塑、公共环境治理等。要实施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复兴,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其一,理念上重视乡村发挥的价值。乡村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食品生产及供应、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非常重要。长久以来形成的聚落形式,具有家园价值,附带着集体的文化记忆。低密度、亲自然的人居环境,体现出生态价值[3]。
其二,组织上对“三农”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和交叉组合。传统“三农”高度统一,随着社会发展,必须对“三农”进行重新审视。从事农业的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高素质大学生回乡创业从事农业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农业不只是单一的种植业,种植业也不只是粮食生产。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乡村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其三,制度上城乡之间资本、人力、知识等要素相互流动。城市和乡村各自发展会加深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必须把城乡划归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通过体制改革以及政策引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不能走以往工业化、城镇化的老路,必须革新观念,基于乡村的独特价值与优势,实现各种要素的灵活组合与自由流动[4]。
乡村振兴必须重视并挖掘自身价值与优势,对各要素进行灵活组合,实现各要素的自由流动。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方式。乡村旅游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21 世纪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会从宏观上涉及乡村旅游。
乡村是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度假的重要目的地。乡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生态+”等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最初,乡村旅游仅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经过几十年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酒店、主题民宿、古村落、艺术空间等复杂的乡村旅游体系。
从乡村旅游发展成效上来看,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审视及思考,以及对农村各要素的重组以及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位。乡村用自身的优势及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本、人力、知识、创意等流向农村。这既包含了乡村主题的自我觉醒,也包含了外部的价值发现和利用。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形态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乡村环境得到改善,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有所进步。
要打造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就必须挖掘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乡村资源禀赋不同,所形成的乡村旅游模式也不尽相同,可以归纳为以下6 种模式。
其一,原生态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乡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强调保持乡村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始风貌,包括原始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古村镇人文风貌等。开发旅游项目时,应当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
其二,节庆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多数在少数民族乡村实施,多以地方上的传统节日为主,举行庆典活动,展示当地的人文风貌。该模式突出庆典,一般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使游客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比如泼水节、古尔邦节等。
其三,博物馆模式。这种模式将能够彰显乡村特色的事物以固态形式展示出来,不仅保护了当地的民俗文物,也有利于参观者集中、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内涵。
其四,主题公园模式。这种模式下,基于原始环境打造一个能够集中表现当地乡村全貌的公园,集中对乡村风貌进行展示,与特色村模式相似。
其五,特色村模式。这种模式与上述4 种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差异。特色村模式利用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项目。
其六,基于优秀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休闲等旅游项目。这是大部分乡村所采取的模式。因为资源禀赋的不同,很多乡村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已经丢失了传统的东西,在文化方面缺乏特色。只能从自然生态方面着手,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林业等,形成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休闲等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模式多,但是同质化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乡村旅游价值的发挥。
其一,必须对乡村的价值及优势进行系统性挖掘。要以重塑乡村价值为出发点,综合利用乡村的生态、文化、产业、美学价值。这些价值的载体通常包含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建筑、民间技艺等方面。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当将其中优秀的、具有特色的资源凸显出来,用以吸引游客。对于游客而言,旅游是精神和物质体验结合的过程。要吸引并且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就必须有独特的价值内涵,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必须明确这一点,使开发的旅游项目或产品走特色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其二,不同地区乡村存在不同的资源禀赋,但这些资源禀赋并不能够随意利用。必须要注意的是,乡村首先是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然后才是投资和消费空间。如果单纯从商业价值方面发展乡村旅游,会导致乡村旅游过于激进,破坏当地村民的生活空间。乡村旅游应当服务于乡村,服务于乡村居民。必须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村民参与与村民利益最大化。乡村旅游不能只作为城市居民对乡村资源的消费,而是应当作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外部投资与参与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反客为主。如果反客为主,难免会演变为城市对乡村的新一轮掠夺。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必须要占有主导地位,才能真正把乡村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并造福乡村。
其三,早期形成的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在不同程度上被模仿复制,对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但是客观上来说,这也导致了同质化问题。保证特色的关键是创意性、个性化。每个地方资源禀赋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