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向东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乡村振兴灵魂在于振兴乡村文化,而乡村文化振兴则需要培育乡村文化的自觉与自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下国家的一大重要发展规划,这也涉及中国乡村建设的诸多层面,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1]。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创新改造,实际上也是对乡村文化的再塑与修缮。乡村振兴就是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抓准时代给予的各种机遇,逐步恢复乡村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重现生机与活力。
首先,传统文化的衍生依托乡村,并在农耕文明中孕育而生。乡村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主代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已刻画出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振兴。文化建设推动乡村发展,应抓好两个重点,即塑好型与铸好魂。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弘扬农村敦亲睦邻、耕读传世、恪守礼仪、仁爱孝悌等人文精神、思想道德观,守护好优秀民族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要立足时代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农耕文明发展,使农耕文化中蕴含着的优秀内容在弘扬保护的基础上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继而成为振兴乡村的优势[2]。
其次,村民的生产劳作、生活状况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统文化历经多年的发展沉淀,才有了如今较为稳定的发展形态,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更为世代村民的生活提供了相应的准则与为人处世之道,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乡村振兴之路中,切实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能提高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还能强化村民间的信任度与密切度。事实上,传统文化并非触不可及,反而处处可见踪迹,如常见的祭祀活动、村落的族谱等都隶属传统文化范畴,且这些触碰得到的传统文化还兼具约束、规范人们生活秩序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不仅如此,人们耳熟能详的元宵佳节、端午、庙会集市等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组织也有利于聚集村民,增强村民的沟通交流,还能让村民直观地感受传统文明的魅力,继而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主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贡献一己之力。
再次,乡村有许多保留较为完善的古建筑物、民间手工技艺与古村落等,均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在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原则上,可对其进行商业开发,如开发乡村旅游景点、设计乡土文创产品等,这些都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乡村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少乡村文创产品或项目依托传统文化实现再创新,如时下火热的故宫文创产品之所以能获得广大群众的青睐,皆在于背后有强大文化底蕴作支撑。这种文化底蕴不仅赋予了产品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抓准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市场优势显而易见。由此可见,唯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根基,才能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方面,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各领域都面临着意识形态被弱化的状况。近年来,虽然乡村经济有了新发展,但就整体状况来看,仍存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陈腐、未能紧跟时代思想主流核心等问题,以致意识形态弱化现象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农民是建设乡村文化的主力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城市发展,乡村仅剩下就业能力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等。青壮年主力军的大量流失,削弱了乡村民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速度,文化活动方式愈发单一。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加速,传统村落文化受到极大冲击,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村落、村民愈发崇尚当代城市文明,不少传统文明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被打上了“商业化”标签,再无一丝“乡土”痕迹,加之流向城市的人口不愿再回乡发展,农村文化传承无人才可肩负,村落文化渐渐走向衰退、落没[3-4]。
乡村是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呈现多元文化、精神文明的最佳场所。乡村发展要走特色主义道路,势必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并加强对乡村自然风貌的保护,让乡村保持淳朴、原滋原味,方能彻底打开乡村发展之路。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可从以下层面着手。
第一,政府要积极鼓励非盈利性组织机构参与乡村文化保护,拓宽文化建设资金筹资渠道,提高文化保护单位、民间保护组织机构等参与度,加大文化保护宣传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到乡村进行文化保护宣讲,以提升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可定期为村民提供传统工艺技术学习或是参与古建筑物保护工作等,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村民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对本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5]。
第二,各级政府需加大对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不仅要给予资金上的扶持,还应针对当地乡村文化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村落保护机制,根据风貌不同、风格不一的村落,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保护计划,确保古老村落文化能保持原始的味道。
第三,古老村落的保护离不开商业资金的支持,村落在保持其文化特色的同时还需要利用民间资本进行商业化运作,来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商业化发展途径一般包括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乡村民宿、旅游度假村庄等形式。例如,根据乡村特殊人文景观,打造一条生态旅游基地,并衍生相关的文创产品、青旅、农家乐等文化产业活动,在吸引外来游客的同时,也能让更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此外,政府及文化保护单位还需加强监督商业机构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商业行为,适时给予文化保护传承建议,确保商业活动能达到保护文化和提高乡村经济收益的目的。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更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让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方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助力。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对传统民间技艺的保护,特别是对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技艺更要加大扶持力度,借助政府政策,搜集乡村各方资源,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办民间传统技艺课程,让民间艺人创新传统工艺品,到社区出售或是展览,以实现盈利,借此来激发民间传统艺人对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传承,从而吸引更多人学习民间艺术,让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6]。
第二,努力培养具有新思潮、文化素养高的“新农民”。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乡村广播、电视、乡村文化馆等场所,让农民接受文化教育,定期组织农民参与村民会议与集中宣讲,进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充分利用乡土人才、文艺团体、乡村乡贤等基层组织干部力量,使其深入到农民内部,发挥带头作用,引导打造一批热爱乡村文化、懂农业、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人才队伍,让乡村文化主体“实心化”。
第三,在城市文明冲击下,不少乡村出现了摒弃传统文化,盲目追求商业化的现象,面临着农民不再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窘状。因此,在乡村教育上还需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讲授传播,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多为学生、村民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意义重大。应建设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即由相关单位部门组织乡村干部或其他专业人才深入调研乡村传统文化,以带动更多能人贤士一同参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建设。
同时,要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多与村民交流沟通,探访村落,创造更多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文艺作品,让文化类作品充分融入乡村之中,以提高乡村传统文化的活跃度,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并非朝夕间所能完成,这是一项繁杂的长期工程。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乡村建设必须充分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优势,使其扎根于村民心中,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保护好乡村自然人文风貌的同时,调动村民的文化保护建设意识。建设好文化振兴机制,才能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