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明拓《雁塔圣教序记》探赜

2021-12-15 14:54范猛
大学书法 2021年6期
关键词:拓本题跋金石

⊙ 范猛

《雁塔圣教序记》,分序、记两部分。序为唐太宗李世民撰,序文21行,行42字。记为唐高宗李治撰,记文20行,行40字。序与记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高宗永徽四年(653),万文韶摹勒。因碑石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故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记》。

一、历代著录及前人评价

《雁塔圣教序记》为唐太宗、唐高宗分别御撰,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丹,故深为人所重,历代多有著录。

宋赵明诚《金石录》有载:“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撰,禇遂良正书,永徽四年十月。”“唐述三藏圣教序记,高宗撰,禇遂良正书。永徽四年十二月。”[1]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五《寺观》云:“圣教序及高宗皇帝述至帝记二碑,并褚遂良书。”[2]明郭宗昌《金石史》载,“唐禇书雁塔圣教序记”“禇河南楷书圣教序记”[3]。清翁方纲《苏斋题跋》记:“河南书雁塔圣教序记。”[4]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十九云“慈恩寺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中书令臣褚遂良书”“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臣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5],等等。

前人对《雁塔圣教序记》多有论议,或鉴赏碑文书法,或品评刻工刻字,或议论拓本优劣,对后人有很深的启发。

宋董逌《广川书跋》卷七《褚河南圣教序》云:“褚河南书本学逸少,而能自成家法,然疏瘦劲炼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筒等书,故非后世所能及也。”[6]明郭宗昌《金石史》评曰:“笔法如轻云纤阿,若无若有,所谓瑶台青琐,窗映春林,婵娟美女,不胜罗绮,信然。”[7]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卷一百三十五论:“婉媚遒逸,波拂处虬健如铁线。”[8]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纪》云:“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9]明赵崡《石墨镌华》卷二《唐三藏圣教序并记》认为其“书法遒健”[10]。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云:“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11]可见,前人对《雁塔圣教序记》碑文及其好的拓本评价颇高。褚遂良的书法与万文韶的摹刻完美融合在一起,给我们留下了得以一窥褚遂良书法的重要文本。

二、“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雁塔圣教序记》基本情况

中国历史研究院藏《雁塔圣教序记》拓本一册,剪裱本,册页装,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旧藏。

该本前后硬夹板包装,保存完好,首尾计31开。前有著名书法家张伯英题签,曰:“褚圣教序雁塔旧本,乙酉嘉平刚主属,伯英。”其点出碑帖名称,粗断拓本年代。此签当是张伯英为拓本所有者谢国桢所题。张伯英(1871—1949),近代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查张伯英、谢国桢先生生平和干支纪年,此处乙酉当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此时张伯英75岁,谢国桢45岁。嘉平指腊月,即阴历十二月。《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12]故有嘉平之代称。题签下方有 “张勺圃”朱白文合体方印。张伯英字勺圃,此印取其字而制。该本尚有内签一条,曰“(褚)河南圣教序记明拓雁塔本”,当是后人对拓本进行重装时,重题新签,遂将此签置于内封。正文27开,末附后人题跋3纸。

该本钤印多枚,包括:朱白文合体方印“张勺圃”,朱文方印“谢刚主收藏金石文字”“新吾”,白文方印“文字之福”。

“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为明拓本。细审拓本诸考据点,似不像明朝中前期拓本。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云:“明中叶拓本,十二行‘广彼前闻’之‘前’字未损。后记首行‘皇帝述三藏’之‘藏’字未损。三行‘寻之’、四行‘纲之’、十行‘昏之’,三‘之’字末笔上无凿损痕。”[13]“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序十二行“广彼前闻”之“前”字右下利刀已现石花;记首行“皇帝述三藏”之“藏”字右下已损;记三行“寻之”、四行“纲之”、十行“昏之”,三“之”字末笔实际已损,上有明显涂描凿损痕迹。可见,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并不符合明中叶拓本的特点,上面各考据点已损或者有凿损痕迹,当比明中叶拓本稍晚。

