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美术学专业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1-12-15 13:30王晓芳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师范类美术专业美术学

王晓芳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一、高师“美术学”专业的认证背景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专业认证,加强师范专业认证对全面推进国内教师教育体制创新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对外颁发《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这预示着国内师范专业认证的全面开启。2018年1月份在北京举行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会议,教育部宣布全面加强师范类专业认证,同时提出严格要求,及时总结自身不足,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动本科院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育人的综合质量,其中的一个关键途径就在于对示范类展开专业认证,这也是创建一套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环节。目前师范类专业认证在理念上主要以学生作为核心,以产出作为指导方向,不断进行调整改进。

二、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国家有关部门对美术专业提出严格要求,首先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理论以及技能熟练掌握,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成为一名具有基础美术教育以及科研能力的合格教育工作者。对当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来说,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下面这些问题:

1.专业改革滞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在创新改革过程中,豫中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改革相比较为滞后。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外颁发《美术课程标准》,2003年教育部继续对外颁发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5年我国教育课程开始全面步入“核心素养”发展阶段,其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5个组成部分,除文化理解、图像识别以及审美判断之外,还包括创意实践以及美术表现等素养,自此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受到普遍关注。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高等院校正式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自此国内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创新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2.专业定位不清。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属于相对特殊的专业之一,旨在帮助国家培养美术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培养画家,导致美术教育工作者与画家的界限发生混淆。与专业美术培养学校相比,此类培养模式不具备个性化特征,在运作过程中显得比较尴尬,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一定要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与规划,然而当前国内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定位方面较为模糊。

3.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保障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师范生。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通常包括5类,其中教育类课程占比不超过10%,忽视了美术学专业的人文性以及审美能力培养的特性。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很好保障专业人才目标的定位培养。

4.专业课程大纲内容与基础课程存在一些偏差。首先,基础类美术教育日常课堂教学主要包括4个不同的领域,第1个领域为“造型•表现”,第2个领域为“综合•探索”,第3个领域为“欣赏•评述”,最后一个领域为“设计•运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教材主要包括9个不同的模块,一共为9册,主要包括书法、工艺、雕塑欣赏、电脑设计以及摄像等。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在课程方面与专业院校比较相似,在大二时就开设了方向模块,即中国画、油画和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等,学生需要从中间选择一个专业作为主打方向,随后三年时间开始在该专业进行专业化学习,不过由于划分时间太早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泛,毕业后面对中小学美术学科内容时出现认识的盲点。其次,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方面已作出明确定位,在义务教育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讲述美术课程,其中明显有强制性的意味,主要目的在于完善学生个人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工作以及学习能力,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人格。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美术课程教学重点主要在于美术技能以及知识方面的传授,同时也比较注重写实绘画,以艺术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对民间工艺以及陶艺等相关课程设置的并不多,人文与综合类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注重技法而忽视通识课程及人文素养提升,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

5.课程评价模式不够多样化,很多基本上都使用结果性评价,对评价过程不看重。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化,在设置方面没有做到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当前美术课程评价仍保持在起步时期,不管常规化还是制度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既能合理、科学地进行量化评价,又能很好地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展开测量,还需深入探索、实践和优化,评价措施、手段、周期以及结果应用都要进行不断完善。

三、应对措施

1.认真学习研究文件,对高等院校师范美术专业进行重点培养。注重人文科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会议讨论、行业专家咨询等手段,综合分析、比较、凝练出适合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从源头制度上保障高师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贵州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针对基础教育需求,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方案要求,整体关注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学校设置比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毕业之后可以从事日常美术教学工作。整个课程体系所设置的课程是由国家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所确定的,课程体系基础结构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除了学科专业以及通识教育两大课程之外,还包括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全面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育人能力,让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做到游刃有余,与教师个性化以及专业化发展需求保持一致;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校自身情况以及教育部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育人能力,同当然也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及自主化学习目标,体现专业特点和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该专业一共有167个学分,其中学科专业、师范类、专业通识教育三种课程分别为86学分、33学分以及48学分,B类师范通识实践为21.5学分。

3.高师院校美术学典型专业课程大纲优化研究。根据基础教育需求、美术学专业认证标准、美术学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优化专业课程大纲。对传统不合理的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创新,对评价主体、方式、功能以及目标等引起足够重视,对传统以及现代化评价模式进行有效整合,使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4.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多种评价方法有效结合。(学校)采用内部调研和外部调研的方式,对行业专家、校内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等人员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从课程体系的安排、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对毕业目标的体现情况、对课程体系满足工作需要、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诊断和评价,并根据相关反馈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和修改。(学院)在评价模式以及策略方面注重多元化,将直接间接、定量定性以及内外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有效融合。美术学每门专业必修课程结束后考核时采用“展览+三方评分”的评价考核方式(其中专业理论课的考核按照学校教务处规定执行)。评价考核由各系组织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优秀结课作业展,以展览的方式组织师生现场进行观摩评学评教;专业必修课程的评分均采用“三方评分机制”(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同行教师三方共同参与评分),这样考核过程以及结果才变得更加公正有效。

5.完善课程达成度评价实施细则,贯彻过程化考核理念。合理设置考核成绩的构成和比例,明确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根据学院和美术专业特点、课程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课程评价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力度,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形成性课程评价工作的实施。直接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课程目标达成值,间接评价结果用于参考。专业以及课程负责人需要及时评价并审核授课老师整体情况,对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加以确认,对课程教学各环节给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及建议,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责任人员。

6.及时总结并改进课程评价,持续发挥调整作用。师范类专业认证在理念上以学生作为核心,以产出作为指导方向,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改进。师范专业认证过程中对课程评价的作用作出明确强调,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发挥持续性调整效果,同时对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改进教学模式也要发挥持续性改进效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总结并分析课程评价对考核的完成情况,查看有没有按时完成课程目标以及完成情况怎么样,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之后课程进行提供参考;其次,针对学生与课程、教师与课程以及教师与学生三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找到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对策,然后再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价重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有没有合理定位,评价方式合理性预防,课程对毕业指标权重是否足够合理,经过评价后找到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制定一套完善的整改对策。最后还要对学生成绩展开评价分析,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生给予帮助,制定一套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在后期教学中要给予重点关注。

猜你喜欢
师范类美术专业美术学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作品赏析(2)
习作《水粉画静物》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作品赏析(3)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李瑞龙、李少军、何欣、梁赵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