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张依然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39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然而,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也将长期存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进一步揭露了小农户在粮食生产、流通、供应以及储存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未来,应该如何巩固基础、补齐短板,彻底解决小农户在产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此,《中国农资》记者专访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宝东。
《中国农资》记者:我国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农业模式存在哪些短板?
李宝东: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我国现有农户2.3亿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由此可见,小农户家庭经营依旧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小农户数量大、经营分散,在“降本、提质、增效”等方面优势不足,给粮食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影响;部分地区,一些小农户因为种地不赚钱而从事其他行业获取工资性收入,导致耕地撂荒,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保障粮食足量供应,粮价平稳,避免抢购囤积现象发生,“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被进一步压实,以确保社会稳定。由于采取了封城、封社区、封路等一些特殊措施,对小农户的农产品销售环节造成了严重冲击;居家时间不断延长,存粮有限或没有存粮,加剧了人们对粮食供应及国家储备粮库存的担忧。虽然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储备充足,供应充裕,能够满足国民一年的消费,但受疫情和相关国家禁止出口粮食影响,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仍有小幅波动,部分地区出现抢购囤积粮食现象。
《中国农资》记者:如何加快补齐小农户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存在的短板?
李宝东:相对于规模实力较大的中间商来说,在小农户分散经营的方式下,农户在获取信息能力和谈判能力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并且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户在农产品销售上对中间商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很难在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市场利润。不仅如此,疫情的暴发更是导致部分地区小农户原有的销售渠道彻底断裂,农产品烂在地里,没人收购。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小农户的生产规模不够大,农产品经纪人放弃了小规模收购。想要彻底解决小农户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的问题,必须帮助小农户实现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储、加、销等全程服务,有助于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领域和覆盖面,进而解决因小农户分散经营引发的农产品滞销卖难的问题。
针对小农户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鼓励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小农户开办家庭农场。二是引导小农户加入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可以提升与采购商谈判的话语权。三是鼓励由经营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牵头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销售企业与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协议,农产品由企业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最终可以起到稳定农户农产品销路的作用。四是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由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的具有一定种植特长的特色种植农户都可以纳入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