再审其他考据点信息,“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与“明末拓本”的特征多有相合之处。四行“举威灵而无上”之“灵”字右上角稍损;九行“导群生于十地”之“十”字中竖稍有挖粗;十一行“只千古而无对”之“千”字完好。[14]又,马子云《碑帖鉴定》载:“明末拓本,记上之二‘治’字尚未封口,后至清康乾间,则‘垂拱而治’之‘治’字已封口。”[15]该本“垂拱而治”和“治辄以轻尘足岳”之“治”,均缺末笔,并未封口,亦为明末拓本之证。

三、“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的经眼与递藏

“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作为一个珍贵的明末拓本,受到碑拓研究和爱好者的重视。该本历经李经畬、张伯英、萧龙友、谢国桢等名人过眼,流传有序。萧龙友、李经畬更是有题跋留存。

(一)李经畬题跋

1.李经畬题跋一

董广川称河南书学逸少,疏瘦劲炼,不减铜筒等书,此《圣教序》。今在西安府南六百里慈恩寺塔下,序记分两石,东西两龛覆之,序右行,记左行,序字差小记字差大,盖序书于永徽四年十月,记书于十二月,非一时故也。评者谓此书如瑶台青琐,窗映春林,婵娟美女,不胜罗绮,此仅得禇书之貌耳。河南廷诤立武昭仪,引义极谏,叩头流血,置笏于地,曰还陛下笏。此其骨干与铁石何异?宜其笔法瘦劲如铁线绾成,所谓惟其有之是以似之,评者但以轻弱相拟,非知公者也。按《旧唐书》公以永徽元年进封河南郡公,寻坐事,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征拜吏部尚书,则此记序乃是同州召还后所作,其称臣者,郭引伯言以御制文非奉敕书是也。序以十月书衔称中书令,记以十二月书衔改称尚书右仆射,意其代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在十月后,而史不及详也。康熙己丑余授徒常州,唐丈若营以旧本来,盖唐氏半园所藏也,记完,序阙一百三十八字,以新拓补之。壬寅刘庶常河南自陕还京师,以一本见遗,拓法精良,墨光如漆,唯左下方有十字微损耳,余皆丝毫完好,如新刻成者,余并珍之。

右《竹云题跋》雁塔圣教两则序记,异石唐氏藏本,亦仅有记,拓殆因记字略大,拓者多重之。唐名宇肩,亦书家也。此本泐损亦与所云十字仿佛,且较少二三字一行弥可珍矣。册端秦待轩先生印,无锡文恭公蕙田之兄也。光绪乙未避暑申江漫捡行箧漫录并志。谲洲隐牧侨居春申江上。

按:此二段跋均为李经畬书。李经畬(1858—1935),字伯雄,号新吾,别号谲洲,安徽合肥人。[16]李鸿章兄李瀚章长子。府学廪生,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光禄大夫。嗜好书画,别富收藏,于名碑拓片之后多有跋语,该跋即是李氏为《雁塔圣教序记》所作题跋。

李经畬跋雁塔圣教序记 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藏

首段为李经畬录清代书法家王澍《竹云题跋》语。王澍,别号竹云,故有《竹云题跋》之称。唐宇肩(1648—1718),字若营,后名予坚,号无营散人,江苏武进县(今常州)人。清初“武进后四家”之一,“性孝,善书法”[17]。明清鼎革之际,唐氏兄弟忠于大明,拒不降清。唐宇肩终身不应试,以鬻书自给。半园乃明中叶唐氏所建,明末清初归唐氏后人唐宇昭所有。唐宇昭是唐宇肩的从兄,清初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家富收藏。康熙己丑(1709)年,唐宇肩携《雁塔圣教序记》旧本找王澍切磋[18],既是唐氏半园所藏旧拓。刘庶常,即刘青藜,河南襄城人,能诗善赋,中进士后,康熙皇帝授予其翰林院庶吉士之职。庶吉士,即庶常。刘庶常,即以官名名之。[19]壬寅,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刘青藜带一《雁塔圣教序记》拓本给王澍,“拓法精良,墨光如漆”,深得王澍喜爱。

