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梅,熊杨燕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 安徽 六安 2373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产业为先[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因地制宜选准最具优势的产业。2021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明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即聚焦重点区域,注重品质提升,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和多样化,打造精品工程,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园区,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农业农村部表示,将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乡村产业集聚区,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
大湾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总面积25.6 km2,有37 个居民组、1 032 户、3 778 人,曾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 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9.12%。2016 年4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调查了解该村脱贫情况,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经过干群几年的同心奋进,2018 年大湾村实现了高质量脱贫。2020 年8 月26 日,大湾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同年9 月9 日,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为2020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 年2 月25 日,大湾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大湾村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演绎了大别山28 年革命红旗不倒的红色风云传奇,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里有为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新时代,这里有精准扶贫路上的动人故事。这些丰富的资源,使大湾村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是大湾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大湾村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十里漂流、马丁公路越野游、茶旅结合等项目,2020 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 万多人次,很多村民正是“吃上旅游饭”,才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
大湾村的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大湾村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场所、休闲广场、乡村影院、酒店、民宿、停车场、厕所等基础和服务设施条件薄弱,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县城直达大湾村的公交车还没开通,对于不是自驾或跟团的游客来说,他们进出大湾村要颇费一番周折。县城虽有到花石乡的公交车,但是班次非常少,花石乡到大湾村和马鬃岭也有公交车,但也存在班次时间长、公交车停车点少的问题。村内一些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游客因看不到路标、指示牌而找不到目的地、走错路;有些道路非常狭窄,驾车行走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部分道路未硬化和改建完毕。在用的民宿、农家乐、酒店规模小,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整个大湾村的公厕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影响游客满意度,有损美丽乡村形象。这些基础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客流的扩大及大湾村旅游品牌的创建。
大湾村的“红、绿、古”旅游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大湾村的帽顶山海拔1 670 m,是大别山主峰之一,山上奇松、怪石、古寨石墙等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但现在帽顶山还没有开发成景点,没有登山步道、停车场等基本设施。距大湾村20 min 车程的马鬃岭景区开发较落后,经济效益不明显,且配套服务也跟不上。大湾村有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新四军兵站旧址、鄂豫皖边区党委机关驻地旧址、抗战时期干部培训班旧址等革命遗址,李先念、董必武、叶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高级将领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这些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还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但目前展陈形式缺乏创新,保护修缮工作还不到位。大湾村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养殖业是这里的传统产业,加之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和基地及光伏建设项目等,但这些资源的旅游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特色种养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衔接不当,其中娱乐项目极其缺乏,导致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链无法有效延伸,难以留住游客,经济带动效果不显著。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从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大湾村“吃旅游饭”的从业者大多是本地村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目前,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进入大湾村的极少,缺乏高水平的旅游业态规划、活动策划、项目管理和经营等人才,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钻研相关业务,经营缺乏特色,处于低层次粗放经营状态。一般餐饮、住宿、售卖等从业人员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大湾村的革命旧址、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馆、追梦馆的讲解员数量不足,在节假日人流量特别大时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很多时候游客因预约不到讲解员而只能走一走、看一看,无法深入了解大湾村的历史与民俗。到大湾村旅游的游客,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比村民高,求知欲强,所到之处都想问个明白,然而大部分村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导致不少旅游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资金短缺是制约大湾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新景点、保护修缮扩建场馆、提升村容村貌、培训旅游人才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缺少资金或资金不到位,这些工作就没法进行或达不到预期目标。比如,在大湾村这样高海拔山区新修和拓宽道路花费就很大,难度系数高;开发帽顶山景区、打造大型有机种植园也需大量资金。大湾村的旅游业发展虽有政府资金扶持,也引入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但远不能满足建设所需。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结果导致资金周转困难,运营不善。
针对目前大湾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以下促进大湾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基。应不断加快大湾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夯实基础。交通便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完善交通设施、提升交通服务,比如增开县城直达大湾村的公交车,使游客到大湾村更加便利;拓宽道路及增设交通指示牌、停车场等,使游客更能安心、舒心地游玩。为了提升接待能力,可以新建、改建、扩建景区的观赏步道、特色公园、休闲广场、农家乐、星级酒店、特色商店、影剧院、茶吧、乡村咖啡馆等,并制订服务标准,切实加强监管,确保服务质量。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狠抓村容村貌整治,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最美庭院创建等活动。全面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全力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在提升游客的幸福指数上下足工夫。
注重规划引领,完善大湾村旅游业发展体系。科学制定该村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有效协调景点建设、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低水平开发等,有利于形成资源充分利用、种类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项目体系。还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整体规划,这也是涉及大湾村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可利用大湾村特色资源创办中药材种植和光伏发电科普基地、休闲牧场、休闲果蔬采摘园、大别山民俗文艺演出、大别山挂面制作手工体验坊、“今天,我当一天红军战士”等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只此一家”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大力培育开发不同季节、不同主题、具有大别山风情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六安瓜片、大湾黄牛肉、天麻、文创产品等,增加乡村旅游中“购”的比重,以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丰富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能有效延伸乡村游的产业链,满足各年龄段、各职业层次游客的出游需求,更好地促进大湾村旅游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亟待突破的瓶颈并不仅是资金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提质升级。做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发展乡村旅游,从全局谋划到细节管理,从经营理念到审美层次,都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人参与和主导。“兴旅之要,惟在人才”,人才是兴业之本,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4]。要加大引进和聘用力度,让更多善规划、懂经营、会管理的高水平人才助力大湾村的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卫生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采取培训班与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网络在线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大湾村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知识、卫生知识、农业知识、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在提高文化素质、创新旅游理念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从而促进大湾村的旅游业不断向特色化开发、精品化打造、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等方面发展。
筹措大湾村旅游业发展资金,需要多管齐下。要用好、用活、用足各级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和乡村旅游建设政策,争取更多政府资金支持。按照“放宽准入、优化程序、多方共赢、加强监管”的原则,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有效促进原有旅游项目的改造升级及新项目的打造,解决一些本地村民无力、无意开发而又能丰富大湾村旅游业态的精品旅游项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民自筹资金,自主建设,自主经营。积极引导村民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和旅游企业,既能缓解资金紧张问题,又能让村民更好地分享旅游发展红利,提高村民的参与性和获得感[5]。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乡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变成资产,发挥好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让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