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 汪芳
张先生:“大夫,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小区的健步社团,看别人跑步都很轻松,结果我稍微一活动就大喘气。后来去社区体检,医生说我的‘心肺耐力’不好,还跟我说什么‘2030’,这是什么意思啊?”
心肺耐力是指一个人持续身体活动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心脏有没有足够的马力来完成身体的各项机能需要,打个比方说,心肺耐力强的可以登山、跳伞、冬泳,心肺耐力弱的只能简单散步和做家务。我们都知道汽车的马力决定车的好坏,而心肺耐力就是人体心脏的马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一个人心肺耐力的强弱,比如有的人爬两层楼都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而有的人拎着大包小包也可以一口气爬到五楼。
人的心肺和血管功能对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有强度的活动时,良好的心肺功能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临床上主要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来评价和测试心肺耐力。
以前心肺运动试验主要用于心肺疾病的鉴别诊断、外科手术或麻醉的术前评估等。此外,在体育界应用得也比较广泛,以及一些极限环境(如航天事业、登山运动、低氧高原环境等)下的心肺功能评估等。
随着全民运动的不断普及,大家对运动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很多人特别是存在运动受限(如活动时胸闷喘憋、活动时乏力)的心血管病患者,都会考虑做一下心肺运动试验,一方面是辅助判断病因,另一方面是评估运动耐受程度,筛查自己是否有运动风险,以便制定个体化的运动锻炼方案。
心肺耐力最主要的指标是人体“最大摄氧量”,也就是心肺运送氧气的能力,即将氧气送到肌肉组织并被肌肉组织所充分利用的能力。简单来说,最大摄氧量数值越低,说明体能越差,最大摄氧量数值越高,则体能越好。
人体活动高度依赖氧气,就像一台机器,摄入和使用的氧气越多,可以比喻为燃烧的汽油(糖或脂肪)越多,那么最终为运动提供的动力也就越多。决定最大摄氧量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循环系统功能(心排出量)和呼吸系统功能(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前者反映的是运输氧气的能力,后者反映的是通气能力。
本文张先生提及的“2030”,意思就是“最大摄氧量”达到20 毫升/千克/分钟算及格,人的生活质量才有基本的保证;达到30 毫升/千克/分钟算良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出的目标。
提升最大摄氧量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运动训练,最好是“力量”加“有氧”双重训练。常见的运动方式主要包含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如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等,抗阻运动如应用器械锻炼肌肉等。
提升心肺功能对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是有明确帮助的,但是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那些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先经过系统评估、区分风险,然后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运动方案,比如要判断是否需要在医院监护下进行运动训练或者自行在家运动,以及指导患者进行哪些部位、哪种程度的锻炼。运动的目的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一切都要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
现在很多医院都设有“运动门诊”,专门为患者评估运动能力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我建议40 岁以上的男性、50 岁以上的女性,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肌缺血等慢性病患者,运动之前先去评估一下,以确定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这样也就多了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