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滦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空间发展研究

2021-12-14 08:01张瑞洁支俊才
体育时空 2021年18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空间发展研究

张瑞洁 支俊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9-011-03

摘  要  本文从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着手,从滦河流域民俗体育的生活化转换、民俗化转换的意义重构和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三方面对滦河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演化进行论述,最后阐述了民俗体育助力滦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滦河流域  民俗体育  文化空间  发展研究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发展远景目标”的出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发展目标。“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民众所创造、所传承、所享用,并融入日常生活如节日、礼仪、祭祀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滦河流域作为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以及近代工业文明为三大源头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其文化呈现多元性、互补性、交融性的特点。民俗体育是滦河流域居民日常生活、劳动、祭祀信仰等活动的写照,具有渊源深厚的文化寄存和底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滦河流域民俗体育区域文化,探索其文化空间演化及发展,既可以使民俗体育文化通过各种现代化形式鲜活起来,也有利于乡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同时能够助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文化空间”的人类学视角进行阐释,然后对滦河流域民俗体育时间性、空间性生活化转换、民俗化转换的意义重构和民俗体育发展现实困境三方面对滦河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演化进行论述,最后阐述了民俗体育助力滦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

一、人类学视角下“文化空间”概念阐释

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C·拉克洪和W·H·凯利,将文化空间看作人类历史上的“生活结构体系”。后来又出现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空间,追其根源还是以人类学为基本视角的。文化空间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或文化基因,是事物存在和得以传承的文化土壤、环境和载体,只有守住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才能使事物得以延续。吉灿忠在其《武术“文化空间”论绎》中得出“文化空间”既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体育事象所演变、寄存和展示的固定场所或某一段时间。因此“文化空间”的形成意象是多种文化空间相互结合的产物。张晓萍和李鑫等人在2010年结合了众多学者观念达成了共识,赋予了文化空间更为具体的新定义:“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根据特定制度定期聚集在特定地点或场所举行集中反映该群体的价值观、传统习俗、艺术和信仰等文化特征的活动,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包括价值观要素、叙事行为和方式、文化记忆等一个较为整体的文化关系,集中体现了某地域群体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产劳作、行为艺术、精神理念等具体的文化事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地点或时间。

二、滦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演化

(一)生活化转换:象征性文化符号

滦河流域民俗体育形式多样,融入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按期功能和性质大致可以分为民间武术类、休闲娱乐类、宗教祭祀类。

1.民间武术类活动的生活化转换。滦河流域武术支脉较多,民间武术遵从着形成、发展、传承的演化模式,最后在现代化语境中发展成象征性意义重构的文化符号。滦河流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呈现多民族文化交汇的现状,因此习武御敌、守家卫国的家国情结是民间武术发展传承的重要空间。如发展到现今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宁蒙丁的演武活动”就是民俗体育民间武术类活动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由原来保家卫国的搏杀武术演化为现代象征意义的生活化文化符号。在社会变迁中它的生存场域已经从战场向生活转移、由暴力向文明过渡,生活化为一种象征性文化符号,体现了当地人们不畏艰险的尚武精神,诉说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2.休闲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的生活化转换。休闲娱乐类的民俗体育活动大部分起源于生产生活。早期滦河流域主要是农耕文化,因此生产劳动之余会举办庆祝丰收的活动,如二贵摔跤、蹦跶会、青龙满族猴打棒、抬阁、摆字龙灯等。随着单一文化形式向多元文化过渡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活動更加生活化、娱乐化,在原来一元文化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一些形式、内容的再生产,如技术上走向了“高难美”的演练。由此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记忆,一种唤醒记忆的节日文化符号。

3.宗教祭祀类民俗体育活动的生活化转换。滦河流域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包括满、回、蒙古、壮、朝鲜、苗、土家等几十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从而构建了多样的文化信仰空间。宗教祭祀仪式类的民俗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表现出从相对封闭仪式感强烈的文化空间传承方式到相互交流融合、祭祀活动淡化减少的现象过渡,以往的祈求和夙愿寄托的信仰逐渐转换成生活化的象征性娱乐符号。例如,祭火、唐山丰南的篓子灯、“跑幡”等从原始宗教祭祀驱鬼逐疫、丧葬仪式逐渐转换为现代生活中的展示滦河流域人民勤劳朴实、团结拼搏和祈福平安的生活夙愿。

(二)民俗化转换:意义重组

在多媒体时代影响下,滦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不再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乡村变迁的过程中,往日主体性民俗活动的叙事方式逐渐转换成不同的意义化表达。保家卫国的武术搏杀活动逐渐走向了仪式化展演;休闲娱乐活动不断借鉴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弥补本土文化的不足,追求娱乐、观赏、健身的同时,还加入了时尚的元素;宗教仪式类活动逐渐淡化,形成一种记忆。滦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空间的民俗化转换,体现在一与重组整体呈现出一唤醒记忆的节日符号;二与现代社会相互在场的文化认同符号(如参与各种文化旅游、体育等活动);三传承发展本土传统民族文化,增强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等三方面。

