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实施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

2021-12-14 10:51赵惠红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3期
关键词:量感可视化小学数学

赵惠红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视化教学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呈现出来,让知识变得直观、透明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量感属于抽象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其并未得到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并没有找到一种利于学生量感学习的方法,导致学生学习体验缺乏。借助可视化教学,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情境、操作或综合实践直观形象的呈现量感,使其变得清晰可见。本文即对小学数学中实施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大小、长短、规模、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在小学数学中,和量感有关的计量知识非常多,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学生量感培养方面关注度不够。由此导致学生量感缺乏,在进行数学题目中计量单位的填写时经常会出现错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量感属于数学思维的范畴,因此,必须要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实施量感可视化教学。

一、设计可视化情境,激发学生量感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是量感建立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创建可视化的情境,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或事物来推动教学的开展,把量感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量感学习兴趣并加深学习感受,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三角形,要求学生在课上将自己的三角形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进行对比,看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教师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以这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形式存在的物体。这样的可视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去发现三角形相关知识,并加深对三角形定义与类型的理解。

二、开展可视化活动,丰富学生量感学习体验

学生自身的经验对于量感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響,对于不具备相关活动经验的学生来说,想要建立量感概念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如果学生有相关的活动经验,通常能够快速形成单位量的表象,从而建立量感。比如1米的量感,有些学生单纯用眼睛看就能知道1米的长度大概是从哪里到哪里,但有些学生却很难做到。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可视化活动,利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丰富学生的量感学习体验。如在进行“千米”的教学时,其不同于前面所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我们在教室中就可以找到这些单位长度所对应的物体,因而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而“1千米”的物体在教室中很难发现,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课件呈现生活中的1千米物体,让学生感知1千米到底有多长。然而,这样所呈现出来的毕竟不是切切实实可体验到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1千米的长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下小活动:请家长在闲暇时间带孩子走一走现实生活中1千米的直线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真切的感知到1千米的长度。这样通过可视化的活动,有效丰富了学生的量感学习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量感。

除了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可视化教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在学习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后,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实践活动:拿出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先估测小棒的长度,有些学生用一拃的方式来测量,他们的一拃长度大概为7厘米,而小棒的长度要比一拃长一点,因此做出估测:小棒长大约8厘米;有些学生用手指来测量,一节手指大概为1厘米,但不到1厘米,而小棒大约9节手指长,因此他们估测小棒长8厘米。在学生估测出结果后,再让他们用尺子精确量出小棒的长度,并和自己估测的长度进行对比。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对量感有了真实的体验,由此能够让他们更深刻的感知厘米的概念。

三、注重可视化运用,充实学生量感学习过程

实施量感可视化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径为建立数量关系模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数量关系模型进行对应数学问题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建立模型时,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过分关注,并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对这些数量关系的含义进行探究,这对学生建立量感是不利的。建立量感的过程是不断矫正和反复体验的过程。学生刚接触量的知识时,对量的认识并不全面,因此需要不断去体验。教师在教学量、计量相关内容时,要注重可视化的运用,充实学生的量感学习过程。

量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通过可视化教学,这些抽象的概念能够被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知,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因此,教师需要予以重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可视化情境、开展可视化活动、注重可视化的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量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量感学习体验并充实学生的量感学习过程。量感可视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量感概念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创造学生所熟悉的、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提高其学习效率。此外,数学实验也是帮助学生建立与发展量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示量感,使学生感受“量”的变化,加深对量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梁秋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开展[J].百科知识,2020(12):62-63.

[2]付春静.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思考分析[J].读与写(教师),2020(007):1-1.

[3]杨秀梅.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索[J].魅力中国,2020(14):92.

[4]张超.让学程因可视而精彩——可视化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8(1):35-38.

[5]郭爱娟.思维有"声",分析有"迹"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的几点思考[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4):55.

猜你喜欢
量感可视化小学数学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