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道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考

2021-12-15 04:35林相春
山西农经 2021年16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集体农村

□林相春

(建瓯市房道镇人民政府 福建 南平 353105)

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1]。

1 房道镇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1.1 基本情况

房道镇位于建瓯市西南部,辖20 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96 个自然村、171 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

3.8 万人,林地面积1.78 万hm2,耕地面积0.25 万hm2。2020 年,全镇农村集体经营总收入352.54 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1.2 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

西际村作为省级森林村庄,具有交通便捷、生态优美等优势。该村离建瓯市城区12 km,全村毛竹林面积400 hm2,适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西际村引进深圳美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积极规划开发“千竹园”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集竹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休养、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有竹文化博览园、种竹培训基地、千竹食府、千竹栈道、高山葡萄采摘、康养中心等项目,通过资源入股和提供配套服务,每年增加经营收入近20 万元。

1.3 引导土地流转促增收

安宁村是全国文明村,配合全镇产业规划,发展“山垄企业”,将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行规模开发,流转给建瓯市天盛木业有限公司、建瓯市振兴竹木业限公司等规模企业,既为企业解决用地难的问题,也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收入,实现“我为企业服务、企业为我致富”的双赢模式。近年来,落户在安宁村的企业共7 家,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600 多个,增加农民收入近3 000 万元,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收取地租每年增加经营收入5 万余元。

1.4 创新发展模式促增收

连地村立足“连地白笋”特色资源优势,通过村集体投资入股,成立“建瓯市连地大坪白笋专业合作社”,创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带领群众拓展市场、树立品牌,发展壮大“连地白笋”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业”村社融合的局面。2020 年该合作社收购春笋51.56 万kg,销售金额93.55 万元,总利润28 万元,村集体按参股30%分红,实现增收8.4 万元。经合作社经营推广,全村笋农增收60 多万元,实现村集体、村民、合作社多方共赢。

1.5 对接产业项目促增收

房道镇有安宁村、际村两个贫困村。为了消除贫困,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对接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先后整合中央扶贫资金和部门帮扶资金270 多万元,通过在村委会办公楼、村小学等场所屋顶上搭建光伏电站,投资入股汇光发电公司等举措,每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营收入11 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

1.6 盘活集体资产促增收

埂尾村利用集镇地理优势,通过店面租赁收取租金,提高村集体自主收入,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6 万元。七道村对村集体参股的农机加油站进行升级改造、出租,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10 万元。吴大元村对村集体公共场所进行修缮、出租,用于发展畲乡旅游项目,村集体每年可收取场所租赁费3 万多元。

2 房道镇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客观条件制约

房道镇经济薄弱的村大部分集中在高山片区。曹岩村、书富前村等高山村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主要靠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窄,村庄基础建设较差,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低。

2.2 发展意识不强

村干部主动发展村集体经济意识不强,缺乏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和创业激情,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严重,高度依赖政府和帮扶部门拨资金、给项目,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

2.3 普遍缺乏人才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村大多数青壮年、能人纷纷离开农村,外出打工择业,乡村能人总量不足、回引难、留不住。特别是懂经济的村干部很少,致使选拔村干部范围狭窄,只能“矮子堆里拔大个”。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主要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他们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房道镇20 个行政村中,年龄超过50 岁的村支书有13 人,占比65%,高中文化程度以下有16 人,占比80%,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人才保障。

2.4 资产管理不规范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在新农村建设、资源开发及土地承包一系列改革中,存在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3]。村干部挪用、占用和贪污集体资产的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村集体资产被村干部随意低价处置,资产流失现象较为普遍。村集体山林权合同管理不善,出现合同到期后山林经营权无法正常流转,承包款、山本费难以收取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侵害了全体村民的利益。

2.5 历史遗留问题

2004 年农村林改政策实施,原有的村集体山林权分包到户,造成村集体资产严重流失。2008 年实施乡村公路硬化“村村通”,村集体为了筹集配套款,把能变卖的资产都卖了,造成“路修通了、村财空了”的现象。

3 措施和建议

3.1 因村施策,转化资源优势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不同的村集体在经济基础、地理环境、优势资源等方面各不相同,只有扬长避短,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实现富民强村。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通过资源入股和提供配套服务,增加村财收入。西际村发挥竹资源优势,开发“千竹园”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吴大元村立足畲族少数民族村、全国文明村优势,发展“畲族文化乡村游”项目;际村挖掘杨荣故居、万木林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积极融入建瓯市红色旅游线路。

二是规范土地流转,通过收取服务费、地租差价,增加村财收入。安宁村将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给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山垄企业”等。

三是盘活集体资产,通过收取场所租赁费方式,增加村财收入。房道村修建笋竹交易市场用于出租经营,埂尾村出租集镇沿街店面等,使村集体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3.2 选人用人,做好“人才”文章

经济发展,人才为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选对“带头人”,重用经济人才,才能稳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一是选对带头人。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在村级换届选举中,要注重把政治过硬、敢于担当,懂经济的能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发挥他们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作用。连地村原为软弱涣散村,经济基础薄弱,通过下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办法,达到了“选好一个人,带动一个村”的成效。该村立足“连地白笋”品牌优势,成立“建瓯市连地大坪白笋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村两委干部为理事,通过村集体投资入股,创新“村社融合”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根本性扭转。

二是重用经济人才,特别是本土人才,包括致富带头人、能人大户、返乡创业者等,鼓励他们参选村干部或领办村集体经济实体。“建瓯市连地大坪白笋专业合作社”现有“土专家”“田秀才”11 人,在白笋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电子商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加强监管,盘活集体资产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严格规范“三资”管理。

一是做细做实清产核资,建立健全村集体“三资”台账,做到家底清、资产明。

二是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三资”管理公开化、透明化。村集体“三资”管理必须做到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审核,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集体商议表决,并及时向村民公布。

三是强化监督、形成长效机制。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经管等职能部门,要以问题为导向,紧盯关键人、关键事,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案示警,对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形成震慑。

四是规范合同管理,用制度管人、管事。际村规范林权发包、完善山场林木采伐合同,依法依规向林农收取山本费用,2020 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9.3 万元,收效明显。

3.4 政策扶持,增强发展活力

镇党委、镇政府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全镇经济工作总体规划,消除经济薄弱村,从财政扶持、土地政策、项目支持、结对帮扶上为薄弱村提供强有力支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引导和支持村集体争取政策性项目,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等,由“输血”转为“造血”。鼓励企业与村集体自愿结对,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兴办经营服务设施、合作开发项目,实现双赢。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创新“村社融合”“民企带村”模式,走联合发展之路、抱团发展之路,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集体农村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为集体献一计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