(三)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

民俗体育文化在滦河流域相对封闭、多重群体相互联系的文化结构中形成,具有本土性、草根性等特点。人们生活中的民俗体育被逐渐边缘化,除武术、舞龙舞狮、龙舟大众所熟知的项目外,其他的民俗体育项目都面临绝对弱势的状态。这些决定了其生存发展的空间的局限性,部分项目甚至面临“人亡艺绝”的窘境,整体表现出内驱力不足、传承人断层的源动力缺失的现象。加之所承载的“旧”的文化功能与主体“新”的需求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还表现出文化认同感不足的影响力削弱和传播方式单一、传承缺乏政策保障、文化产业开发层次低等外引力不足的现象。

三、灤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文旅相融,古窑新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高升,越来越多的地方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彰显地域特色。相关调查表明,大约有70%的消费者在旅游的时候会看重其文化,有明显的文化活动意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促进乡村文化传播,强化地域性乡村文化自信。同时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也需要乡村振兴作为支撑,丰富和完善其文化内涵,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地域的特点,它沉淀了地域的文化性和区域性,从而有利于民俗体育文化空间的现代化构建。

(一)争取政府扶持,规范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地域性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促进和推动。适当的政府政策和资金投入不仅能够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途径,同时也能够促进群众民俗体育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地加强本地文化品牌建设,制定相应的引导性政策,总体规划,形成滦河流域一地一文化、一地一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特色。

(二)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

文化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工作有助于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工作范围较广、内容比较庞杂,民俗体育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单一形式,而是包含艺术、体育等众多元素的综合体。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若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紧密结合文化单位员工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人才的保障机制,做好民俗体育文化队伍的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群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强大的民俗体育文化队伍,只有更好地调动民俗体育文化队伍的优势,才能全面提升群众民俗体育文化爱好者的创作能力。当前政府以及文化单位需要不定期举办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以及艺术展览,这样就能够为人民群众和艺术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为民俗体育文化爱好者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工作,调动他们的灵感,进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三)传承人保护和打造

传承人是民俗体育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不同民俗体育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文化的活态宝库,又是文化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因此,可以通过“省地共建”打造滦河流域民俗体育基因保存的传承人数据库,抓住学校教育的传承培养的载体,同时引入社会资金和自媒体尝试打造不同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网红”和文化品牌“网红”的形式,用现代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共同打造不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品牌。

(四)打造滦河文化节,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

滦州作为滦河流域重要的古城,其孕育了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如驴皮影、秧歌、跑旱船、地秧歌、祭火、唢呐吹歌等等。尤其是祭火和地秧歌是当地喜闻乐见的地域特色民俗体育项目。滦州古城自2011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滦河文化节”,逐步形成了经济搭台,文化、旅游、经济共同唱戏的地域特色活动。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引导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的空间构建,实现文旅相融的特色,形成滦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文化展示和传承的特色。例如,唐山应加组织团队加强本土抗日英雄“节振国事迹”的研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彰显红色文化价值。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探究,如丰宁蒙丁演武活动,体现了当地民众不畏强敌,保护家园的事迹,新时代依然保持着尚武精神和积极昂扬的生活态度。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同时加大资金投放力度,让能够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对当地文物的保护力度,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五)保留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群众性特征

与社会群众积极构建密切关系是新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化单位需要结合各地区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各异的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从而增加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的专业性,如此不仅能扩大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的社会影响力,更能激发民俗体育文化爱好者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构建的兴趣。而在当前国家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群众的核心地位并未得到重视。因此,当前最为重要的事就是重视群众在文化生活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四、结语

滦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是滦河流域人们不同历史阶段生活的写照,它萌生于人们的生活,扎根于人们的信仰,发展于文化的传承力量,深化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不同的生存空间作用下,其文化空间不断演化发展,最后生活化、民俗化,在其不同的本意下衍生出不同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和意义重组,使得滦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经久不衰地在滦河流域人们生活中不断继承和传播,为滦河流域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更多文化传承的实际载体。

参考文献:

[1]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2]张晓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J].学术探索,2010(12):105-109.

[3]云鑫,何胜保.村寨变迁进程中河北省民间体育文化空间演化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2):81-83.

[4]张东徽,夏成前,徐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项质量互释指向的混合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06):114-118+127.

[5]田为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2):190-192.

[6]朱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020(02):60-72.

★课题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课题,课题编号:HB21-YB081。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文化空间发展研究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