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养数学“量感”的策略探析

2021-12-14 10:51汤锦雪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3期
关键词:量感策略探析小学数学

汤锦雪

摘要:量感是指人们对于物体的一种感觉,对于学生关于计量单位的学习及日常生活意义重大。在小学数学方面的学习中,涉及到的计量单位较多,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量”的理解与认识。“量感”较好的学生,其思维逻辑能力较强,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解题速度快、准确率高。因此本文在培养小学生“量感”的前提下,基于学情,探讨了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以期与广大教师同仁探讨,为今后数学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数学中,“量感”一词即指对物体的大小、数量、粗细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一种由大脑形成的对物体的最直观的认知。与其他感官一样,“量感”培养也是一种感觉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从而使得学生“量感”较差,做题时经常出错。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面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只着眼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有研究指出,“量感”在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来提高其数学逻辑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解题[1]。基于此,笔者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立足于具体的数学教学,探析有效培养数学“量感”的策略,现进行如下报道。

一、合理联系实际生活,将“量感”形象化,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

(1)实物对比,感受“量”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所学习的“量”实际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生活涉随处可见的物品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建立表征,并适当开展实物对比,让学生们看得到“量”,感受不同“量”之间的差异,有研究指出,这是一种培养学生“量感”行之有效的方法[2]。

以“认知毫升”进行举例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节课的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准备好这节课所用的道具,如吸管、量杯等。找一名学生,让其用吸管在量杯中吸取1毫升的水,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水柱大小、高度变化,并将其严格的在纸上记录下来。结束后,将这1毫升的水分别滴在手心与纸面上,对水滴的变化进行观察。学生们观察到,1毫升的水滴在手掌上的大小和硬币差不多,但在纸上可以分成18滴。这样,利用水滴的变化,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构“1毫升”的表征性概念,形成“量感”。由于该实验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可直观感受到水的变化,因此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可以通过实物对比来直观展现,帮助学生感受1毫升,从而形成“量感”[3]。

(2)實物测量,触摸“量”

有研究指出,在有效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可适当开展实物测量,组织学生测量周围的实物,并由教师对其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量感”[4]。

以“比较图形的面积”进行举例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图形面积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然后随意选择周围的一件简单物品对其面积进行测量与计算。有的学生使用1厘米长的小棒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对象是铅笔盒和课桌。在面积计算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面积的“量感”,如果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测量面积领域的问题,学生们就可以在头脑中对其面积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和了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们顺利测量了铅笔盒和课桌的面积,知道了一张桌子和16个铅笔盒的面积大致相同。因此,当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其在头脑中更加具象化,从而减少了学习的难度,来解决问题。由此可知,对于“量感”的培养不应该只停留于课本中,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真正的感受一下,更加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合理应用数学活动,构建实物模型以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化特征,建立“量感”表象

数学中的“量感”属于感知的范畴。感知本身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它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却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基于数学思想,并使用各种方法来丰富数学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表象。

例如,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教具等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兴趣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制作一些实物模型或者利用教具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从而帮助学生识别一些小单位。对于大的单位和数字,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与已经形成的“量感”进行转化,从而完善其“量感”体系。

三、借助整合拓展,完善教学方案,培养“量感”

(1)梳理已学过的知识,做好各个计量之间的整合

教师培养“量感”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教学外,还要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制订分层教学的方案。通过对已学过的计量单位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计量逻辑关系,从而形成“量感”。

(2)根据现有知识储备开展数学拓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要尽可能地拓展教材中的知识。学生掌握量与计量的知识越多,对“量感”的敏感度也就越高,此外,教师也可以将量与计量和其他数学内容加以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好的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关联,并将其具象化,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提升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在培养学生“量感”方面积极探索,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曹秋桦.“量感”培养需要慢镜头——以《认识升》为例谈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之量感培养[J].华人时刊(校长),2019(05):78-81.

[2]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09):31-33.

[3]王真贞.深度感“量”培养量感——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体积与容积》一课量的概念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9):72-73.

[4]杨征.在体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以北师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1(13):89-92.

猜你喜欢
量感策略探析小学数学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