二段为李经畬本人跋语。李氏认为,该本与刘庶常带给王澍的拓本相似,非常珍贵。无锡文恭公蕙田,即清朝著名学者秦蕙田。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清金匮(今江苏无锡)人[20],以经术笃行,著有《五礼通考》《周易象日笺》《味经窝类稿》等。秦蕙田卒,乾隆皇帝亲赐谥号文恭,故李经畬称“无锡文恭公蕙田”。秦待轩,秦蕙田之兄。春申江,即黄浦江,因战国楚春申君黄歇封于此,故又名春申江。

李氏题跋后,有印章三方,分别为朱文圆印“李”、白文方印“经畲”、朱文方印“伯雄”,均系李经畲用印。

2.李经畬题跋二

褚公此帖婉媚遒逸,如铁线结成,故董广川有瘦硬通神之目,而王弇州以为轻弱不足言,盖未究其所从来也。余尝学《韩敕孔子庙碑》,知河南书实原于此,盖汉隶之妙无过韩敕。此碑本就规矩,无少纵逸,而清微超脱妙处,直到秋毫颠。河南推本韩法而为此碑,虽变隶为楷,而一点一拂无不廪程。当是时河南年五十六矣,少时专师虞永兴,老来融释脱落,直入汉宝,故疏瘦劲炼,一缕锐入,七札为穿,顾视颜司徒,直是异流同源,一丝不隔者也。

右《虚舟题跋》稻孙临《雁塔圣教序》一则,阐发登善书法,推本韩敕礼器,泄前贤未窥之秘,于此帖极有关。系雨于灯下,走笔漫录于册端,乙未荷花生日谲洲隐牧再记。

按:该跋分两段,首段乃李经畲录王澍《虚舟题跋》语。王澍,号虚舟,故有《虚舟题跋》之称。卷九有“稻孙临禇河南雁塔圣教序”条,即是经畲过录之内容。

董广川,即董逌,字彦远,东平(今山东东平)人[21],北宋藏书家、书画鉴定家,精于鉴赏考据。因其郡望广川(今河北景县一带),故所著皆以“广川”冠之。著有《广川书跋》《广川画跋》等书,所著《广川书跋》注释金石碑帖文字,简述鉴赏心得,为金石学者所重。“瘦硬通神”,原形容书法细瘦劲健,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广川书跋》“褚河南圣教序”条云:“褚河南书本学逸少,而能自成家法,然疏瘦劲炼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筒等书。昔逸少所受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岂所谓瘦硬通神者耶?”文中“董广川有瘦硬通神之目”即指此。

王弇州即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市)人[22],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在《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文部“禇书圣教序记”条中,云:“余旧藏褚登善圣教序记,婉媚遒逸,波拂处虬健如铁线,盖善本也。后陕省致一纸,轻弱不足言,或以为翻刻,或以为有二本,第俱有可疑者。”[23]由王世贞原文可知,他认为《雁塔圣教序记》“婉媚遒逸,波拂处虬健如铁线”,符合褚遂良原作神态,故为“善本”。所谓“轻弱不足言”者是就另一陕西省送来的拓得极差的拓本而言,并非针对褚书而论。此处《虚舟题跋》云“而王弇州以为轻弱不足言”,似不妥。虞永兴,即虞世南,唐初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24],故世称“虞永兴”。颜司徒,即颜真卿,死后追赠司徒[25],故名。

二段为李经畲本人题跋文字。落款处乙未年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查李经畲生平,他生于1858年,卒于1935年,其间共经历一个乙未年,即1895年,时年李氏37岁。荷花生日,旧俗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古时画家、诗人等文人雅士有会聚一处,赏荷、饮酒、赋诗之习俗。该跋即是李经畲于1895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个雨天的晚上所作。

