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敏,马春宁,王艳莉
(1.商洛市中心医院CT室,陕西 商洛 726000;2.咸阳市中心医院CT室,陕西 咸阳 712000;3.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科,陕西 咸阳 712000)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相关调查显示,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癌症种类,其中腺癌是肺癌中常见的病理分型,该病早期侵袭性小、预后好,但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肿瘤生长较慢,且有时早期即可存在血行转移,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2]。因此探寻肺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监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分化程度,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是十分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在病灶定位及分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双源CT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影像学技术,不仅对术前分期有重要指导价值,在肿瘤分级及鉴别淋巴结性质方面也展现出了良好前景[3-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双源CT检测的碘基值与肺腺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297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89例;年龄28~69岁,平均(49.52±5.54)岁;高分化71例,中分化132例,低分化组94例;有淋巴结转移164例,无淋巴结转移133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检查,且检查前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检查确诊后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治疗。所有患者病理诊断均符合肺腺癌诊断标准[5],且无造影剂过敏。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研究方法
1.2.1 双源CT检测与分析:采用双源CT(德国西门子)进行扫描,扫描前使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臂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ml的碘海醇(国药准字H20031168,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约15 ml,扫描检测技术为testblous技术,扫描参数设定:层厚2 mm,间距2 mm,螺距0.7,卷积核D30f,准直器32 mm×0.6 mm。在主动脉达峰时对全肺进行扫描,在第40、60、100秒时对病灶部位进行扫描。将所得图像导入Dual-energy程序后,选择肿块最大层面放置感兴趣区(VOI),该区域应尽量避开坏死、钙化及血管,其图形可以不规则。在获取纯碘图像及VOI增强后净增值后,将患者的增强病变碘含量(ICtu)与动脉碘含量(ICar)标准化,计算标准化碘基值(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和能谱曲线斜率(k)。所有数据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测量,同一层面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2.2 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完成影像学检查后,1周内择期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肿瘤组织进行切片染色,采用兔多克隆抗体CD105作为一抗,对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VD)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双源CT指标(肿瘤大小、碘浓度、NIC、 k值)的差异,分析碘浓度、NIC、k值与MVD的相关性。
2.1 不同分化程度患者双源CT检测指标及MVD比较 见表1。不同分化程度患者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患者碘浓度、NIC、k值、MVD明显高于低分化患者(均P<0.05)。
2.2 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双源CT检测指标及MVD比较 见表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大小、碘浓度、NIC、k值及MVD均低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均P<0.05)。
表1 不同分化程度患者双源CT检测指标及MVD比较
表2 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双源CT检测指标及MVD比较
2.3 双源CT检测指标与MVD及肺腺癌分化程度相关性分析 见表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碘浓度、NIC、k值与MVD及肺腺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
表3 双源CT检测指标与MVD及肺腺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6]。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以女性及不吸烟者多见,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往往在行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7]。肺腺癌的生长方式以浸润为主,当发展为实质性病灶后侵袭性明显增强,可转移至其他组织器官。若发生淋巴转移,任何治疗方式下患者获益均不理想,生存率低[8]。而且分化程度还与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9]。有研究[10-11]指出,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更容易出现转移,因此尽早确诊并明确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影响肿瘤转移的因素众多,如肿瘤大小、生长速度、病理分型、肿瘤血管形成因子等[12]。其中,MVD增多为肿瘤血管生成在病理组织学上的表现,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各阶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3]。但检测患者MVD水平需获得患者病理标本,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借助快捷、无创的影像学手段进行观察。CT是临床诊断肺癌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传统CT不能对患者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进行判别。双源CT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影像学技术,与常规CT比较,其可通过量化数据对分化程度、转移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14]。有研究[15]显示,双源CT检查可对患者感兴趣区域组织、形态学以及血流动力学等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医生对患者疾病进展的认识。这可能是因为双源CT成像的基础是组织微血管里碘对比剂的充盈。因此,病灶内碘浓度可以有效地反映病灶的供血状态,且碘浓度程度与血供情况呈正比[16]。闫海波[17]研究发现,碘浓度的变化能够反映肿瘤MVD及微循环水平上的血供情况,碘浓度越高,血供越丰富。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碘浓度、NIC、k值及MVD水平差异显著,且高分化患者明显高于低分化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在高分化患者中增殖更加明显,但现有的微血管并不能满足肿瘤生长,故高分化患者需增殖更多的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营养及微环境[18-19];另外,已存在的新生微血管可分泌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后者又可进一步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大量新生血管的存在导致在双能成像过程中碘对比剂十分充盈[20-21]。本研究还发现,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肿瘤大小、碘浓度、NIC、k值及MVD水平均低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推测是因为碘浓度越高则表示肿瘤血供越丰富,肿瘤生长越迅速,越容易发生转移。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碘浓度、NIC、k值与MVD水平及肺腺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双源CT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与肺腺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可作为术前判断肺腺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指标。