李氏题跋后,有印章二枚,分别为:白文方印“李白子”,朱文方印“新吾”,均系李经畲用印。

(二)萧龙友题跋

此《雁塔圣教序》拓本也,素闻此碑质系白石,因石坚不易奏刀,故入石不深,但字口虽浅而捶拓却不易损坏,故至今犹完好无缺也。王虚舟云:“褚登善书系从汉隶《韩敕碑》夺胎而出,仅以‘二王’笔法目之犹浅之乎?视登善□至哉言乎,诚千古不易之论也。”宋元明以来习此碑者不多见,盖均以婵娟罗绮视之,不知其得力所在也。有清一代则重视者多,如王梦楼、郭兰石辈皆致力于此。而吾同年友赵声伯尤为专好,所书神似,而所藏之明拓本与此本极相似,大抵考据家皆以两治字不封口为明拓。以予所见,康熙初年拓本,“治”字尚如旧,至王兰泉时所拓者则垂拱而治之“治”字殆添末笔,故声伯断定“治”字封口在康熙中年,洵为的见。此本纸墨均旧,字字神完气足,笔笔锋棱毕露,如新刻石,较之百年来拓本漫漶无模者,不啻有天渊之别。参及观后跋乃知为吾友李新吾太史之故物,太史精鉴,别富收藏,尤工篆隶,所录各家跋语皆有精确考据,张伯英同年题为旧本,尤称精鉴。

刚主其善藏之,时民国三十五年岁在丙戌立春后五日,玄玄老人萧方骏敬识于北平西兵马司息园,年七十七。

按:萧方骏(1870—1960),字龙友,号息翁,后改为不息翁,四川三台人。[26]他是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历任北平国医学院董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自幼熟读古书,并获前清拔贡,长期在地方和中央政府供职。后弃官从医,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医的研究和发展,为我国中医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萧先生酷爱祖国传统文化,书法造诣颇高,闲暇之余又常为友人题字。该跋即是谢国桢先生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请萧方骏为自己所收藏的《雁塔圣教序记》所做的题跋。

跋语中提到四位清代金石名家。王虚舟,即王澍(1668—1743),字若林,号虚舟,江南金坛人,官至吏部员外郎,绩学工文,尤以书法闻名[27],长期致力于金石碑刻的搜访和研究,著有《虚舟题跋》《竹云题跋》《论书剩语》等。王梦楼,即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江苏丹徒人[28],工书法,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等。郭兰石,即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善书法,有《增默庵文集》《芳坚馆题跋》等。王兰泉,即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人。[29]王昶穷半生精力搜金石铜器及历代碑刻拓本,撰成集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金石学名著《金石萃编》。以上四位均为清代碑版名家,于金石、书法方面多有建树。萧龙友先生在题跋中对几位多有征引评价,较为公允。

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此时萧龙友77岁,谢国桢46岁。二人相差三十多岁,可谓忘年之交。世人皆知萧方骏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于其传统文化素养特别是书法成就方面却知之不多。该题跋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中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素材。跋文后有白文方印“萧方骏印”。

结语

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以其优美的书法艺术和珍贵的文献价值深受世人推崇。“中国历史研究院藏本”,系明末原石拓本,保存完好,拓印精美。历经李经畬、张伯英、萧龙友、谢国桢等名人过眼,亦为该本增色不少,是难得的碑拓善本。

注释:

[1]金文明.金石录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9:64.

[2]骆天骧.类编长安志[G]//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0.

[3][7]郭宗昌.金石史[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551.

[4]翁方纲.苏斋题跋[G]//丛书集成初编:第363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320.

[5]王昶.金石萃编[G]//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8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33—635.

[6]董逌.广川书跋[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1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409.

[8][23]王世贞.弇州四部稿[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235.

[9]盛时泰.苍润轩碑跋纪[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61.

[10]赵崡.石墨镌华[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469.

[11]包世臣.艺舟双楫[G]//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69.

[12]司马迁.史记[G]//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251.

[13]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325.

[14]仲威.中国碑拓鉴别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532—533.

[15]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58.

[16]王蕴章.燃脂余韵[M].民国铅印本.

[17]黄之雋,编.赵弘恩,修.(乾隆)江南通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0:2805.

[18]王澍.竹云题跋[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679.

[19]方苞.望溪先生全集[M].清咸丰元年(1851)戴钧衡刻本.

[20][27][28][29]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501,13887,13889,10523.

[21]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771.

[2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379.

[24]刘昫,等.旧唐书[G]//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2566.

[25]欧阳修,等.新唐书[G]//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4860.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人物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4111.

猜你喜欢
拓本题跋金石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赤子之心 金石留痕——记旅美华侨、金石名家汤成沅先生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冷热
泰山上的汉字记忆——《纪泰山铭》清代拓本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